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电影节:以文化拓展“新丝路”
2014-12-09张国宁
文/张国宁(本刊记者)
丝路电影节:以文化拓展“新丝路”
文/张国宁(本刊记者)
电影节吸引丝路沿线20余个国家驻华使节,展映的147部影片来自25个国家、18个语种。
影动丝路,星耀长安。10月25日晚,为期6天的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一场简短而隆重的闭幕式为本届电影节画上完美句号。30部优秀中外影片获得本届“最受观众喜爱的影片”大奖,参与电影节的各国电影人还就电影合作交流与发展达成了高度共识,签署了国际合作共同宣言。下一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将于2015年9月,在海上丝路的起点城市——福州举行。
搭建电影交流平台
10月20日,南门文化广场旌旗飞舞、红灯高悬,号角齐鸣、锣鼓喧天,古老的西安城墙在灯光的映衬下越显厚重。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开幕式不走红毯,取而代之的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传统仿古入城式。夜色中,22个国家的近千位明星、嘉宾及电影人,身着节日盛装,排列成方阵,在“鸿胪寺官员”“侍女”等的带领下穿过御道,来到南门护城河边。
开幕式总导演高巨表示,丝路特色是这次电影节区别于其他电影节的最大不同,“西安以首届丝路国际电影节东道主的身份,用这种古老的仪式来迎接各国尊贵的客人,以入城式的气势和地域的独特性强调‘丝路沿线国家’概念是最大亮点。”
为了贯彻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创办了以海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为主体的“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旨在以电影为纽带,促进丝路沿线各国文化交流与合作。“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将作为“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的重点项目,今后每年一届,由陕西和福建轮流举办。
对于举办这样高规格、高水准的国际电影节,陕西省具有历史文化、影视产业和区位交通方面的三大优势。陕西省副省长白阿莹说,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丝路起点举办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是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让电影在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的重要举措。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管理局副局长栾国志说:“西安确实有承办电影节的有利条件,电影方面发展很好,有西部电影集团,包括很多高等院校,丝路电影节设在西安很合适。从区域上讲,北京、上海有了,中国西部也应该有。”
据介绍,本届电影节吸引了丝路沿线20余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影片在西安的20家城市影院、15个社区、广场、院校进行了800余场展映,观影人次超过12万。福州分会场也展映了部分影片。为彰显丝路国家电影独特风情,电影节专门为俄罗斯、印度、韩国、亚美尼亚、阿塞拜疆、菲律宾6个丝路国家举办了电影展映周,该国驻华大使或公使专程出席首映式。
土耳其驻华大使阿里·穆拉特·埃尔索伊表示:“我相信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在为电影产品和电影产业不断扩大合作前景提供有益机会的同时,也必将促进丝路沿线国家人民和文化的交流与理解。路不在于长短,在于能把人们联系起来。”
闭幕式上,与会各国电影人本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公布并签署了《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国际合作共同宣言》,将进一步加强各国在电影领域的合作与交流,积极选送影片参加丝路国际电影节展映和比赛,鼓励并支持电影艺术家、电影企业家和电影主管部门官员参加电影节的各项交流。
省长娄勤俭在闭幕式致辞中说:“25个国家18个语种140多部优秀电影参展,众多中外嘉宾、业界精英和电影机构交流洽谈,充分体现了这一平台的国际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开放性,再次证明了习近平主席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的广泛文化认同和坚实民意基础。”
助推文化深度融合
本届电影节包括开幕式、影片展映、评奖及颁奖、丝路电影文化论坛、电影市场、电影音乐会、闭幕式等主要板块。影视节目交易是电影节的重要内容,集电影、电视节目展示、交易、交流、合作于一体的开放性合作平台,为中外影视产业信息交流、影视项目与资本对接、影视内容产品流通搭建新桥梁。
“同时,全国省市级电视台、视频网站、制作公司等机构聚集参会参展,为正在筹拍的电视剧项目、电视剧成片等内容产品提供交易平台,促进电视剧项目投资合作,为电视剧产业与金融机构、投资基金全面对接创造了条件。”西影集团副总经理孙毅安介绍。
