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性血管黏液瘤一例
2014-12-09于思思兰东贾红侠冉立伟仓田
于思思 兰东 贾红侠 冉立伟 仓田
浅表性血管黏液瘤一例
于思思 兰东 贾红侠 冉立伟 仓田
患者男,31岁,因左大腿内侧皮疹3年于2013年9月2日来我科就诊。患者3年前发现左大腿内侧出现米粒大皮疹,无明显自觉症状,未予诊治,此后皮疹逐渐增大。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均无特殊。体检:一般情况好,各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心脏彩色超声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左大腿内侧可见1枚绿豆大小肤色质软丘疹,有蒂,周边红肿(图1),轻压痛。皮肤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内黏液样物质沉积,黏液沉积物中可见淡染的星状细胞和丰富的小血管腔,并可见以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图2)。免疫组化结果:波形蛋白(+)、CD34(+)、ⅩⅢ因子 A(+)、结蛋白(-)、S100(-)、VⅢ因子(-)。 治疗:手术切除,术后创面愈合良好。目前随访中。
讨论浅表性血管黏液瘤(superficial angiomyxoma),是一种少见的含黏液的软组织肿瘤,常位于皮肤表浅部位,多发于头、颈或躯干,亦常见于外阴部,一般不发生于指(趾)部;皮损常单发,直径1~5 cm,表现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呈结节状、丘疹样或息肉样外观[1]。病变主要位于真皮,可累及皮下,有或无包膜,25%~30%的病例含有上皮性成分,为纤维母细胞来源,免疫组化波形蛋白阳性,S100、平滑肌肌动蛋白、肌特异性肌动蛋白、结蛋白阴性,而CD34不同程度阳性[1]。该病诊断时应注意和其他黏液性软组织肿瘤如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神经鞘黏液瘤鉴别,同时还应与皮肤局灶性黏蛋白病、毛盘瘤、毛囊周围纤维瘤、毛囊黏液瘤等鉴别。
浅表性血管黏液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病灶切除不完全可局部复发,据文献报道复发时间为6~58个月(平均18个月),伴上皮成分者复发率高于纯血管黏液瘤[2],该病复发率30%~40%,头颈部浅表性血管黏液瘤复发率低于16%[3]。临床治疗应尽量完整切除。
图1 患者左大腿内侧1个绿豆大小肤色质软丘疹,有蒂,周边红肿
图2 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内黏液样物质沉积,沉积物中可见淡染的星状细胞和丰富的小血管腔,并可见到以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2a:HE×100;2b:HE×400
[1]陈健,郭瑞峰,梁化印,等.浅表性血管黏液瘤的临床病理特征[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5):356-358.
[2]武忠弼,杨光华.中华外科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60.
[3]Rosado Rodríguez P,de Vicente JC,de Villalaín L,et al.Superficial angiomyxoma of the parotid region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Acta Otorrinolaringol Esp,2012,63(2):147-149.
2014-01-13)
(本文编辑:尚淑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