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意识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以南昌工程学院艺术类专业为例
2014-12-09邓伟丽孙晓明郭姜华
邓伟丽 孙晓明 郭姜华
(南昌工程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99)
近年来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不断扩招,艺术类大学生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艺术类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更加突出的困难。研究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意识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的艺术类大学生包括应用艺术类和纯艺术类的大学生。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则是指对就业的把握并以此所作的观念准备,大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支配她们的行动是带有一定就业目的和愿望的心理活动,是大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对就业所持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份的总和。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本文问卷的设计是在综合分析理论文献的基础上并结合郑洁等人在研究中所用的问卷等相关量表的条目,形成了“艺术类大学就业意识”的学生调查问卷。问卷共21 题,18 个单选题和3 个多选题,主要包括就业准备、就业动机、就业意向、就业信心、择业标准、职业评价六个维度。本文选择南昌工程学院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以访谈和发放问卷的形式,共发放学生问卷300 份,收回有效卷290 份,有效回收率为96.7%。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问卷数据统计采用的是SPSS17.0 统计软件,题目均采用频数分析法。
(一)就业准备
就业准备是大学生完成学业走向社会的一个必经阶段,是提升就业能力和收集就业信息的过程。根据本研究统计的结果(见图1),艺术类大学生形成职业选择的想法,大三之前百分比为90%,有23.1%的学生在上大学前就开始考虑就业问题。可见,艺术类大学生是否即将面临毕业,就业问题已经纳入日常考虑的范围,积极主动地思考、设计着自己的未来。但是,有10%的学生到了大四才有职业形成的想法,这也是不容忽视的。
图1 你对职业选择的想法大致形成于
由于就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努力从各方面为就业做准备。在回答“你从哪些方面为就业做准备”这一问题时(表1),大学生选择“刻苦学习、努力提高学习成绩”的比例为28.9%;还有相当一部分认为要“考取各样资格证书”(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教师资格证等),所选比例为27.4%;选择“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了解社会”大学生比例占43.7%。艺术类专业的特殊,大学生更看重的是个人能力的锻炼和社会经验的积累,相反考取各样资格证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是他们的首要选择。
表1 你从哪些方面为就业做准备
(二)就业动机
大学生的就业动机通过就业目的和就业欲望两方面体现。大学生的就业欲望是否强烈和就业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形成和提升。
图2 你的就业目的是
根据图2 显示,在就业目的的调查中,艺术类大学生更看重的是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经济状况 (34.8%)和个人在经济中的独立地位(35.9%),而为社会做贡献的百分比只占1.7%。艺术类大学生有较强的自立意识,更多关注的是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可见,艺术类大学生缺乏足够的集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表2 如果你有足够的钱,不工作也能宽裕的生活,你还会工作吗?
在反应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欲望的问题中 (表2),“如果有足够的钱,不工作也能宽裕地生活,你还会工作吗?”调查结果表明,61%的艺术类大学生回答“肯定会工作”,24.8%回答“不一定工作”,认为“不会工作”的占14.1%。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欲望较强烈,即使有足够的钱也会去工作,他们不仅仅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和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乐趣,人只有工作才会找到充实的感觉。
(三)就业意向
根据图3 结果显示,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占56.9%,选择“在国内报考研究生”的占15.2%。可见,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今天,艺术类大学生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把着眼点放在“找个工作先做着,再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上。同时,由于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选择“报考研究生”的比例也是比较高的。值得注意的是,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为15.2%,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能顺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改变就业观念,通过自主创业来实现人生价值,也表明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意识。
图3 你毕业时的意向选择是
(四)就业信心
问卷中,设计了一道反映大学生就业信心的问题(见图4)。有71.4%的艺术类大学生认为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非常有信心”和“有点信心”,而选择“没什么信心”和“根本没有信心”的大学生达28.6%。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很多学生依然对自己找到满意的工作抱很大的信心,并没有被现实的就业压力所压倒。但是也有28.6%的同学对找到工作没什么信心,表现出迷茫和不知所措,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大学生就业的信心来自大学生自身的不懈努力,社会良好的就业环境以及学校的就业服务形成的合力。
(五)择业标准
图5 显示,艺术类大学生在选择单位和职业时考虑的因素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符合个人兴趣、爱好,能发挥个人特长,待遇高。艺术类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普遍关注两类条件;第一条,符合个人兴趣、爱好,能发挥个人特长、待遇高;第二类,就业地点在大城市,专业对口。反映出大学生强烈要求发挥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实现自我意识的价值取向,积极追求事业成功,实现自身价值。
图4 你对找到一分满意的工作有信心吗
图5 你选择单位和职业时考虑较多的因素是
表3 你选择职业的标准是哪一类?
