APP下载

试析林海音小说的艺术风格(二)

2014-12-09曲树坤

博览群书·教育 2014年7期
关键词:艺术风格

摘 要:作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女性作家的杰出代表,林海音其人其作一直是我们研究台湾文学的重要内容。她密切关注中国广大妇女的生存真相。女性及其婚姻、家庭,共同构成了林海音的小说世界。林海音的主要创作成就是小说,她以女性所特有的细腻眼光,透过妇女的不幸婚姻来反映社会,反映人生,反映历史的变迁。她的小说语言朴素蕴藉,艺术手法灵活多样。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叙事写人,她都把自己的满腔热情,渗透到每一个字、每一词、每一句话上,含蓄而亲切,平淡而自然。

关键词:林海音小说;主题意蕴;艺术风格

林海音是位创作风格朴实无华的作家,她是跟着“五四”运动长大的,在那特殊的年代,她像一块海绵似的,吸取着时代新和旧的双面影像,饱满得逼使她非要借写文学作品流露出来不可。可她毕竟没有经历过人生的大波澜,没有参加过时代的大斗争,生活面还不够广阔,因此,她的作品的题材也不免存在局限。但是她选材严、开掘深,把女性的温柔、沉静、敦厚糅合在人物的行动、细节、语言里,并且发挥到极致,形成了一种如台湾评论家高阳所说的:细致而不伤于纤巧,幽微而不伤于晦涩,委婉而不伤于庸弱的艺术风格。这是一种含蓄的女性美,它与台湾其他乡土作家的粗犷风格形成一个鲜明的对照。同时,她的这种含蓄的美,又是极其朴素自然的,像一股清澈的小溪,坦坦荡荡地流淌着。

一、语言朴素蕴藉

老舍曾说过:“有生活才能有语言,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必须是由生活里学习来的,提炼出来的。”①林海音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把人生中最宝贵的岁月都留在了文化古城北京。她说:“如果说我后来在写作上有怎样的方向,说不定是由于在虎坊桥居住的几年,给了我最初的对现实人生的观察和体验吧!”②语言风格因此就非常的具有林海音自己的“京味儿”特色。亦如《城南旧事》中英子叙述生活的语言生动,而且充满了童真的趣味和气息,加之大量的北京口语中的“儿”化音的使用,比如“自个儿”、“模样儿”等等,这样的语言风格更使文本始终浸透着一种浓厚的老北京的地域色彩。林海音多么想念北京的景色和人物啊,所以,她缓缓地,默默地想,她的语言讲究“舒服流畅”,顺其自然,随手拈来,没有桀骜不驯之词,娟秀清丽,透出诗情画意。

人们常说,说话是行为的兄弟,动作是无声的语言。林海音还常常不加铺排,不加修饰,运用淡雅笔调,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性格。如对《城南旧事》中几个主要人物性格的刻画,就十分突出。疯女秀贞对恋人的痴情和对女儿的慈爱,全是通过她时而清醒、时而呆痴的言谈动作表现出来的。恋人思康明明早已离去,她却劝他吃饭,为他赶走并不存在的苍蝇;痛惜“他病得不轻”,对着空床,却说他“睡着了”,怕吵着他,就轻手轻脚地走出走进。甚至还特地关照妈妈,要把裤子晾在靠墙边,以免思康出来进去“不合适”。女儿生下来,不过只看了一眼就被父母丢弃了,她却把女儿幻化成年画中骑着金鱼满地跑的胖娃娃,说女儿“饭不吃,衣服也不穿,就往外跑,老是急着找她爹去……”秀贞的凄惨命运,是女性对自身命运受操控和被无情玩弄的最有力的控诉。③作者正是通过她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的语言行动,突出她独特的性格,把一个身心受到严重创伤的可怜可爱可亲的女性形象,推到读者面前。这是一个外表和内心同样美好的活着的真人,痴情和慈爱是她的灵魂。这个形象是立体的,给人的感受是深刻的,读者甚至可以透过文字摸到她瘦骨嶙峋的身体,看到她倚门站着,寻找她的情人和孩子,听到她的哭声。

