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脊髓肿瘤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2014-12-09肖锋杨杰陈小萍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31期
关键词:入路单侧脊髓

肖锋++++++杨杰++++++陈小萍++++++李金亮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脊髓肿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08年5月~2012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44例脊髓肿瘤患者,简单随机分为试验组(22例)和对照组(22例),试验组采用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大切口全椎板切除入路进行手术治疗,观察两组的手术一般情况及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为Ⅰ、Ⅱ级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恢复为Ⅲ、Ⅳ级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6%,低于对照组的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50,P=0.0423)。 结论 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脊髓肿瘤效果显著,创伤较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关键词] 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脊髓肿瘤;临床效果;安全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39.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1(a)-0029-03

脊髓肿瘤可发生在脊椎的任何节段,其中以胸段脊髓发生为主[1]。临床上针对脊髓肿瘤患者,病情容许的情况下,多采取保守治疗,因为脊髓肿瘤的外科手术相对创伤比较大,且术后很可能会出现神经损伤加重及其他并发症[2],故脊髓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方式仍然是临床上需要探讨的重点。本研究探讨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脊髓肿瘤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5月~2012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44例脊髓肿瘤患者,根据手术方案不同简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2例,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32~63岁,平均(47.2±8.8)岁;病程6~42个月,平均(27.2±14.1)个月;经影像学检查显示:颈部4例,胸部15例,腰骶部3例;神经功能分级:Ⅰ级1例,Ⅱ级4例,Ⅲ级5例,Ⅳ级6例,Ⅴ级6例。对照组22例,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33~64岁,平均(47.7±8.9)岁;病程6~44个月,平均(27.4±14.3)个月;经影像学检查显示:颈部3例,胸部15例,胸腰部4例;神经功能分级:Ⅰ级1例,Ⅱ级3例,Ⅲ级5例,Ⅳ级5例,Ⅴ级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神经功能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行CT或MRI检查,对肿瘤进行精确定位。患者取全麻俯卧位,气管插管。试验组患者采用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进行治疗,切口宽度为2~3 cm,显微器械通过椎板开窗(10~15 mm)进入椎管内,切开脊髓背侧,探查病变,内侧至棘突基底,外侧保留小关节突。剪开硬膜,显微镜下先行囊内肿瘤切除,最后分离囊壁。切除肿瘤后,缝合硬脊膜及筋膜,最后电凝止血。对照组患者采用大切口全椎板切除入路进行治疗,切口宽度为5.0~5.5 cm,常规全椎板切除入路治疗,切口充分暴露后,首先以钉棒固定减压,主要包括病损部位的上、下各两节椎体,接着清理侵袭硬膜、神经根的肿瘤,去除被侵袭的骨,切除硬膜前的肿瘤、被侵袭的后纵韧带以获得充分减压,经后外侧入路置入1~2枚椎间融合器,融合器中填充自体或异体骨,然后置入第二根棒和水平连杆。切除肿瘤后,缝合伤口。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记录两组的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神经功能具体判定标准。Ⅰ级:四肢活动正常;Ⅱ级:远端关节活动自如;Ⅲ级:四肢可进行简单的上举、屈伸等运动;Ⅳ级:在床上可进行屈伸活动;Ⅴ级:四肢完全不能活动。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为Ⅰ、Ⅱ级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恢复为Ⅲ、Ⅳ级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的比较

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发现呼吸功能障碍1例,瘫痪0例,大小便障碍0例,切口感染1例,头晕1例,共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6%(3/22);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发现呼吸功能障碍1例,瘫痪1例,大小便障碍1例,切口感染4例,头晕2例,共9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0.9%(9/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50,P=0.0423)。

3 讨论

脊髓肿瘤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椎管内肿瘤[3],主要表现为肿瘤所在平面的神经根损害症状及该水平以下的长束受累而引起的症状和体征[4-6]。临床症状以神经根性疼痛最为常见,表现为刀割针刺或烧灼样疼痛[7]。因为肿瘤发病部位的特殊,外科治疗相对创伤比较大,患者可能原有肿瘤压迫症状未见明显减轻,甚至会因手术而加重神经的损伤,故寻找创伤较小,疗效又很可靠的手术方式是许多医师研究的重点[8]。各种骨科手术的微创发展不断引起人们的重视[9],故脊髓肿瘤微创的改良手术方式也需要不断跟进。

本院近期研究了采用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脊髓肿瘤的临床疗效,同时与传统的全椎板肿瘤切除术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为Ⅰ级、Ⅱ级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脊髓肿瘤也是有效的,可以达到肿瘤切除的目的。而且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证实了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手术方式的创伤性比较小,不增加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神经损伤风险,是脊髓肿瘤手术的治疗关键。术后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6%(3/22),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9%(9/22),因其小切口小创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综上所述,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脊髓肿瘤效果显著,创伤较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伍益,李智斌,谭林琼,等.高颈段椎管内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2,35(3):252-254.