表3 可以看出,艺术类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喜欢有竞争性和挑战性的职业,同时也希望职业有稳定的保障和较高的收入,工作环境是否舒适并不是很重要。可见,大多数艺术类大学生喜欢挑战性、有保障、收入高且符合自己爱好和兴趣的工作。
(六)职业评价
大学生对就业的评价反映了大学生对就业的判断标准,可以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维度展开。
表4 显示,认为专业对口“非常重要”且“应该考虑”的艺术类大学生比例分别为23.1% 和42.4%,而认为“不太重要”和“无所谓”的艺术类大学生比例分别为27.9%和6.6%。可见,艺术类大学生比较看重专业是否对口。
表4 你对专业对口与否的态度是
表5 你认为找一份工作依靠的是
表5 可以看出,45.9%的学生认为找一份工作依靠的是个人能力,21.6%的同学认为是机遇,18.0%的同学认为是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内因才是主要的,外因是次要的。内因和外因又是相互作用,不能分离的。如果只有能力,而没有机会去展示自己的能力,是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表6 你希望通过哪种途径确定工作单位
从表6 可看出,28.4%选择了通过“人才交流会”实现就业,也有相当比例(39.97%)的大学生选择了“直接到用人单位自荐”。这表明,大学生赞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也反映出大学生愿意通过竞争来获得就业的机会,表现出一定的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我们也应该看到,10.5%和11.5%的选择通过“学校推荐”和“父母或亲友介绍”实现就业。
三、调查结论
(一)有一定的就业预见性,但是就业准备不够充分
近年来,艺术类专业招生热但就业冷成为了艺术类专业的普遍现象。大多数艺术类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就已经预测到了将来就业可能会比较困难。很多艺术类学生选择学习艺术专业,并非从小一直学习、有很好的基础或真正地感兴趣,有的学生为了能够上大学,不得已选择艺术专业,因为艺术类高考生文化课要求门槛不高,不需要很高的分数。调查显示,艺术类大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中能够有意识地为就业做相应的准备,如刻苦努力学习、考取证书等,但是由于艺术类大学生本身文化课基础较弱,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有一定的难度。即使在大学参加很多社团活动,积累了一定的能力和经验,但就业准备还是不够充分的,真正到就业岗位中还是不足以胜任本职工作,这也是之所以目前很多就业单位不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的原因。
(二)就业动机主体意识较强,较少考虑为国家做贡献
从调查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动机的数据来看,只有1.7%的同学毕业的时候选择为国家作贡献,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找工作为了谋生,争取经济独立,实现自我价值。不难看出艺术类大学生更多关注的是自我实现,较少关注国家的需要。艺术类大学生个性比较独立,自我意识比较强烈,缺少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也是比较差的,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就业信心不足
调查中发现七成的艺术类大学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他们相信只要凭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找到满意的工作,但有近三成的学生对将来是否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没什么信心或根本没信心,原因在于就业准备不够充分,社会经验不够丰富,就业的能力欠佳以及社会上一些性别歧视现象,潜在的社会不公平的现象,在对待找工作方面不够积极、主动。部分学生还有从众心理,不去主动想自己的出路,随波逐流。
(四)就业评价不够全面
在就业与专业对口问题上,34.5%的被调查学生认为专业是否对口并不重要,这样的评价容易导致对待专业课程学习不够重视,这说明艺术类大学生对于就业市场尚缺乏足够认知,造成了就业短视。在找工作依靠什么的问题上,54.1%同学认为是外在的原因如机遇、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高学历和高学识,而没有从能力等内在的原因来对待。在求职的途径上,直接到用人单位自荐的学生较少,说明很多学生的就业主动性比较弱,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就业的重要性和真正的内涵。
四、提高大学生就业意识和推动高校就业工作的建议
(一)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
入学起就应该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就业意识,促进学生为就业做准备。除了考取相关职业技能证书作为就业准备,大学生还应该加强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涉猎更多的知识领域,不断更新知识内容,培养学习兴趣,还应该更多地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暑期社会实践、实习的机会,打好就业“基本功”。高校应大力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合理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相关课程,聘请一些就业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宣传国家就业的基本政策和对学生就业进行积极的引导,培养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目前用人单位招聘艺术类大学生,除了看重你的专业能力之外,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个人的道德品质,所以大学生应利用各种活动,与老师交流沟通、与同学相互学习、与室友的朝夕相处,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另外,也要多关注就业方面的信息,做到知己知彼;熟悉就业法律法规,在求职的时候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集体和社会责任感
培育大学生的就业意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业指导工作应连续对学生进行就业意识的培养,完善培养的长效机制。高校制定的相关实施细则、方案要保证其长期性、连续性,为培养就业意识创造更实际、更有效的条件。应把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做贡献的意识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日常活动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另外高校积极引导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计划和大学生志愿西部服务计划等项目,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三)准确定位自己,提高自身能力,增加就业信心
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挖掘自身优势,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不要好高骛远,摆正心态。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摒弃自傲或自卑的心理,克服依赖心理、攀比心理和从众心理等不良就业心态,充分做好就业准备,这样才能坚定就业信心。此外,大学生应该充分了解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和就业形势,熟悉相应的法律法规,增加就业信心。个人要勇敢地参与就业竞争,迎接就业挑战。正像习总书记勉励的那样:“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
(四)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
大学生对就业的评价是就业体制和用人体制的客观性在他们心目中的反映。面对大学生就业日益困难的现实,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评价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转变,大学生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就业行为,对就业实行积极评价。构建合理的价值取向,把个人愿望与国家需要、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引导她们自觉服从国家和社会需要。就业选择不能完全依靠外在的力量,外在的力量并不是完全可靠的,应该加强自身能力提高和观念的转变,从内因抓起。社会也应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规范就业市场,优化就业环境,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安全的就业环境。
[1]郑洁.当代女大学生就业意识的调查与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2]宋洁.90 后大学生就业意识的调查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
[3]张建奇,张芳.广州女大学生就业意识现状调查与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