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少数民族图书馆事业发展
2014-12-09余春
余春
摘 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图书馆建设,对繁荣我国边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增强民族团结,增进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民族地区经济都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图书馆事业;地方文献;网络信息;发展
一、新时期民族地区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性
在我国,图书馆是直接面向社会基层、服务地方的科技文化信息源;是宣传、倡导、组织、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力量;是传播科学发展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宣传站,这在民族地区尤为重要。在当前形势下,作为地方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图书馆并非是一种摆设,更不能认为是地方的一种经济负担。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图书馆在为经济建设提供政治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紧紧抓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个紧迫任务,进一步提升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提高公众对图书馆的利用程度,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价值、地位和作用,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智力投资。所以在建设民族经济过程中要加强图书馆的四项建设,深化两项服务,实现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新发展。
二、加强四项建设,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条件和能力
1.加强民族地区图书馆书目数据库建设。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地方文献信息用户不断增长,有系统地建立有特色的地方文献数据库,是现代图书馆走多元化发展之路、开拓创新的重要举措。地方文献数据库是通过计算机实现对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采集整理、标引著录、检索输出的自动化检索系统。根据各图书馆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具体情况,在进行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过程中,应以书目数据库建设为主,以文献与全文和多媒体数据库为辅。此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首先,有利于地方文献工作的自动化管理,便于读者快捷、准确地检索地方文献,使地方文献得到更充分的研究和利用。其次,为地方领导决策和规划提供信息咨询,为地区建设提供信息资源,促进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再次,有利于图书馆比较全面、准确地掌握馆藏地方文献资源的收藏情况,完善地方文献的藏书体系。最后,为建立地区性地方联合书目数据库,实现地方文献资源网络建设和资源共享打下良好基础。因此,无论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是集中收藏还是分散收藏,都应把地方文献书目进行数据库建设放在首位,在编制地方文献书目的同时,也要开展对地方文献进行回溯编目,建立规范的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
文献信息是数据的源泉,地方文献的采集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如采集彝族选美、彝族服饰展演等丰富多彩的凉山民族文化资源;采用“统一规划、分散整理、集中处理”的建库格局,联合构建综合性、全文型、多媒体的地方文献数据库。具体的做法:(1)确立收集范围:征集凡是研究、介绍、记述、蕴涵本地区政治经济、自然地理、历史沿革、文化源流、民族风俗、风土人情、土特产等出版与未出版的文字、声、像等载体的文献。(2)制定科学的收集原则:公开出版的地方文献信息,全面系统采集、未公开出版的地方文献信息在权利范围内采集、独立完整的地方文献信息重点采集、其他资料中的地方文献信息选择性摘采集。(3)确定合理的使用范围:具体规定地方文献的类型范围、学科范围、时限范围和地域范围;特别是特色民俗资源的使用一定要有所限制。(4)选择文献源采集:在馆内采集馆藏地方文献信息;从计算机网络文献资源系统中采集网上地方文献信息;从本地乃至全国各地有关单位和个人,采集相关地方文献信息。(5)筛选审核文献:将采集的地方文献信息进行整理、排序、查重、挑选、审核,最终确定哪些文献被收录数据库。由于地方文献的特殊性,非正式出版物占比例比较大,因此,应依据地方文献源进行原始编目为主、套录编目为辅的原则。此外还应做好分类标引、主题标引、文献著录、数据审校、数据维护等工作。
2.加强民族地区图书馆的文献建设。加强藏书建设,改善馆藏结构与质量,是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不断发展的根本。图书馆是通过文献资料来开展工作的,文献资料是为读者学习服务的物质基础。加强藏书建设是图书馆日常工作的重心。本区地处云南省的边远山区,信息传递较为落后,公共图书馆应负责起为广大读者提供最新信息的责任,以按“需”藏书的原则,及时对过时的书籍进行更新。在采购图书时,应做到有计划性、针对性和选择性,做到按“需”收藏,同时要兼顾一般读者和专业类读者的需求。
地方文献资料是图书馆藏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自然、地理、科技、卫生、教育、民俗、民族、宗教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最能体现馆藏特色的书籍。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作为民族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则更应注意具有民族特色的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收藏,把民族文献作为图书馆的一个品牌,形成自己的藏书特色,成为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当地公共图书馆应及时对古籍资料等丰富的民族风俗和文化遗产,进行整合与利用,积极对外宣传,利用其独特的民族风俗,促进当地的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要以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关于搜集、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的工作意见为契机,加强当地民族古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民族文化遗产。
