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计“教”走向设计“学”
2014-12-09劳勤莉
劳勤莉
教师或许会经历这样一些令人费解的事情:自己“教”得很精心,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策略得当,评价到位,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却常常不尽人意。针对这种现象,如果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思考,就会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自身,因为教师往往习惯于从“教”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使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和“被支配”的地位,违背了学习的“本质”,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师要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设计“教”走向设计“学”,突出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习”,教师要如何“引导”、“怎样评价”,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达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终极目标。
一、把握正确的学习指向——设计“学什么”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它几乎囊括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从宏观上来说,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从微观上来说,阅读教学不仅应培养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还应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教给学习方法;此外还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1.以课程的本体目标为学习指向。语文是一门以培养学生语用能力为本体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阅读教学应聚焦语文知识、技能、方法、习惯来设计学习目标。如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夹竹桃》一课的导课设计:⑴开门见山,板书课题,读准“夹”。⑵出示图片,介绍夹竹桃。⑶如果让你来写夹竹桃,你会写什么?⑷那么,季羡林先生是怎样来写夹竹桃的呢?
在导课设计中教师引领学生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你会写什么?季羡林先生是怎样来写的?)指向的是语文本体内容的学习,能够有效地达成课程的本体目标。
2.以学段的目标内容为学习指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为学习指向。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一课关于比喻句教学的设计:⑴自由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优美的句子,并朗读。⑵品读比喻,发现比喻句的不同写法。预设:①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在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学生自主交流,理解句子包含了两个比喻,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与“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就像巨人一样顶天立地”比较,知道作者抓住雪峰的“洁白”进行比喻,写出了雪峰的美。)②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想象画面,把两个比喻调换位置,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了雪水的不同特点用两个比喻句描写雪水,有感情朗读。)③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自主交流,体会作者抓住野花的三个不同特点进行比喻,有感情朗读。)⑶出示“溪水”等三幅画面,学生任选一幅,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两个或者三个相同句式的比喻仿写。
关于比喻句的教学设计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比喻的贴切合适——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比喻,准确地把握了第二学段比喻句学习的目标要求,使学生对比喻句的认识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提升,学有所得。
3.以文本的核心内容为学习指向。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多元的,不同的教学内容承载着不同的教学价值。教师要选取“最有教学价值”的、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核心内容引领学生学习,发挥文本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如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夹竹桃》一课在研读部分的教学设计:⑴默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韧性”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做批注。⑵交流,有感情地朗读。⑶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语言来描写夹竹桃的韧性的?师生合作读。⑷除了这诗一般的语言以外,你还发现有课文什么特别之处吗?⑸小结,指名朗读双重否定句。⑹在第4自然段,作者还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描写夹竹桃的韧性呢?⑺第3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⑻引读第3自然段:每年春天……到了夏天……一到秋天……⑼迁移填写第3自然段:一年三季,院子里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夜来香,无不_____、_____,无不_____、_____。然而,这些院子里所有的花却也无不_____、_____。
研读部分的教学设计以课文第3、4自然段为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结合关键词句理解夹竹桃的韧性,进而引领学生发现文本特殊的语言形式——富有节奏、回环往复、双重否定,以及特有的表达方式——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并创生文本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引领学生发现言语的奥秘,承载语文学习的核心价值,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目标所在,更是文本的教学价值所在。
二、遵循科学的学习规律——设计“怎样学”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基于这一特殊的课程性质,语文学习必然有着自身的科学规律,只有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设计学习活动,才能引领学生掌握语言运用的真谛。
1.精心设计语用活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问答对话”转向“语用活动”,把教学过程设计成“语用活动”的过程,或揣摩表达迁移仿写,或欣赏语言积累背诵,或习得方法尝试运用,或强化训练获取技能,让学生在语用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如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天鹅的故事》第五、六自然段的教学设计:⑴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圈出老天鹅破冰的关键词。⑵交流,板书。⑶圈出湖面变化的关键词,交流,板书。⑷借助板书师生合作复述第5自然段。⑸小结交替描写的写作方法。⑹默读第6自然段,摘录关键词填表。⑺交流修正表格。⑻借助表格复述第6自然段。
教学设计以“复述故事”为主线推进学习过程,让学生圈关键词、填表格、复述故事,揣摩交替描写这一表达方法,同时感受天鹅形象,努力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2.充分展开学习过程。学习是一种特殊的经历,只有当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全过程,才能学会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要将教学目标细化成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一课把握写作顺序的教学设计:⑴画出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⑵交流:①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②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③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⑶读句子,圈出表示游览顺序的词语,交流互动。⑷默读2、3、4自然段,圈出相应的景物,交流互动。⑸学生练说作者的游览过程。⑹小结:作者走到不同的地方,看到不同的景物。作者就是这样按照移步换景的顺序来写的。
把握写作顺序的教学设计充分展示了学习过程,通过画句子、圈关键词,结合朗读、练说,在一系列学习活动中让学生真正理解移步换景的内涵。
3.适时提供学习策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阅读方法、策略的指导。因为内容是无限的,而策略是有限的。如教学《苏七块》一课梳理内容的教学设计:⑴朗读课后第一题,出示学习要求:⑵苏七块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⑶引导学生用摘录关键词语或自主概括的方法填表。⑷交流,修正,概括成三个方面。⑸借助表格尝试介绍苏七块。⑹小结。
梳理内容的教学设计以文本内容为学习载体,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阅读策略,让学生依据课后习题进行学习、利用表格梳理内容、摘录关键词或概括提取信息、利用主要信息介绍人物等等。这些阅读策略的获取,对学生学习其他同类文章或者是跨学科的学习,甚至是跨领域的学习都将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三、设计灵动的学习检测——评价“学得怎样”
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是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不能以统一的标准去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要充分珍视学情,进行发展性评价。
1.从统一走向分层。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力水平,分层检测,肯定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结果,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成功和快乐。例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关于仿写的评价设计:⑴20世纪的科技成就很多,作者正是运用举例的方法进行说明。我也能仿照作者的写法来写一写。⑵20世纪,人类__________。人类生活的舒适和方便,是过去的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⑶星级要求:
教学设计以“横线”的方式呈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开放的学习空间,同时提出了星级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力水平选择,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分层要求,巧妙灵活。
2.从预设走向生成。教师要从“学的角度”去设计检测题,真实地暴露学情,珍视学情,从预设走向生成。例如教学《苏七块》一课关于字词的教学设计:⑴在四人小组内读难读的词语,然后由组长执笔挑选两个难读的词语写在词卡上。⑵分组展示交流,随机拓展。⑶选择两个自己喜欢或者比较难写的词语各写一遍。
教学设计让学生自主选择难读的词语在组内交流,自主选择展示的词语,自主选择练写的词语,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
3.从单一走向多元。在检测的时候,要让学生各抒己见,多元表述,展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优势。例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跑进家来的松鼠》一文关于梳理内容的不同设计:⑴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荒唐事呢?请为每一件事列一个小标题。⑵指名3人到黑板上板书。⑶对每一组小标题进行横向比较、评议。⑷小结:刚才我采用列小标题的方法梳理了松鼠做的荒唐事,通过比较还知道了列小标题不仅要准确、工整,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概括。
教学设计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结果,让学生对同一内容的不同学习结果进行比较,使学生对列小标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智慧应该体现在“学”的设计层面上,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让“上课”理性地回归到学习的“本质”,实现学习价值的最大化、最优化!
责任编辑:王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