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学习方法及对策
2014-12-09廖梅清
廖梅清
摘 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彻底改变传统的“以学科为主导,以分数为要素”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为终极教学目标。
关键词:自主学习 能力培养 教学模式
数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一个有逻辑性、有思考难度、比较抽象的学科,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但是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过分关注学生会不会做题,能不能得到分数。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的课堂教学形式中,教师过分地关注讲题,赶课程进度,对学生能不能听懂,会不会举一反三地思考问题没有太多的关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大多只会闷头做题,成绩却平平无奇,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作为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我们在授课的同时还应该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本文主要从培养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学习兴趣入手,运用高效的教学方法,创新科学的教学模式,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考能力提高到教学活动的首位。
一、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教学趣味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如今现代化的多媒体、电子白板等教学设备已经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利用声音、视频、文字等,可以更直观地反映数学问题,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要结合实际教学需要,有效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智能化的教学设备,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
例如:一个教师分别在A和B两个班级,利用两节课时讲授人教版初中数学“三角形”中关于“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内容。首先,在对A班级进行授课时,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只是在讲台上对知识进行拆分剖析,不使用任何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学生感觉讲课内容比较枯燥,课程结束时统计,班级有35%~45%的学生有走神、打瞌睡、乱讲话等小动作。在对B班级进行授课时则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形象动态的对知识进行分解,利用图片动态地演示知识点,学生都对学习很感兴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没有走神的现象。课程结束后,分别对A、B班级进行测试,测试结果:A班平均分75分;B班平均分95分。由此可以看出,运用现代化设备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效率。
二、从身边生活出发,让学生感悟数学
任何的教学都是源之于生活,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的,数学也不例外,学习数学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该关注如何从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悟数学,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善于发现、乐于观察,发现生活中关于数学知识的现象并且将这些现象积极地运用在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和理解,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初中数学中“全等三角形”的时候,教师在课前先让学生自主观察:“请同学们观察我们身边有什么事物中存在全等三角形,把这些图形记下来,然后观察这些三角形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学生对于这样的作业很有兴趣,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寻找之后,学生自学书本上关于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并且自己查阅资料,基本上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全等条件以及全等三角形的特点。当教师上课在讲到这节课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更加浓厚了,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就是全等三角形,就像我家厨房玻璃上的三角形的玻璃,是对称相等的。”“三角形的两条边和这两边的夹角对应相等的是全等三角形”“有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可见,利用身边的事物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如何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如何让学生能够将在教材中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样才达到了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让数学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被动式的教学,其主要的教学模式就是“讲—听—背—练”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都比较低,学习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之下,这种模式下不仅学生的数学思维受到了抑制,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扩展。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应该积极地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置身于高效的课堂学习环境中,不断地开发和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我们在学习人教版初中数学“三角形的全等条件”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实验探究”活动,教师首先确立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在一个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全等关系;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和推理论证,拓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探索发现,利用图形的翻折等变换是解决几何问题常见的策略。确立完教学目标后教师给出探究题目进行实验与探究:在△ABC和△DCB中,AB=DC,AC=DB,AC与DB交于点M。求证:△ABC≌△DCB;并证明你的结论。得出结论,“在△ABC和△DCB中:已知AB=DC,AC=DB,BC=CB是共同边。所以,△ABC全等于△DCB(SSS)。”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同时还可以推理出: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SAS”。通过这种让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在高效的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开拓学生的思维。
四、结语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上,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高效的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应试化教育”现象严重的今天,我们应当认真地分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敢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积极地开发和创新教学方法,将素质教育放在初中数学教学的首要位置,在实践中不断地创新发展,让初中数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高效的数学课堂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常社丽.初中数学“兴趣教学法”之我见[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29).
[2]吴娜.进入初中怎样学好数学[J].中学生数学,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