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农业协调发展的历史沿革
2014-12-09杨春河
杨春河
摘 要:从京津冀农业协调发展的历史沿革入手,通过分析河北省在京津冀农业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河北省实施京津冀农业协调发展提供几点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农业;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 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8.018
Abstract:The historical evolute from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main problems existed in Hebei Province i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for Hebei province about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Key words: Beijing-Tianjin-Hebei; agricultur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呼声已经持续了10年,各方面看似是在协调发展,但实际上却一直进行着利益的博弈。2014年2月28日,习近平主席“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的讲话,使得停留在表面的“京津冀协调发展”再次被提出。既然称为“协调发展”,必然包括工业、农业、服务业等诸多方面。笔者从京津冀农业协调发展的历史沿革入手,深入分析京津冀农业协调发展的含义,同时为河北省如何贯彻实施京津冀农业协调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1 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历史沿革
追溯京津冀农业协调发展理论的历史,河北省政府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提出。
1995年,河北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环京津冀都市区域圈战略”和“环渤海区域经济带战略”的“两环开放带动”战略。“环京津冀都市区域圈”分为两大部分板块:一部分是以北京为中心、由河北靠近北京的大部分地域和天津的少部分地域合围而成的“圆圈”;另一部分是以天津为中心、由河北的廊坊、唐山、沧州、承德四市大部地区和北京少部分地区、加上渤海沿岸三种地域板块分割裹挟的“圆圈”。两个直辖市形成的两大“圆圈”,均是以河北中部和北部、南部地区为主环绕环抱而构成的。“环渤海区域经济带”是指海洋与大陆的双项“环环相绕”,以及多产业链条的并举开发建设[1]。
2010年10月22日,在河北省三河市召开了加快推进环首都经济圈建设会议,会议指出河北省将以分布在北京周边的廊坊、张家口、承德和保定等4个市的主城区为核心,13个县(市、区)为主体,建设环绕北京的新城和特色功能区,拉大城镇框架,吸引人口聚集。形成“13县1圈4区6基地”的态势。会议强调,河北省要建设一批集农家游、旅游观光、生活体验于一体的观光农业设施[2]。
河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逐渐建设有机健康的现代农业,为环首都经济圈建设添砖加瓦;加快蔬菜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加快农产品的健康流通,全新打造服务京津的农产品物流服务产业。十二五规划纲要报告指出:坚持完善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施粮食增产计划,确保“十二五”期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加快蔬菜基地建设,力争蔬菜面积达到166.7万hm2、设施菜比重达到60%以上、京津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3]。要实现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必须加强与京津的合作。
2010年11月23日,河北省保定市召开环首都经济圈暨京南新城建设指挥部会议,正式成立环首都经济圈和京南新城建设指挥部,初步确定京南新城的总体发展规划,这是“环首都经济圈”概念提出后,首个河北地方政府的配套规划方案[4]。
2014年初河北省委副书记赵勇就推动环首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在廊坊市永清县调研时强调,现代农业是服务首都需求与加快河北发展的重要结合点,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河北省要深刻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势,充分利用京津市场、人才、科技资源,打造河北省环首都乃至全省现代农业高地,带动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5]。
以上是官方在顶层设计上关于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历史沿革,诸多学者也对京津冀协调发展的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对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问题的探讨,刘纯彬[6]认为京津冀三地无论是从历史还是地理位置上说,都是一个联系密切,相互影响的整体。王爱春[7]认为,京津冀处于渤海湾的中心地带,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区位优势,加快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张可云[8]指出只有首先在管理层面上完善京津冀的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京津冀都市圈的合作。刘铁[9]从地区一体化发展规划、政策法规体系、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优化及可持续发展优势建立等方面,探讨京津冀联合的模式及域内资源整合方法。武建奇、母爱英[10]认为,实现京津冀都市圈协调发展的前提是打破现有的管理理念,重新确立都市圈管治新理念,建立双层多核管治模式,充分发挥京津冀都市圈规划的作用,建立省市政府层面的协调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公民参与机制,建立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统一的协调发展机制。钱秀菊、孟宪策[11]从比较优势理论入手,认为河北省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快速融入到京津冀一体化的战略中去。王建峰、卢燕[12]从产业转移的角度论述京津冀三地应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形成地域分工合理、产业间联系紧密的新格局。