21日,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第二天,俄罗斯、韩国和印度,率先在丝路电影节上进行电影展映,拉开“丝路之国”电影展映周的序幕。此外,土耳其影片《十字路口》、约旦影片《当蒙娜丽莎微笑》等多部优秀影片登陆西安各大院线,对于影迷来说可谓机会难得。院线负责人表示,如果没有此次影展,影迷基本没有渠道观看这些影片。
对于陕西观众来说,这些国家的影片略显陌生。西北大学学生张慕飞说:“平时看电影,影院和网络上大都是些大众影片,这些小众的、地域的、文艺的电影只有在这样的电影节上才能观看。”
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电影处处长单子孝说:“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是中国继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之后,创办的又一个国际性、综合性、固定性的大型国际电影节。应该说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电影节,设置了观众最喜欢的电影奖,也是这次电影节有别于上海、北京的一个环节。”
阿塞拜疆大使拉季夫·甘基洛夫对《当代陕西》说:“这次电影节最成功的一点是让更多的老百姓走进电影院。今天上午播放了阿塞拜疆的一部影片,影片放映时座无虚席,这就是很好的证明。”
22日,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国际短片展映单元——第五届西安国际影像节“科技电影展”启动。此次“科技电影展”旨在推广现代科技影像技术电影展示,以海外优秀3DIMAX电影展示为主要内容。值得一提的是,主办方还特意邀请这些影片的主创人员与观众现场互动和技术交流,让观众亲身体验银幕中科技电影奇妙震撼的制作过程和超现实的艺术魅力。
与此同时,从10月21日至25日,本届电影节还增设了“电影设备展”,针对尖端影视设备,例如裸眼3D、全息影像技术、3D格式解决方案等,在论坛、展映活动同时设立专门展览展示专区,进行模拟效果、技术演示等。
电影节还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新丝路新电影”“电影与旅游”“西部类型电影”三个合作论坛主题鲜明、切合实际,吸引了众多中外电影人的参与,成为一大亮点。本届电影节电影市场方面共有11个国家的170多家片商参与节目与版权交易,交易总金额约30亿元人民币。
重现西部电影“黄金时代”
10月23日,电影节举办了第三场丝路电影合作论坛——西部类型电影论坛,奥斯卡获奖导演、《华尔街》《刺杀肯尼迪》导演奥利弗·斯通,著名电影人黄建新、芦苇、周晓文、张宏、孙毅安等参加了论坛。作为中国西部电影的辉煌见证者,在这场论坛上,他们就如何重塑西部电影的辉煌进行了全面讨论。
事实上,陕西老一辈电影工作者吴天明、黄建新,第五代导演中的杰出人才张艺谋、陈凯歌,新一代影视圈中坚力量张嘉译、闫妮,以及顾长卫、巩俐等一大批影视圈中享有声誉和地位的人物,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他们创作的许多优秀影视作品,已经在国内外多次获奖,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做出重要贡献。
如今,在西安电影制片厂基础上组建的西影集团,已经成为中国六大电影集团之一,是西部电影发展的重要基地,甚至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随着陕西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西安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核心城市之一,多年来西安电影票房都稳居中国中心城市前十位,是中国最具活力的电影市场之一。
黄建新说,上世纪80年代末,西影是中国电影中心。西影厂曾是西北最大的电影制片厂,每年西影厂占到全国出品的10-12%。“现在电视圈排了20位大导演,10位是西影厂出去的,我们的人才济济,但他们都不在西安,怎样利用我们的信念,我们的基础,我们的开放政策,重新凝聚起来。”
西部电影集团董事长张宏说:“提起西部电影,紧迫感、危机感、责任心是我经常考虑的。上世纪80年代,西部电影曾经代表中国电影,很多国外代表团来中国看电影就是在看西部电影。新时期,如何能够激发活力,再创辉煌,这是我们这一代肩上沉重的责任。”
一个电影节总是伴随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国际上的电影节都是附着在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栾国志副局长说,“电影节从另一个层面上提高了西安的知名度,本身它已经很有名气了,可是通过电影的认识还是有一些滞后的,国人还是停留在张艺谋80、90年代的印象,没有看到今天西北地区电影的发展。电影节的效益不仅仅是电影本身,国家也会在政策上、战略上有所支持和帮助,对于西安这个城市来说是很有好处的。”
西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张阿利教授说:“这次电影节使得电影在这座城市里更显浓郁,西安是一个有着电影历史文化传统的城市,有这样一个国际电影节落户会吸引国际的目光,吸引专业人士的目光。”
张阿利提出发展电影节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既然是国际电影节,就要国际化,不光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而是让全世界对丝绸之路感兴趣,要吸引美国、法国这些优秀电影国家进入电影节,包括全世界优秀演员、导演、制片人等。第二就是电影的专业性要体现,因为电影节要评奖,入选作品的权威性,电影节的评价水准都需要不断考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