3.加强科学技术管理方法的建设。更新设备,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法,是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不断发展的外在动力。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推广,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利用计算机及计算机技术进行图书管理势在必行。以计算机为中心,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管理图书,实现图书馆采编、编目、贮存、检索、流通和管理自动化,不但能减少图书馆人员的工作量,而且还能减少采编与查询的时间,全面提高效率。
另外,现代通讯手段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更多的读者通过对网络动态的搜索、选择,获取和利用所需的个性化信息资源。这也要求图书馆必须采用电子计算机和网络通讯等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存储、处理和传播信息,逐步从传统的、手工的、封闭的独立操作向集中化、網络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培训、提高馆员素质,是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要加强具有民族文献学知识的专业人才培养。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应注意培养掌握民族文献学知识的专业人才,掌握民族文献的产生、积累、传播与交流过程,摸清现存民族文献的数量,了解其价值,探讨民族文献的搜集、整理、开发与利用的方法、途径,卓有成效地开展民族文献信息服务。特别是开发利用有深度的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及时提供给读者利用,使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和有利的地位。
加强馆员的专业技能培训。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要求馆员要有更高的业务素质与更强的专业技能。图书馆应定期对馆员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馆员的图书管理专业水平;应不定期派员进行对外交流,学习先进图书单位的管理方法;应组织馆员加强计算机操作技术的学习。
三、推进两项服务,发挥好图书馆的功能和作用
1.推进中心图书馆面向基层、面向民众的基本服务构建和和谐社会进程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加强图书馆服务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认真抓好,抓出成效。
深化图书馆服务工作,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图书馆是公民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的学校。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公共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深化图书馆服务工作,使人民群众享受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是当前图书馆业务建设的一项中心任务。深化图书馆服务工作,是新形势下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图书馆阵地服务方式面临着重大转变。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拓展图书馆服务方式和内容,扩大服务受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服务水平,将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2.与时俱进,建立适应网络时代的新型服务机制。网络环境是指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相互结合基础上构建的宽带、高速、综合、广域型数字式电信网络,这种网络环境颠覆了传统的信息提供与获取方式。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的形势下,信息服务全球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图书馆服务活动,是整个图书馆工作中极其活跃而富有生命力的部分,它直接体现了图书馆的性质、智能、方针和任务。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服务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用,并成为信息产业中重要的一员。
图书馆是因读者而产生,也是因读者而发展,读者的需求是图书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因此图书馆的服务观念不能再停留在过去的“收藏”和足不出户的“借借还还”上,而是要从思想深处更新服务观念,要由传统封闭式服务中解脱出来,要牢固树立“读者至上”的观念。
传统图书馆受地域和载体等因素的限制,读者服务活动主要是围绕附近地域的“本馆”读者来组织和进行,而网络则扩大了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对象,打破了服务对象范围的局限,突破了时空地域的限制。对于图书馆而言,其所在网络系统内任何一个使用本馆文献信息的人都是自己的读者;对于读者而言,他既可以是某个图书馆的读者,也可以是另外或者更多图书馆的读者。图书馆这种服务对象从“区域化”到“社会化”的延伸,反映了图书馆从封闭不断走向开放的社会化发展趋势。
在网络环境下,服务的内容由馆藏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转向馆藏资源上网服务,如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参考咨询、定题跟踪、信息调研、用户培训等服务。讀者对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依赖变为对网上信息资源的依赖。例如,就图书馆的流通服务而言,读者可以通过计算机终端或工作站进行常规性的读者服务工作。此外,还应长期坚持提供免费服务,才能深受广读者的欢迎。
网络信息时代使图书馆的读者服务作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机遇和挑战,但不论时代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为读者服务永远是图书馆切工作的归宿和出发点。
参考文献:
[1]《图书馆工作于研究》2004第六期.
[2]《新校园》2012.11.9第八期.
[3]《神州民族·教育科技》2008第八期.
[4]《图书馆论坛》2005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