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朗读促理解,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014-12-09苟红俊
苟红俊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我知道要做到这一點首先要让学生爱学语文,让他们在听说读写中徜徉。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学期我在学校开展的“探究有效教学模式”的活动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以朗读为主要方法,在教给学生知识、方法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以朗读促理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一、教知识,教方法,让学生在读中理解知识
我重点研究了怎样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语文第一课时,我们常常以识字、解词,了解文章内容为主要目标。怎样将识字教学与解词教学还有阅读教学有机高效地结合呢?枯燥地交给学生字词,生硬的讲解,被动的接受不但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效率,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时间久了,老师忽视了第一课时,学生也厌倦了基础知识,久而久之,我们的教学质量就会滑坡。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学有所获?我结合教材,在教学中一边摸索一边实践。在学校开展的“探讨有效教学模式”教学研究汇报课上我执教了一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以识字与读文为主要目标,以理解词语为主线,贯穿着识字,读文,了解主要内容,明确文章体裁,使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更主要的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孩子学习方法,使他们学会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堂课的教学虽然以识字解词为主,但我不忘与读紧密结合,如果我们坚持这样的训练,从细节上下功夫,从基础抓起,无论是字词教学还是阅读教学,无论是理解词语还是朗读文章,既教知识,又教方法,让学生在读中理解知识,他们的学习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二、丰富朗读形式,在读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晨读中以声情并茂地朗读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加上了表情,动作,语气等,朗读得有汁有味,声情并茂。目的是让学生更有热情地参与朗读活动。我将自己外出学习的所见所学应用到读书中,采用吟唱的方式帮助他们记忆诗词。然后我又为他们设计了配乐读,分角色,分声部读等形式,为了让形式更丰富,我还向音乐教师求助,请他们帮忙设计一些动作,让学生在歌唱中记忆,在舞蹈中记忆。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更高了。在音乐声中,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深了,心与作者贴的更近了,他们动情地吟唱,乐此不疲,再长的诗词也背诵下来了,他们被这些博大精深的诗词所吸引,在吟唱中积累了大量的诗词。比起被动地记忆古诗词,他们更积极,更热情,因为他们在吟唱的过程中享受了音乐,品味着意境,他们如痴如醉……如果我们的语文能够以这样美的形式走进学生的世界,怎能不受欢迎呢?他们怎能不爱学语文呢?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久而久之,学生自己就能做到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了,理解能力也提高了,真是相得益彰。
三、以朗读促理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积累丰富的素材,这是读与写的关系之一。其实理解之后的朗读还能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的语文教材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最好素材,如果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能读得情真意切,就一定体会了其中的内涵,学生心里有感,自然就有话要说,此时给学生创设一个写作机会,他们就会流露真情,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例如在讲《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学生通过文中对寒冷的天气,小女孩的外貌描写感觉小女孩很可怜,可是可怜的程度还没有让他们感到揪心。学生虽然一遍一遍的读,却读得不够真切,我决定创设情境将他们带入其中,激起他们情感的波澜。我引导学生体会: “当富人家的孩子依偎在妈妈怀抱里的时候,当人们坐在火炉前取暖谈笑的时候,那个瘦小的赤着脚的小女孩还在风雪交加的大街上卖火柴。她遇到了第一位客人,她走过去满怀希望的问:“先生,买一根火柴吧!”她又遇到了第二位客人,她恳求道:“先生请您买我一根火柴吧?”她又遇到一位夫人,她乞求道:“夫人,求求您买我一根火柴吧!”,但没有人回答他,人们甚至不愿多看这个可怜的女孩一眼。接着我引导学生品读“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学生有了体验,再读时自然就将情感用在了“一整天”“谁”“没给过”等重点词上。他们动情的朗读说明他们的内心不但体会到了小女孩的可怜,还明白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冷漠,他们的心与作者融到了一起。
后来,我们又学习了《凡卡》一课,我以情带读,读中悟情,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凡卡的悲惨生活,人物的悲惨命运。于是,我让学生以《我的幸福》《我和凡卡比童年》进行了两次小练笔,由于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已经有了深刻的体验,在写作时他们对自己的生活进行了认真的,有深度的思考,有的写出了自己是幸福的,因为自己有亲人的关爱,有的写出了自己是幸福的,因为生活在优越的社会中,还有的学生写出了自己的幸福来自于祖国的强大。他们在与凡卡比童年的过程中,内心再一次受到了冲击,从他们发自肺腑的话语,我看到了他们精神世界的变化。
如果没有对文本的朗读,体味,理解,就没有这次习作,也就没有学生对生活的思考,缺少了与心灵的对话,我们的教学就失去了许多色彩;反过来,在这样的习作中,学生感恩社会,感恩亲人,感恩自己身边的一草一木,比起空洞的感恩教育,影响大多了。所以,当我们在教学中抓住朗读这个主线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深化认识,他们的心被感动了,思潮涌动了,他们在习作中就有话可说,文章也就不缺少真情实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