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思想及其中国化思考
2014-12-09王会花
王会花
摘 要: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思想(以下简称“动力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最为核心的部分,其核心要素包含社会矛盾、生产力、人民群众三个方面。从“基本矛盾动力论”、“改革动力论”、“创新动力论”到“和谐发展动力论”,动力思想中国化的过程即是对这三个方面不断进行中国化阐释的过程,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道路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发展演变;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3-0003-02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思想
人类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是自古圣贤先哲思考的社会发展之核心问题。在马恩之前,哲学家们曾尝试从社会发展外部及内部探究人类社会发展动力之根源,派生出自然动力论、神学动力论、人性或理性动力论[1]等多种理论。自然动力论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归结为某种自然必然性。神学动力论认为,社会发展受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所支配。人性或理性动力论则将人的精神意识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些理论由于无法解释“历史动力背后的动力”这一问题,因而最终无法解答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和继承历代思想家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从人类社会内部矛盾着眼对人类社会发展动力问题做出了科学性的解释。马恩在全面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社会发展的各种复杂关系,从社会历史的深层即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层面去进一步追溯精神动力及人们思想动机后面的物质动因,阐述了物质生产资料决定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机理,揭示了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从而提出了“生产力决定论”。生产力的不断变迁影响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自由文字记载以来,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由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因,因而作为社会生产力主体的人民群众就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的不断演进是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马恩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论述集中体现在关于“生产力决定论”的论述主要体现在马克思所著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及马恩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
19世纪80年代,“生产力决定论”被以保尔·巴尔特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学者和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青年派”攻击为“经济唯物主义”、“经济决定论”。为了反驳各种歪曲与非难,晚年的恩格斯在坚持“生产力决定论”的基础上,从影响历史主客体活动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中,提出了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历史合力”构成动力机制以推动社会发展。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动力思想。
动力思想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社会矛盾体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人自身的利益和需要是提升生产力水平推动社会发展的内驱力。在阶级社会里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和变革中的主题和承担者,充分发挥了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此外,社会交往、科技创新、思想观念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一股“合力”,共同推动着社会历史不断向前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是一种以经济因素为始因的综合的动力论。这种基于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社会有机整体发展动力论“实质上是以系统科学方法论为思维框架、以确认经济因素的决定性为基础、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综合动力论”[3]。
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丰富了其核心内容,主要包含了社会矛盾、生产力和人民群众三个核心要素。这三个因素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生产力是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是人民进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基本物质基础条件,可划分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生产力是不断传承下来的和当代的人的力量。一方面,人的内在需要和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另一方面,“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4]。这种力量不是某个人或者少数人的力量,而是广大人民群众总体的力量。“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主体、担当者和体现者,而生产力则是人民群众素质、发展水平、本质力量的最重要的表现。所以,生产力和人民群众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生产力的主体化、人格化,就是人民群众;而人民群众的客体化、对象化,则集中表现为生产力。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同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是统一的”。
二、马恩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围绕马克思主义社会动力思想的核心内容,结合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动力思想。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在《矛盾论》中指出,社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论著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以基本矛盾为核心的矛盾体系,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矛盾的性质、特征和解决方法,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形成了社会主义发展“矛盾动力论”。
20世纪70年代,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邓小平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愿望,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改革动力论”。认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论”继承并发展了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指出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而改革的纵深发展就必须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性动力,创新动力的不竭之源在于知识、人才和教育。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在保持长时期大规模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发展中的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以“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为主要内容的“和谐发展动力论”。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承并发扬党的十八大“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5]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民族和国家“最持久、最深层次力量”[6],为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体现出对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主体地位的重视,成为“和谐发展动力论”的有效补充。
三、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伟大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动力思想,改革开放36年来,坚持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凝聚中国力量,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当前的中国正处于战略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历史时期,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思想领域的深刻变化都是目前中国社会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所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化了的动力思想对于推动新形势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动力思想强调人的生存需要和满足需要的生产是社会历史运行的基础,重视人民群众的需要这一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坚持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坚持为无产阶级和绝大多数人民群众谋利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在强调生产力的根本动力作用,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的同时,必须全面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各种旧体制旧机制,努力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充分调动一切社会生产要素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方能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其次,动力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告诉我们,只有根据中国社会不断发生的实际状况,勇于拓展和更新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矛盾、生产力和人民群众这三大要素的认识,方能保持动力思想对“中国问题”的解释力。理论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具有说服力,从而拥有更为强大的群众基础。
最后,中国化了的动力思想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强大理论支撑。世界对“中国奇迹”的关注引发西方马克思研究的又一股热潮。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发展动力的研究多侧重于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的作用,提出中产阶级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这种理论无法全面解释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极其巨大成效。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社会隐约听到质疑中国发展动力来源的声音。从“基本矛盾动力论”、“改革动力论”、“创新动力论”到“和谐发展动力论”,不断发展创新的理论体系为质疑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让中国走向世界的步履更为自信、稳健。
参考文献:
[1]侯衍社.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11-11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2.
[3]杨信礼.发展哲学引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13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40.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2012-11-08.
[6]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Z].2014-05-04.
[7]吕世荣.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8]徐伟新,刘德福.社会动力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9]苏戎安,等.和谐社会主义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10]李君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1]阎树群,张瑞才.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轨迹与创新成果[J].思想战线,2010(6):32-37.
[12]朱先平.《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丰富发展及其现实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0):43-45,48.
[13]科学发展观读本[EB/OL].[2014-10-01],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57/68137/.
(责任编辑:石 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