林海音小说的语言朴素蕴藉,如行云流水般意到笔随,她自觉的从女性意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来还原生活的原汁原味,以女性特有的感性美,对生活中的光、影、色彩进行细致的美描绘,在作品中充满着朴素、温馨的感情。

二、艺术手法灵活多样

林海音常运用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对比手法的反复运用,也是作者见证人物性格命运的一种独特视角。短篇小说《风雪夜归人》对女主人公李明芳当明星前后的境遇、性格以纵线的方式加以对比,使读者触摸到人物思想感情的脉络,看出其变化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突出李明芳在北京当学生时的天真、幼稚和对明星的盲目崇拜,以及来台湾后为养家糊口不得不当明星的无奈,受人轻视侮辱的苦恼和被迫的痛苦,反映了平民生活的贫苦和当时台湾社会的黑暗。而长篇小说《春风》,既有情节线索之间、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全面对比,也有人物之间某个特征的局部对比。两条情节线索,一条围绕着静文的性格命运,一条围绕着秀云的性格命运,两条线索自始至终都在强烈的对比中开掘。静文家境贫寒,秀云则富有;静文以刻苦的半工半读完成自己的学业,秀云则依靠父亲的供养顺利读完大学;静文毕业后即投入工作,并用自己的工资建立家庭,供应丈夫读书,秀云毕业后却随丈夫出国,不是为深造,而是“作随件”;静文成为模范校长而受到人们的尊敬,秀云被人称为模范妻子而被丈夫宠爱;静文有极强的事业心而希望夫妻“双轨前进”,秀云则把自己融入丈夫的事业而使家庭生活美满。这是两条情节线索的对比,也是静文和秀云两个人物之间的全面对比。至于人物之间的某些特征的局部对比,更是俯拾皆是。如静文的严肃、认真、勤奋和秀云的活泼、随和、懒散;静文的坚强进取和曹宇平的懦弱、安于现状;静文的开朗积极和立美的忧闷消沉。即使是肖像描写,也常用对比来突出各个人物的不同特征。如静文的小巧清瘦,秀云的高大漂亮,立美的娇弱柔美等等。

象征手法的无处不在,对于人物的刻画、主题的渲染以及小说氛围的烘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殉》这篇小说中,那16床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盖完的被子,是方大奶奶日后寡居生活的象征;《烛》中摇曳不定、忽明忽暗的烛光,寓意是老妇人风烛残年的凄凉和精神恍惚、心灵压抑的的生命状态。如同金鲤鱼永远跳不过龙门一样,那条永远不能穿的“百裥裙”,象征了主人公所企望的正室待遇的破灭;还有那一点燃就软垂了的烛芯,无疑是元芳寸心成灰的生命写照和为爱所累、直不起身子的性格暗示。

进行深入的心理分析和灵魂探索,运用多种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也是林海音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艺术手法。如《烛芯》,作者通过过去和现在交错出现的手法,描述女主人公元芳的大半生涯,从抗战前在故乡天津的生活,一直写到现在的台湾新家,其时空跳跃之大,意识流动之活跃,在她的短篇小说里,首屈一指。通过元芳的意识流动,她的沉思与回忆,将过去在大陆的生活碎片和现在台湾的生活连贯起来,并用台风之夜摇曳不定的烛光点缀场面的变换,把元芳在北京忍受日本人的折磨、前夫志雄的变心、一夫两妻的尴尬处境和最后不得不离婚再嫁的不幸遭遇,以及对故乡天津母亲、大姐的怀念,都在“想”和“回忆”中一一展现,显得真切、细腻、深情。endprint