从一开始的“一体化”理论到现在的“协调发展”,“京津冀”的协调发展已经被提及了无数次,但京津冀三方到底希望在哪些方面协同发展呢?在各方表述中,规划、项目、土地、资源、交通、信息、人口、金融、税收、科技、教育、医疗、服务、生态、城镇化等关键词常常出现。这说明,京津冀协同发展涉及方方面面。那么,在农业方面的协同发展必然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
2 京津冀农业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
京津冀协调发展的概念提出了10年,也没能够形成完善统一合理的制度,何况农业层面的协调发展?胡乃军认为“京津冀”10年无果,协调机制是死结。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京津冀农业方面的协调发展。虽然协调发展的呼声很高,但由于目前尚未形成让京津冀三方都满意的制度,所以,京津冀农业协调发展也只是存在于概念之中。具体如何协调、如何发展,还没有达成共识。京津地区对农产品的市场保护政策,使得河北省部分农产品难以进入京津市场,在京津地区市场占有率很低。京津冀三地农产品企业缺乏分工合作,各自为政,各为自己的利益,产品趋同化现象严重,更难以形成集团优势,导致农业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低。
2.2 河北省农业科技水平低
北京、天津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吸引了大量高素质的农业人才,这种“虹吸效应”使得河北省缺乏高端的农业科技人才。导致河北省缺乏高端农业技术,农业耕地利用率低,农产品生产效率低,不能用很小的土地养活众多的人口。此外,河北省在优良品种和优质种苗技术、清减增效技术、设施园艺提档升级技术、质量安全保障技术和土壤连作障碍预防与治理技术等多个方面也缺乏较强的科技支撑。
2.3 农业基地分散
在建设大型农业基地方面,缺乏强而有力的政策导向,主导产业集约化程度低,农产品基地分散,产量低,农业加工企业也呈现出单打独斗的状况。河北省是个地形地貌不一的省份,有平原、有山地;有的地区水量丰富,有的地区水量不足。仅在河北省省内,各个城市地区各自为政,由于农业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在农业生产方面,趋同化也比较严重。
2.4 京津对接意识较差
虽然河北省有强烈的农业合作的需求,但由于北京和天津的农业企业已经具备了多种优势资源,与河北省相比,比较优势明显,因此大多企业并不愿意与河北省合作,导致推进三地农业协调发展的路还很长。
3 对河北省应对京津冀农业协调发展的几点意见
3.1 首先保证顶层制度的完善
制度的保证是一切问题的先行条件。河北省应该在京津冀农业协调发展的制度上做好详细的规划,推动农产品流通、农产品加工、产业和劳动力的转移,同时强化战略定位,加大宣传,从上到下形成农业内部协调发展、外部统一竞争的认识,为河北省充分参与市场竞争和市场分工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3.2 充分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
相对于京津而言,河北省在农业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对外,北京、天津,河北省需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比如劳动力、耕地面积、资源、生产要素价格等方面,大力发展自己的优势农业。对内,河北省内各个市区也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比如山地地区可以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各种旅游项目,平原地区则需要充分利用自身良好的耕地质量,进行农作物的培育和种植。
3.3 构筑现代化的交通网络
现代社会,时间和成本在地区发展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而方便快捷的交通方式,是实现时间和成本优势的前提。河北省必须大力构筑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农产品的运输流通奠定良好的设施基础。此外,京津冀三地的信息和知识的沟通与交流也建立在便捷的交通网络基础之上。
3.4 强化农业科技支持
提升农产品的档次,河北省要坚持与农业高等院校合作,特别是要与北京和天津的农业高等院校合作,充分利用京津在农业科技方面的比较优势,引进京津先进的农业技术,发展河北省自身的现代农业。将农业生产加工企业向深加工转移,由生产低附加值产品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转移。
4 小 结
实现京津冀三地农业协调发展,河北省应该首先在制度层面上大力支持,建立与京津合作的制度,为实现京津冀在农业合作方面的共赢奠定制度基础。然后付诸行动,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发展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吸引农业高科技人才,为实现农业协同发展,也为实现河北的昌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国经济时报.河北实施“两环”战略产生的区位格局[EB/OL]. (2006-01-23).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60123/0901522909.shtml .
[2] 谢良兵.河北200亿对接北京,环首都建13县1圈4区6基地[EB/OL].(2010-10-25). http://www.cnstock.com/index/gdbb/201010/944643.htm.
[3] 人民网.关于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EB/OL].(2011-01-25).http://news.xinmin.cn/domestic/gnkb/2011/01/25/9069774.html.
[4] 都市网. 河北保定制定首个“环首都经济圈”规划[EB/OL]. (2010-11-24).www.yzdsb.com.cn.
[5] 赵勇.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加快发展现代农业[EB/OL].(2014-04-01). http://cpc.people.com.cn/n/2014/0401/c64102-24792467.html.
[6] 刘纯彬.一个天方夜谭还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关于建立京津冀大行政区的设想[J]. 中国软科学,1992(3):29-32.
[7] 王爱春.论港口经济与京津冀的联合与发展——兼论金融发展策略[J]. 理论与现代化,1995(2):25-28.
[8] 张可云.京津冀都市圈合作思路与政府作用重点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4):61-65.
[9] 刘铁. 京津冀经济圈协同发展模式研究[J]. 商业时代,2010(17):134-135.
[10] 武建奇,母爱英.京津冀都市圈管治问题探讨[J]. 经济与管理,2007(6):5-9.
[11] 钱秀菊,孟宪策.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的比较优势分析——以河北省为例[J]. 生产力研究,2012(2):116-117,137.
[12] 王建峰,卢燕.京津冀区域产业转移综合效应实证研究[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1):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