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移默化的力量
2014-12-09谢倩
谢倩
纵观汪曾祺的一生,经历了颇多世事的变迁,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硝烟弥漫下的读完了大学生活,新中国成立后的“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旗帜下的思想解放大环境下的宽松生活。他把自己的生活经验都幻化成思想观点在其作品中展现,企图给予人们美的享受、还原历史的真相、体现对恶的警示。因为汪曾祺从小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童年时代的传统教育是汪曾祺的一生创作的财富,有着很扎实的传统文学功底,
1920 年 3 月 5 日汪曾祺出生在江苏省高邮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世家,祖父汪嘉勋,清朝末科的“拔贡”, 家境殷实,家庭和睦,从小备受家族疼爱,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那时封建帝制虽然已推翻,但老百姓还保持着古朴的生活风气,革新的影响还不是很明显。那时五四新文化也只不过一些大的城市宣扬一下,对于一个高邮这样的小县城而言,受到的影响几乎没有。
首先与庭熏陶分不开。他的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贡”,身上有着浓郁的旧派文人气,生活起居一如旧式文人的恬静高雅,喜欢古董字画、吟诗做对、种花赏月,没事时教汪曾祺读书、描红。其父张菊生也多才多艺,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第,在杭州入读过新式学堂,身上有着旧文人的雅致也有新潮文人的新思想,父亲的兴趣广博爱文章、刻图章、尤其善于工笔画,汪曾祺小时候常常看父亲作画,直到晚年还记忆犹新,他的兴趣爱好对汪曾祺的影响很深。母亲、继母、伯母都温柔善良、知书达理之人,尤其祖母那旧式家庭主母的样子,精通各种风俗的礼仪和吃食,在汪曾祺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也更多的了解了中国传统的风俗习惯。
其次,受到正规传统文化的教育很深。上幼儿园和小学时,汪曾祺就表现出偏好语文和画画,语文老师采取自选古文讲授,除此之外,家里还聘请私塾先生单独讲授古代文化——讲归有光、晚明小品、桐城派古文,還要临摹字帖,这些都给汪曾祺传统文化修养的奠定了基础,直到晚年汪曾祺还说归有光的作品给予他终生影响。可以看出,汪曾祺青少年时期受到的教育也基本上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
再次,家境殷实,家庭和睦,幼年时期的汪曾祺没有烦心的事,加之他又是长子,地位很高,衣食无忧的他有个快乐的生活和学习的宽松氛围,有时间去体察各种人和事。汪曾祺的童年是这样度过的:在祖父药店里搓搓蜜丸,在父亲的画室里胡乱涂画,在渔舟和大淖的烟岚看晚霞,听小锡匠的锤声和看戴车匠的车床,与小伙伴们一起在喧闹的市井街巷和静穆的的山林寺庙疯耍,炫目焰火、陈四的高跷,都曾在他的记忆里沉睡,并在他的作品中被唤醒。正是这样一种让同龄人难于企及而羡慕的少时时光,对他日后的人生体验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正如汪曾祺自己所说: “ 一个人能不能成为一个作家,童年生活是起决定作用的。”① 最后,汪曾祺的内心荣誉感很强。在学校虽数学不好,但语文成绩优异加,加上自己又有画画的天赋,乖巧可爱,很瘦省事的欢迎和爱戴。生活的无忧虑,周围人的友好,在汪曾祺的童年时代是快乐、幸福的,有着丰富的童年经验,这段美好记忆的让他一生用童年视角去写作、用童年的心态去生活,情真意切,记忆犹新。在江阴读高中时,生活和学业的都很好让他没有任何挫折感,业余时间不多,偶尔游山玩水,吃吃喝喝。那时的战乱对高邮小县城影响不大,即使有家里总会有办法到农村躲避而免受伤害,去农村躲避反而成了汪曾祺发现乡村“大舞台”乐趣和美好,这些都成为汪曾祺日后的写作素材。
从童年到少年在家乡受到的家庭和学校的教育,都是旧式传统文学的培养方式,为日后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情感、文化上的基础;二是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正如研究者发现的那样,影响汪曾祺笔法的有归有光和晚明小品问的影子,儒释道的情怀是一个旧式书香世家潜移默化的熏染。童年的经验、童年视角被汪曾祺一生在续写,足以说明这段经历的深刻和美好。其实在汪曾祺的思想世界中,虽有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一面,但传统文化在他身上是根深蒂固的,他平常尊长爱幼、爱好舞文弄墨、柔弱的书生气质都是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
总之,无论是为人还是为文,年少时的修养是对其影响至深。汪曾祺抒情的基调,散文化的笔法,忧世伤生的性格,博采众长的读书方式都与其童年、少年时接受的传统教育有关。致使在日后的作品中始终有闲适的心态和田园牧歌的情调,都是这种传统文化的熏染成果。
他在七十岁生日时,写了一首《七十书怀出律不改》中有两句:
书画萧萧余宿墨,
文章淡淡忆儿时。
七十三岁生日那天他写了散文《祈难老》结尾中写了一副小对联聊当自寿:
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
在对联后,有小注两行:
癸酉年元宵节晚六时
七十三年前这会我正在出生
汪曾祺一生淡泊名利,豁达开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无衰瑟之感,也无颓唐之态,却时时保持对生活的挚爱和对人生浓烈的情思。这样的人生观、名利观、创作观的形成自非一朝一夕,但可以肯定的是,家庭传统教育对他的一生起了决定性的影响。汪曾祺有如今这样广博的知识,多才多艺,固然取决于他长大后的勤奋学习,名师指导,但汪家特有的文化氛围,从他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有意无意地把他包围住了,就开始对他进行一刻也不停止的熏陶。没有这样的熏陶与教育,汪曾祺能成为今天的汪曾祺么?恐怕很难。
参考文献:
[1]汪曾祺. 汪曾祺全集(三)[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