三、叙事视角新颖别致

林海音小说叙事的视角也很有特色。大多数作家的小说叙事会采用传统的全知叙事的视角。而林海音跳出这一模式化的圈套,她习惯于采用限制叙事的角度,即小说的叙事话语用小说中某一人物的视点来感知。限制叙事视角的特点是叙述声音和叙事视角分别来自于两个不同的人:叙述者和人物。《城南旧事》中的叙述者是林海音,但我们读者跟随着文本中的“我”,即小英子去经历一件件的事,从而增加了作品的戏剧性。英子虽然是某些事的积极参与者,但她不是主角。在小英子的眼睛里展开成人的世界,这不但较好地排除了写作者这个横加在故事与读者之间的媒介,而且有助于读者直接进入故事的世界里,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决心使其叙述者保持真实性的作者,只要选择合适的观察者,便可获得某些相同的效果。”④《城南旧事·我们看海去》中当英子听说草丛里的小偷行窃是为了供养瞎眼的母亲和支持弟弟上学时,她非常的同情。英子涉世不深,只是个孩子。她是个发现者,只是她发现的不是邪恶,而是世界、生活的残酷和个人的无奈而已。小英子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是非标准,因此她的观察比较真实,能够较准确的反映出事实的真相。像这样的情况在林海音的小说作品中随处可见。

自幼生活在多以女性为主的家庭,与“五四”运动一起成长,沐浴着妇女运动的洗礼,毕业后在《世界日报》负责“时代妇女访问记”专栏,又嫁入传统大家庭,切身感受到新旧交替时代在人们心头引起的震荡……这些或许都是林海音女性经验的源起,也正因为此,才使得她以悲天悯人的襟怀,体察中国妇女的诸般苦楚,自觉地从不同角度反映妇女的悲惨命运,探讨中国妇女命运问题的症结,这种深度已达到超越女性的界限。她博采众家之精华,亦不失自我的创作个性。“同二三十年代的前辈女作家相比,林海音的小说里既有卢隐的悲愁哀怨,苏雪林的清爽遒劲,凌淑华的疏朗飘逸,也有冰心的诗意抒情,以及石评梅的豪情壮怀。”⑤林海音小说字里行间流露的情真意笃,因质朴隽永、含情脉脉的语言而更加突出。不管是状物绘景,还是叙事写人,她都把自己的满腔热情,渗透到每一个字、每一词、每一句话上,含蓄而亲切,平淡而自然。

注释:

①老舍.《红楼梦》并不是梦.人民文学,1954,55.

②傅光明,童仁.林海音自传——城南旧影.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77.

③百度文库,董先满.http://wenku.baidu.com/view/adb4b6380912a216147929d3.

html.

④ W.C.布斯著,华明等译.小说修辞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67.

⑤傅光明.林海音的文学世界.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393.

参考文献:

[1]蔡美琴.林海音小说创作初探.暨南大学学报,1984.

[2]张默芸.论林海音的小说创作.新文学论丛,1984.

[3]林烟生.林海音的小说创作.淮海论坛,1987.

[4]彭燕彬.落红不是无情物——林海音与她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河南电大学术研究,1995.

[5]黄发有.女儿情结:逃逸与自囚——林海音论.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

[6]黄发有.林海音的女儿情结与文化乡愁.齐鲁学刊,1999.

[7]周艳丽.用悲天悯人的襟怀 察中国妇女之苦痛——浅析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小说主题的意蕴.殷都学刊,2003.

[8] 马雯.记忆中的风景——林海音《城南旧事》和萧红《呼兰河传》的比较解读.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

[9]刘晓丽.人生经历对萧红与林海音叙事视角的影响比较.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10] 古继堂.林海音——台湾女性文学的开山人.新文学史料,2002.

[11]夏祖丽.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北京三联书店,2003.

[12]郝海洪.林海音的“京味”叙事策略.科教文汇,2006.

[13]程燕.女性悲歌的吟咏者——林海音女性经验源起探求.中州大学学报,2006.

[14]阎纯德.论林海音的文学史地位.华文文学,2003.

[15]李玲.禁锢、冲突与觉醒——论林海音小说的女性意识.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作者简介:曲树坤(1972-),男,江西井冈山,皖西学院艺术学院教师,艺术硕士,研究方向:西画教学和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艺术风格
毛焰艺术风格中的自我表达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浅谈“长青壶”的艺术风格
浅析玉成窑器物的艺术风格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赏析话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风格
浅析《拜月亭记》中所体现的“南戏”艺术风格
当代诗词“实验体”流派与艺术风格的建构
白居易与苏轼怀古诗艺术风格之比较
毕加索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