[2] 王宏,王焕宇,薛凯,等.小切口半椎板入路切除椎管内肿瘤[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3,13(11):946-949.

[3] 王亮,张俊廷,杨俊,等.椎管内原发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四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1):70-73.

[4] 顾文韬,车晓明,徐启武,等.椎管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6):590-593.

[5] 包长顺,杨福兵,刘亮,等.后正中入路、椎管成形术治疗C1~2椎管肿瘤[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2):137-140.

[6] 江泽华,邵高升,张学利,等.脊柱稳定性重建在椎管肿瘤手术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13):6029-6031.

[7] 谢京城,王振宇,林国中,等.经后路一期手术切除腰椎管哑铃型肿瘤[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6):572-576.

[8] 冯国彦.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60例脊髓肿瘤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7):41-42.

[9] 刘波.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185,187.

(收稿日期:2014-09-19 本文编辑:郭静娟)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脊髓肿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08年5月~2012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44例脊髓肿瘤患者,简单随机分为试验组(22例)和对照组(22例),试验组采用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大切口全椎板切除入路进行手术治疗,观察两组的手术一般情况及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为Ⅰ、Ⅱ级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恢复为Ⅲ、Ⅳ级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6%,低于对照组的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50,P=0.0423)。 结论 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脊髓肿瘤效果显著,创伤较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关键词] 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脊髓肿瘤;临床效果;安全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39.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1(a)-0029-03

脊髓肿瘤可发生在脊椎的任何节段,其中以胸段脊髓发生为主[1]。临床上针对脊髓肿瘤患者,病情容许的情况下,多采取保守治疗,因为脊髓肿瘤的外科手术相对创伤比较大,且术后很可能会出现神经损伤加重及其他并发症[2],故脊髓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方式仍然是临床上需要探讨的重点。本研究探讨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脊髓肿瘤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5月~2012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44例脊髓肿瘤患者,根据手术方案不同简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2例,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32~63岁,平均(47.2±8.8)岁;病程6~42个月,平均(27.2±14.1)个月;经影像学检查显示:颈部4例,胸部15例,腰骶部3例;神经功能分级:Ⅰ级1例,Ⅱ级4例,Ⅲ级5例,Ⅳ级6例,Ⅴ级6例。对照组22例,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33~64岁,平均(47.7±8.9)岁;病程6~44个月,平均(27.4±14.3)个月;经影像学检查显示:颈部3例,胸部15例,胸腰部4例;神经功能分级:Ⅰ级1例,Ⅱ级3例,Ⅲ级5例,Ⅳ级5例,Ⅴ级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神经功能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行CT或MRI检查,对肿瘤进行精确定位。患者取全麻俯卧位,气管插管。试验组患者采用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进行治疗,切口宽度为2~3 cm,显微器械通过椎板开窗(10~15 mm)进入椎管内,切开脊髓背侧,探查病变,内侧至棘突基底,外侧保留小关节突。剪开硬膜,显微镜下先行囊内肿瘤切除,最后分离囊壁。切除肿瘤后,缝合硬脊膜及筋膜,最后电凝止血。对照组患者采用大切口全椎板切除入路进行治疗,切口宽度为5.0~5.5 cm,常规全椎板切除入路治疗,切口充分暴露后,首先以钉棒固定减压,主要包括病损部位的上、下各两节椎体,接着清理侵袭硬膜、神经根的肿瘤,去除被侵袭的骨,切除硬膜前的肿瘤、被侵袭的后纵韧带以获得充分减压,经后外侧入路置入1~2枚椎间融合器,融合器中填充自体或异体骨,然后置入第二根棒和水平连杆。切除肿瘤后,缝合伤口。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记录两组的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神经功能具体判定标准。Ⅰ级:四肢活动正常;Ⅱ级:远端关节活动自如;Ⅲ级:四肢可进行简单的上举、屈伸等运动;Ⅳ级:在床上可进行屈伸活动;Ⅴ级:四肢完全不能活动。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为Ⅰ、Ⅱ级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恢复为Ⅲ、Ⅳ级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的比较

