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田寻玉之旅

2014-12-09黄鹏

新疆人文地理 2014年12期
关键词:巴扎玉龙白玉

黄鹏

此次和田寻玉之旅的主要目的是找寻和田籽玉。整个行程历时49天,里程数我已经算不清楚;因为要看沙漠戈壁风光,所以舍弃飞机,借助火车和汽车作为交通工具。

头一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并没有想象中的荒芜,相反,可能是由于公路沿河流走的缘故,两边低矮的胡杨木一直绵延不绝,有时还可见到水塘,有幸在S210里程桩354公里处看到了著名的赫定水塘。到达且末县时已经是晚上,由于急着赶路,第二天一早便离开了,没有了解当地的玉石市场;若羌、格尔木市场也只是走马观花,因为喜爱和田籽料,故两地出产的玉石不太能吸引我的关注:若羌的戈壁料多绿中带黄,颜色偏暗,不好看;格尔木昆仑玉中的集绿、白、烟青色于一身的三色玉还有些特色。

行走和田:这里是名副其实的玉都

这次在和田一待将近一个月,满眼皆是玉石。你走在街上,随时有擦肩而过的维吾尔族人向你兜售。玉石巴扎很多,分布很广,我去过桥头大巴扎、总闸口、渠首、玛丽艳、吉亚乡、英阿瓦提、机场巴扎以及一些乡村小玉石市场,籽料之多,令我初来时兴奋不已。我到和田的时间正好赶上维吾尔族过节,卖玉的维吾尔族人从全国各地(当地人叫口子)赶回和田,所以能看到大量的和田籽料。我所有结识的维吾尔族人或多或少都与玉石营生有关。汉族人开的玉器店也很多,但维吾尔族人手中玉石原籽的性价比更令我感兴趣,所以,这次买回来的几乎都是原石。可以说,这里是名副其实的玉都。

和田市就坐落在古河床上,道路、民宅农田下面可能都蕴藏着未开发的宝藏,只是现在,都不能挖的。玉龙喀什河自南向北从和田的东面穿过市区,附近有三座大桥,分别是1号、2号、3号桥,在桥下挖到好籽料的几率已经微乎其微,但还是有一些怀揣“一夜暴富”梦想的人终日在市区附近河道中辛勤劳作,他们的失望之情可想而知。我也时不时来到桥边,涉水捡玉,还用铁锹在暴露出的河床上挖玉,除了体验了一把挖玉人的生活,一无所获。籽料的珍贵,只有通过挖玉、找玉才能真正体会。

和田市不大,出租车起步价也就5元。我多半时间住在团结广场“毛主席与库尔班大叔塑像”背后的旅店。和田市区西面多政府部门,汉族人相对多些,与东面维吾尔族人聚集区的嘈杂、交通堵塞相比,西面显得洁净许多,形成令人印象深刻的对比。在找玉期间,周围基本上都是维吾尔族人,我用带着“维吾尔族腔”的汉语与他们交流,吃他们做的抓饭、拉面、肉串、烤鸡蛋等等,一切都很自然平和。维吾尔族人喜欢富有色彩的东西,白色的玉对他们而言就是钱,卖玉是生存的手段。这次旅程由于时间关系,并未对和田周边地区如墨玉县、策勒县、于田县等玉石产地进行考察。

和田地区玉润果香,我太喜欢这个地方了。

去巴扎上找玉

在和田的日子,每天的“例行工作”就是去巴扎上找玉。坐着维吾尔族朋友的摩托车或汽车到处跑,风吹日晒,人黑了不少。和田气候干燥,印象中只有一天早上,落过几颗雨滴,平常都是晴天,白玉在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下,眼睛盯一会儿就花了。人虽然很辛苦,但却乐在其中。维吾尔族人经常在一块黑布上摆上货品,不断在玉石上面喷水,这样玉会更润些也更吸引人。我也经常自己下到河床上找玉,只是从来就没有找到过,哪怕是最差的品种。

在和田市附近的玉龙喀什河畔玉没挖到,关于玉的传奇故事倒是听了一箩筐:据说,在三号桥的这片河滩上,有人用脚踢出一块价值几百万的籽料;在总闸口附近一处看似民居院落里,见到一个积水的大坑,维吾尔族朋友告诉我,就在这个坑里挖到一块四五公斤的白玉籽;据说,就在我待在和田的这几天,有人在1号桥下面挖到一块籽料,当场被人用8万元抢去。还有传说,前些时候在黑山村附近的慕士塔格挖到一块200多公斤的山流水料,拍卖了2个多亿(一说3个多亿)。故事就是故事,只能听听罢了。你可千万不要当真,否则,就会学那些挖玉人成为玉石的“苦隶”,终日在玉河上劳作,到头来一无所获,还弄坏了心境。

