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程类专业职业发展指导体系研究
2014-12-09邵慧
邵慧
摘 要:职业指导是高职类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做好职业指导对高职类院校的学生,尤其是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本文详细论述了如何建立高职工程类专业的职业发展指导体系,对提高就业率及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字:职业指导;高职院校
温家宝总理在 2010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继续加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阐明了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和当前的主要任务。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的技能和本领。”充分显示了职业指导在就业服务中的作用发挥。
在此国情下,各职业院校也以就业为中心,日益重视职业指导工作。几年来的高就业率促进高职在校学生规模稳步扩大,然而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也给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在长期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职业院校对职业指导重视程度不够,方法及途径过于单一,因此,有必要在高职毕业生就业适逢“三峰汇聚”时期,全面加强职业指导,努力构建适合当前形势的职业发展指导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業能力。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职业指导,始于20世纪初的美国。1908年,“职业指导之父”美国的帕森斯教授首创世界上最早的职业指导机构——波士顿地方职业局,并第一次运用了“职业指导”这一名词。美国是最早产生职业指导的国家之一。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功能齐全的、从社会到学校的职业指导体系。美国学校系统里每个阶段的职业指导内容都极其丰富,各具特色,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之后,世界各国都开始了这项工作的研究和实践,针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都采取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并得出相应有价值性的结论,促进职业指导在大学教育的成熟。
我国的职业指导产生于民国初期,刘湛恩、顾树森、杨卫玉、廖世承、邹恩润(邹韬奋)、潘文安、钟道赞等一批职业指导理论专家,在职业陶冶、就业指导、改业指导、升学指导等很多方面多有探讨。1915年,黄炎培先生指出职业指导对于人们就业的重要性。1939年,何清儒的《职业指导学》出版,标志着职业指导理论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2005年以来,我国关于职业指导的课题研究越来越多,《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指导现状及改进方法》提出了学校管理者应当将职业指导工作纳入系统的教学计划中,在现有的各种教育活动中强化学校教育的职业指导功能。《试论高校职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则从观念、职能、组织、内容、形式、对象、队伍、态度、研究等方面进行转变,以建立相对完备的职业服务体系。这些文献说明对职业指导已经有了深刻认识并逐步应用于职业教育,但鲜有成功的系统的实践。
二、职业指导的意义
第一,是职业教育功能的需要。通过研究,构建以人为本的职业指导体系,创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增进学生对自身、对职业的了解,发展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树立健全的职业角色形象,具备良好的职业决策能力。第二,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通过研究,使学生找准定位,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挖掘人才,使用人才,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形成“人—职最佳匹配”,使学生劳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满足成长成才的需要。第三,是师资发展的需要。此工作对很多高职院校来说尚属新鲜事物,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师资严重不足,目前主要是从事就业工作人员和学生工作队伍成员。通过研究,有利于把握师资发展方向,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是否能得到认可,主要从学生就业率得到体现。毕业生是学校的“产品”,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调整着“产品”生产,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就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生存和发展。通过构建职业发展指导体系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社会,自觉地按职业要求、社会需求来完善自己,必将促进就业,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和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职业指导的内容
使学生了解自己与职业要求之间的差异,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对应职业的兴趣,提高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和职业观。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切实可用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和实施灵活多样的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的职业发展指导体系。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通过开展系列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和研究兴趣,对职业能力测评结果正确评价,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职业精神。改革传统职业发展指导模式,集中职业指导专业教师开展研究、实施本环节改革,正确有效的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引导学生提早规划职业发展路径。
四、职业指导的研究方法
整合教育资源、改进人才培养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将贯穿于高职职业发展指导体系构建对学生就业影响研究的全过程。研究过程中,认真分析比较国内外促进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炼职业发展指导的价值,注重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推动工作相结合,注重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指导性、应用性。主要研究方法如下:(1)调查研究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职业发展指导开展的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了解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现状及发展趋势。(2)文献研究法:根据课题研究方向,通过查阅报刊、杂志、著作、网络等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职业发展指导对学生就业影响。(3)经验总结法:通过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并上升为经验。(4)个案研究法:通过个人调查,对某同学的职业意识及就业愿望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团体调查,对学生群体工作适应及合作度进行分析研究;通过问题调查,对与职业相关的现象或问题的认识状况进行分析研究。(5)信息研究方法:通过对职业发展指导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得出研究的不足,探索出新的可行的发展体系,并应用于实践。(6)模拟法:模拟社会实际职业环境,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对结论进行研究分析,从而获得有意义的信息。
五、职业指导的目的和任务
职业指导最终要使学生了解自己与职业要求之间的差异,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对应职业的兴趣,提高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和职业观。
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切实可用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和实施灵活多样的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的职业发展指导体系。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通过开展系列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和研究兴趣,对职业能力测评结果正确评价,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职业精神。改革传统职业发展指导模式,集中职业指导专业教师开展研究、实施本环节改革,正确有效的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引导学生提早规划职业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周红,周燕. 欧美高校职业指导对我国高校职业指导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8(3):28-30.
[2]黄路明. 高校职业指导的探索与创新[J],湖北社会科学,2012(8):181-183.
[3]马征杰. 加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对策思考[J],理论导刊,2008(11):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