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发现呼吸功能障碍1例,瘫痪0例,大小便障碍0例,切口感染1例,头晕1例,共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6%(3/22);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发现呼吸功能障碍1例,瘫痪1例,大小便障碍1例,切口感染4例,头晕2例,共9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0.9%(9/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50,P=0.0423)。

3 讨论

脊髓肿瘤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椎管内肿瘤[3],主要表现为肿瘤所在平面的神经根损害症状及该水平以下的长束受累而引起的症状和体征[4-6]。临床症状以神经根性疼痛最为常见,表现为刀割针刺或烧灼样疼痛[7]。因为肿瘤发病部位的特殊,外科治疗相对创伤比较大,患者可能原有肿瘤压迫症状未见明显减轻,甚至会因手术而加重神经的损伤,故寻找创伤较小,疗效又很可靠的手术方式是许多医师研究的重点[8]。各种骨科手术的微创发展不断引起人们的重视[9],故脊髓肿瘤微创的改良手术方式也需要不断跟进。

本院近期研究了采用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脊髓肿瘤的临床疗效,同时与传统的全椎板肿瘤切除术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为Ⅰ级、Ⅱ级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脊髓肿瘤也是有效的,可以达到肿瘤切除的目的。而且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证实了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手术方式的创伤性比较小,不增加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神经损伤风险,是脊髓肿瘤手术的治疗关键。术后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6%(3/22),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9%(9/22),因其小切口小创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综上所述,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脊髓肿瘤效果显著,创伤较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伍益,李智斌,谭林琼,等.高颈段椎管内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2,35(3):252-254.

[2] 王宏,王焕宇,薛凯,等.小切口半椎板入路切除椎管内肿瘤[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3,13(11):946-949.

[3] 王亮,张俊廷,杨俊,等.椎管内原发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四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1):70-73.

[4] 顾文韬,车晓明,徐启武,等.椎管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6):590-593.

[5] 包长顺,杨福兵,刘亮,等.后正中入路、椎管成形术治疗C1~2椎管肿瘤[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2):137-140.

[6] 江泽华,邵高升,张学利,等.脊柱稳定性重建在椎管肿瘤手术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13):6029-6031.

[7] 谢京城,王振宇,林国中,等.经后路一期手术切除腰椎管哑铃型肿瘤[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6):572-576.

[8] 冯国彦.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60例脊髓肿瘤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7):41-42.

[9] 刘波.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185,187.

(收稿日期:2014-09-19 本文编辑:郭静娟)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脊髓肿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08年5月~2012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44例脊髓肿瘤患者,简单随机分为试验组(22例)和对照组(22例),试验组采用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大切口全椎板切除入路进行手术治疗,观察两组的手术一般情况及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为Ⅰ、Ⅱ级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恢复为Ⅲ、Ⅳ级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6%,低于对照组的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50,P=0.0423)。 结论 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脊髓肿瘤效果显著,创伤较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关键词] 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脊髓肿瘤;临床效果;安全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39.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1(a)-0029-03