在市区附近玉龙喀什河已逐渐暴露的河床上,挖玉的人不是很多,原因很简单,每个人心里都明白,这里的每一平方土地都已经被翻过好几遍,只是希望今年的洪水能裹带下来几块籽料,抱着侥幸心理来此碰碰运气。大型挖掘设备政府是不允许使用的,所以只能依靠镐头铁锹;我看到的最大机械,就是柴油机驱动的高压水泵,靠水压冲刷河岸砂石找玉。

在玉龙喀什河中寻玉

一直向往着去玉龙喀什河上游行走寻玉,但听说山中条件艰苦,我只身一人不敢轻易冒险;幸好在和田结识了福建人小朱,他经常到山上去挖玉,对环境比较熟悉。我们商量后,于8月31日结伴上山。

从和田乘出租车向140公里外的喀什塔什乡玉河中上游地区进发;车子先沿白玉河一路南上,在216省道里程桩92公里处(布亚附近)离开主河道,沿其中一条支流继续南行。

皮卡车到喀什塔什乡后稍作停留,继续爬山,直到再也开不进去,我们便开始下车徒步;从下车徒步伊始,就一直在走下坡路(我估计了一下,大约有10多公里),腿脚很不适应,背包又重,令我备感煎熬,找玉的信心丢失大半。

在下完最后一段陡坡后,终于又见玉龙喀什河,不过此玉河非彼玉河,它可是昆仑山中的白玉河啊!人一下子兴奋起来,疲惫、疼痛感全无。

一路走一路留心脚下的砾石,希望能有惊喜发现。玉龙喀什河中上游岩石巨砾无数,有些已被冲蚀得椭圆。沉积胶结在一起的河卵石,已经很难用榔头敲下来,这其中或许也蕴藏着和田白玉。河岸边的岩石泛着某种铁矿的光泽,让我联想到陨石,以及那些颇似陨石的铁矿。

这里是一处转运站,一座简易桥梁连接两岸,沿河谷向左走20多公里可抵黑山大队,往右至尼沙大队;由于各种原因,这两个地方,我们都没去。

这是一处汉族修路工驻扎的营地,我们在他们的帐篷里借宿了一晚。山中夜晚的空气清新,一条薄棉被,我将包里带的所有衣物都穿在身上还觉得冷,但帐篷外的水却没有结冰。据说,曾在这里挖到一块青玉山流水,但价值不大。白玉河里出产“高原鳅”,有幸在他们这里品尝到鱼汤的鲜美。

玉龙喀什河水具有巨大的能量,将峡谷深切,我们沿陡峭崖壁前行,一种平时很少有的恐惧占据心头,脚下要格外留神。

在和田收集到的文物:马钱

这次在和田收集到的唯一文物就是马钱,它重5.3克,直径在21毫米~22 毫米,大小似五角硬币,铜制。

和田马钱的学名叫“汉佉二体钱”,它是公元1—3世纪的于阗(今和田)地区自行制造和发行的一种钱币。这种钱币是东西方文化的合璧,吸收了东西方两大钱币体系的特点,用汉文和佉卢文双体文字。

古代世界的钱币分为圆形方孔的铸造钱的东方体系和圆形无孔的打压钱的西方体系两种。和田马钱的外形呈圆形,无孔,正面的中心是一匹马或一峰骆驼的图像,因此人们习惯上称这种钱为“马钱”。马或骆驼的周边是一圈佉卢文字母,是一种颂词,大意是“大王、王中之王、伟大者……(某一位国王的名字)”。圆形薄片似的铜币,加上打、压印上的文字和图像,这种造钱法可以溯源到古代希腊;然而若翻到钱币的另一面,则又一下子使人走进了另一种文化:背面是汉文篆字“重廿四铢铜钱”“六铢钱”等,表示钱币的重量和面值(在古代,人们有时用重量表示面值)。

佉卢文是一种中亚文字,它源于公元前5世纪的巴基斯坦西北部,公元3—4世纪在塔里木盆地南道的于阗、鄯善等地流行。于阗人借鉴了当时在帕米尔高原以西地区流行的圆形无孔打压钱模式,同时又遵循了中原秦、汉时期流通的钱币铭文和币值、重量体系,创造了这么一种东西合璧的文化花朵。

第二个说法,由于是来自和田政府官方发布,认为比较可信,并且官网上的马钱图片与我的这枚图案接近;但是,关于钱文,我还是有些疑问,篆字“六铢钱”,“铢、钱”两字都很明白,就是这个“六字”,在右上角,怎么看都不像啊,或许是残缺加上六字的变形吧。

猜你喜欢

巴扎玉龙白玉
蒙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应用及临床有效性分析
猫 缘
北京的金山上
独具魅力的新疆集市
春笋
基于喀什地区巴扎民俗文化的装饰画设计
白玉花盆
A White Heron
Oliver Twist
玩具店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