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教学如何悟诗情

2014-12-09白小华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诗眼诗情特级教师

[摘 要] 古诗是语文课本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课文类型,对于我国文化瑰宝的古诗词,作为新一代的孩子,理应好好学习,使这一瑰宝得以传承。但古诗精炼的语言,含蓄的情感,如何让今天的孩子来感悟,来了解,这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很多优秀的老师为此呕心研究,为我们点亮了一盏航标灯。

[关键词] 古诗教学; 感悟诗情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遗产极其丰富。特别是古诗,可谓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瑰宝。而《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将古诗词教学提升到更高层次,意在让学生从古诗文博大精深的艺术价值,人文涵养中吸收丰富的民族文化精髓。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情感之间的距离,以及古诗抽象概括、精炼含蓄的特点,给学生理解上带来一定的困难。即使能背出古诗说出诗意来,也毫无诗情画意,古诗那美好的意境已荡然无存。因此,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尤其是让学生理解其诗意,感悟其诗情、诗境,真可谓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厌烦。于是,我向“名师课堂”学习,特级教师们的课无疑是茫茫大海中的一盏明灯,给我指引了方向。

一、导语渲染入诗境

案例:

特级教师王崧舟教《长相思》

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读课题)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再读课题)

师:孩子,听得出,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一起读——长相思(齐读)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教师如何开启宝库,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只有把学生带进诗境中,才能缩短他们与久远事物的距离,而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往往能把孩子带入到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中去。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的确,情境渲染“以导激情”,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引领孩子进入情境。特级教师王崧舟正是用动人心弦的导语仿佛将孩子们带进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灵中,我想此时,孩子们读起来也会声情并茂。

二、紧抓诗眼明诗意

案例:

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师:这首诗当中有一个诗眼,有一个字表达了诗人听到这个喜讯之后的情感。生:是“喜”。

师:喜到什么程度?

生:发狂。

师:狂,发狂,喜到手舞足蹈就是“狂”。“狂”是来形容“喜”字的,“喜”是这首诗的诗眼。(生齐声读题)

师:河南、河北原来是叛军的老巢,根据地被收复了,说明叛军彻底被消灭了,说明祖国得到统一了。“剑外忽传收蓟北”这个消息是什么消息?

生:(纷纷大声说)好消息。

师:喜讯来到了,这个消息来得快不快?

生:(齐声说)快。

师:你从哪一个字看出快?

生:(大声说)忽。

师:这个喜讯来得太快了,听到这个喜讯,诗人表现得怎么样?(朗读第二句)

师:流的是什么泪?你说。

众生:流的是高兴的泪。流的是激动的泪。流的是兴奋的泪。

师:“感时花溅泪”中的泪是感伤的、痛苦的、哀怨的、愤恨的泪。此时是兴奋的、激动的、喜悦的泪花呀。

……

师:“漫卷诗书喜欲狂”,请你告诉老师,诗人为什么要喜狂欲?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人还要发狂吗?

生:因为他晚上做梦都想官军平定乱军,所以听到这个喜讯高兴得想发狂。

师:他一喜叛军得到平定。这是一喜,二喜呢?

生:二喜国家得到安宁了。

生:三喜是他终于和家人团聚了。

生:四喜是他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了。

师:他怎么不喜欲狂呢?(齐声读三、四两句)

眼睛是最能传神的器官,被人称为心灵的窗户。人有眼,诗歌亦有眼,把握诗眼是理解诗意的一个关键,透过诗眼,可以窥见诗人神府,可以把握诗的灵魂。李吉林老师也曾说过:“诗眼的咀嚼,是诗歌教学的着力处。”抓住诗眼展开理解,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学习起来轻松有效。正如孙双金老师执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通过抓住诗眼“喜”,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分别悟出了诗里表达“喜”的情感。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品味到“喜”字用笔之妙,它贯穿了全诗的感情。

三、展开想象,悟诗情

案例:

特级教师王崧舟教《长相思》

师: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和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教师范读)

师:孩子们,现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

师: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他的家乡,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教师放音乐,学生写片段。)

师边巡视边说:那可能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故园,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学生写片段,教师巡视)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家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朵变成了花环带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气勃勃。

师:好一个生气勃勃,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她看到的。继续看。

……

师: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板书:碎 )

古诗是一种精练而有韵律的语言形式,诗人往往在字数有限的诗句中容纳丰富的内容。这些对于只有十来岁的小学生,在理解上会存在一定难度。教学中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方法,为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诵读中理解诗句丰富的内涵,体味其中美好的情感或深刻的思想感情。王崧舟老师在执教《长相思》时,让学生想象诗人在故园的情景,并通过语言的渲染,让学生想象了一副副充满温馨快乐的天伦图,可马上笔锋一转,一个大大的“碎”字压在了“故园上”,同时,老师语言渲染“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让学生陡然一阵心伤,不知不觉中感悟了诗情。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具体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象,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只要我们语文教师重视古诗教学,不断充实自身,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他们热爱古诗,学会古诗,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就一定会实现“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喜人局面。

参考文献:

[1] 郭玉福.读古诗悟诗意品诗情.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第32期

[2]周少英.以“写”促“悟”,品味“诗情画意”美——例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与对策.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年第3期

作者简介:白小华(1978—),女,江苏常州人,任职于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北郊小学,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尝试用信息技术服务于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更“高效”,并学习新基础教育理论,让语文课堂更“扎实”。

猜你喜欢

诗眼诗情特级教师
特级教师批作文
特级教师批作文
诗眼
诗眼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那些诗情,那些画意
冬至一阳生 塞上畅诗情
紧扣诗眼深化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探析
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