脊髓肿瘤可发生在脊椎的任何节段,其中以胸段脊髓发生为主[1]。临床上针对脊髓肿瘤患者,病情容许的情况下,多采取保守治疗,因为脊髓肿瘤的外科手术相对创伤比较大,且术后很可能会出现神经损伤加重及其他并发症[2],故脊髓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方式仍然是临床上需要探讨的重点。本研究探讨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脊髓肿瘤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5月~2012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44例脊髓肿瘤患者,根据手术方案不同简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2例,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32~63岁,平均(47.2±8.8)岁;病程6~42个月,平均(27.2±14.1)个月;经影像学检查显示:颈部4例,胸部15例,腰骶部3例;神经功能分级:Ⅰ级1例,Ⅱ级4例,Ⅲ级5例,Ⅳ级6例,Ⅴ级6例。对照组22例,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33~64岁,平均(47.7±8.9)岁;病程6~44个月,平均(27.4±14.3)个月;经影像学检查显示:颈部3例,胸部15例,胸腰部4例;神经功能分级:Ⅰ级1例,Ⅱ级3例,Ⅲ级5例,Ⅳ级5例,Ⅴ级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神经功能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行CT或MRI检查,对肿瘤进行精确定位。患者取全麻俯卧位,气管插管。试验组患者采用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进行治疗,切口宽度为2~3 cm,显微器械通过椎板开窗(10~15 mm)进入椎管内,切开脊髓背侧,探查病变,内侧至棘突基底,外侧保留小关节突。剪开硬膜,显微镜下先行囊内肿瘤切除,最后分离囊壁。切除肿瘤后,缝合硬脊膜及筋膜,最后电凝止血。对照组患者采用大切口全椎板切除入路进行治疗,切口宽度为5.0~5.5 cm,常规全椎板切除入路治疗,切口充分暴露后,首先以钉棒固定减压,主要包括病损部位的上、下各两节椎体,接着清理侵袭硬膜、神经根的肿瘤,去除被侵袭的骨,切除硬膜前的肿瘤、被侵袭的后纵韧带以获得充分减压,经后外侧入路置入1~2枚椎间融合器,融合器中填充自体或异体骨,然后置入第二根棒和水平连杆。切除肿瘤后,缝合伤口。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记录两组的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神经功能具体判定标准。Ⅰ级:四肢活动正常;Ⅱ级:远端关节活动自如;Ⅲ级:四肢可进行简单的上举、屈伸等运动;Ⅳ级:在床上可进行屈伸活动;Ⅴ级:四肢完全不能活动。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为Ⅰ、Ⅱ级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恢复为Ⅲ、Ⅳ级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的比较

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发现呼吸功能障碍1例,瘫痪0例,大小便障碍0例,切口感染1例,头晕1例,共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6%(3/22);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发现呼吸功能障碍1例,瘫痪1例,大小便障碍1例,切口感染4例,头晕2例,共9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0.9%(9/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50,P=0.0423)。

3 讨论

脊髓肿瘤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椎管内肿瘤[3],主要表现为肿瘤所在平面的神经根损害症状及该水平以下的长束受累而引起的症状和体征[4-6]。临床症状以神经根性疼痛最为常见,表现为刀割针刺或烧灼样疼痛[7]。因为肿瘤发病部位的特殊,外科治疗相对创伤比较大,患者可能原有肿瘤压迫症状未见明显减轻,甚至会因手术而加重神经的损伤,故寻找创伤较小,疗效又很可靠的手术方式是许多医师研究的重点[8]。各种骨科手术的微创发展不断引起人们的重视[9],故脊髓肿瘤微创的改良手术方式也需要不断跟进。

本院近期研究了采用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脊髓肿瘤的临床疗效,同时与传统的全椎板肿瘤切除术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为Ⅰ级、Ⅱ级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脊髓肿瘤也是有效的,可以达到肿瘤切除的目的。而且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证实了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手术方式的创伤性比较小,不增加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神经损伤风险,是脊髓肿瘤手术的治疗关键。术后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6%(3/22),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9%(9/22),因其小切口小创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综上所述,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脊髓肿瘤效果显著,创伤较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伍益,李智斌,谭林琼,等.高颈段椎管内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2,35(3):252-254.

[2] 王宏,王焕宇,薛凯,等.小切口半椎板入路切除椎管内肿瘤[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3,13(11):946-949.

[3] 王亮,张俊廷,杨俊,等.椎管内原发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四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1):70-73.

[4] 顾文韬,车晓明,徐启武,等.椎管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6):590-593.

[5] 包长顺,杨福兵,刘亮,等.后正中入路、椎管成形术治疗C1~2椎管肿瘤[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2):137-140.

[6] 江泽华,邵高升,张学利,等.脊柱稳定性重建在椎管肿瘤手术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13):6029-6031.

[7] 谢京城,王振宇,林国中,等.经后路一期手术切除腰椎管哑铃型肿瘤[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6):572-576.

[8] 冯国彦.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60例脊髓肿瘤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7):41-42.

[9] 刘波.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185,187.

(收稿日期:2014-09-19 本文编辑:郭静娟)

猜你喜欢

入路单侧脊髓
高速公路服务区设计方案研究
中医针灸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优势探
正中入路手术和肌肉间隙入路治疗壮族人群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比较性研究
单侧咀嚼有损听力
注意!疼痛信号在传输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及临床病例资料分析
新手术为修复脊髓损伤提供希望
600MW机组空气预热器拆装方案
不同入路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对比研究
改良millard法修复单侧重度完全性唇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