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参与教学中的主体性

2014-12-08唐旭

职业·下旬 2014年11期

唐旭

摘 要:大学阶段学习者和教师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参与教学当中,主体性教育是培养不断发展、整体统一的合格师范生的关键。为了培养具有批判精神和创造本领的合格师范生,本文提出应将英语参与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知识学习活动、实际活动和交往活动结合起来,实现英语参与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教育。

关键词:英语参与教学 主体性教育 知识学习活动 实际活动 交往活动

课 题:本文是2010年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大学英语参与教学中的人文渗透”(项目编号2010303)的成果之一。

主体性教育教学机制的建立,不仅是哲学界关注的重要理论课题,也是与教育教学改革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师范院校要把师范生培养成为未来的育人主体,就要在“主体性”理论基础之上,结合时代发展对人的身心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培养不仅掌握了大量书本知识,而且形成了独立自主、能动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善于动手做事,具有批判精神和创造本领的合格师范生。

国内目前以“主体性教育”为题的论文多达1000多篇,从共时角度来看,这些论文既从哲学发展史角度,阐释“主体性教育”的意义和内涵,又从不同角度把握“主体性教育”同其他热点的关系,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从历时角度来看,主体性教育的研究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集中在教学主体研究阶段(80年代);第二阶段,逐渐突破教学主体论,转向教育主体论阶段(90年代前期);第三阶段,教育主体间性研究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到2006年);第四阶段,他者性视角引入阶段,认为他者性视角的引入可能给主体性教育带来新的前景。综合以上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国内主体性教育研究一般是在哲学理论层面进行探讨,或者从教育教学和教学实践活动理解人的主体性方面进行探讨,然而,关于大学阶段,师范生主体性教育问题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和论述。笔者着力于结合大学阶段英语专业参与教学活动,深入探讨英语专业师范生主体性教学机制建立的路径和方法,促进师范生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合格的育人主体。

一、英语参与教学中的活动与主体性教育

马克思把人的历史发展状况分为三个阶段,“人的依赖性”“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以及“人的自由个性”。这一从依赖性到独立性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的主体性不断实现的历史。与其他教育阶段相比,大学生主体性处于逐渐成熟阶段,即从人的独立性阶段向着人的自由个性阶段发展。

教育教学工作如何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鲁洁老师认为,人是在作为主体的自我与作为客体的诸种事物与现象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活动是连接主体与客体的通道,为此它也必是人获得存在与发展的通道。关于教育教学中的“活动”概念,指的是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相统一的活动,即由人的内部心理活动中介指导和参与之下的内外统一的活动。活动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一般来说,这种由内部和外部统一构成的活动包括精神生活主体的活动(大量阅读书本知识的活动),实践主体的活动(在实际生活中发展学生的“心智”的活动),交往主体的活动(擅长与同学和老师交往的活动)。 大学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既是一个主体客体化的过程,教育主体通过自己的知识、智慧和能力等本质力量作用于一定的客体对象,改变对象存在的形态、结构和性能,使客体以一种人化的客体即符合人的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形式出现。也就是说,一个真正的教育者能够运用本质力量积极地改造人,给他们指引道路;同样,这也是一个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已经被客体化的人的本质力量,向主体回归,在人的自我中创造出一个新的“精神无机身体”,建构起主体的新的心智结构。也就是说,坐在课桌旁学习的大学生们,不仅要掌握知识,还需要将来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和才能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现代大学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教育,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里都受到教育,使他们形成对待知识和科学的积极态度,将来能够成为他们天天从事的那个领域里的合格劳动者。

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对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做出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地方师范类高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要符合《大纲》的要求,又要有特色,着力培养未来的育人主体。从实现英语专业人才教育目的的需要来看,知识学习活动、实际活动和交往活动对于活动主体(未来的育人主体)身心素质发展各有其独特的价值。布鲁纳的一项研究表明,当学生成为知识学习中主动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时候,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态度,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性向和能力均能获得锻炼和有效的发展。为了培养英语专业师范生扎实的基本功,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作用(组织、选择、激发、指导学生的活动等)而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将学生培养成为学习和发展自身的主体。

二、英语参与教学中的主体性与知识学习活动

我们要在英语参与教学中实现知识学习活动目标,并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一方面要注意专业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多重关系,以求整合效应;另一方面要关注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人的主体性教育。新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不但要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积极发挥,而且要使过程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具有自身的、由师生共同创造出的活力。

英语专业教学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专业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应该按照教学目标来设计教案,同时内容的组织、方法的选择、学生教师共同活动的方式与过程,都应有周全的策划。笔者以英美文学课程中《哈姆雷特》(Act3, Scene1,lines 55-86)的课堂教学为例,探讨参与性教学如何能达到启发学生、调动思维积极性的目的。这堂课的教学,可以从两个方面设计。endprint

一方面教师控制具体过程,把常识性的知识、专业术语、字词句段篇的问题编得十分细碎,使学习者很容易地获得标准答案,循序渐进地走向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重视学生努力获取、形成、发现知识的过程,使得学生必须调动起自己的经验、意向和创造力,通过或发现、或选择、或重组的多种过程形成答案。

在第一方面的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课外阅读或观看电影的方式,使学习者了解《哈姆雷特》整个剧本,然后在课堂上利用5分钟时间请3~5名学习者运用英文简明扼要地复述剧本的主旨。当学习者对于剧本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他们对于细节和知识性的问题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愿意跟随教师解决一个个知识点,并且会开始主动记忆相关知识。完成了第一方面的教学任务后,教师可以顺势导向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比如,启发学习者思考“nobler”这个词的含义。为什么哈姆雷特会反复纠结“高贵的复仇方式”?这个词与哈姆雷特“犹豫”的性格特点有什么关系?与复仇计划一再“延宕”是否有关?与剧本最后的悲剧结局是否有密切关系?甚至还可以探讨它是否就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为了获得比较成熟的观点和想法,除了课堂展开开放式的讨论之外,还可以请学习者利用课后的时间收集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这样,教学设计就会使得学习者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培养学习者的自觉性,发展学习者的主体性,并且显露出课堂教学的生机。

三、英语参与教学中的主体性与实际活动

实物活动是以实际的事物为对象的活动。英语参与教学如何通过实际活动实现主体性教育目标呢?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最适用于发展人从事实际活动的本领。“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学习前人和他人的活动经验只是一个人学会成为实际活动主体的一个方面的条件,主体在亲身活动中的感受、体验、领悟是形成对实物活动的兴趣、需要和价值取向以及活动本领的最为复杂同时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条件。

在高师院校,英语课程教学一定要根据课程的性质选定学习者参与的程度。比如语音课、听力课和基础英语课程,设计学唱英文歌曲,讲英文故事,演英文剧本,收集有关课程内容的相关资料,请学习者以ppt形式在课堂上为其他学习者讲解等活动,可以激发学习者的课堂参与热情;对于学习者有所熟悉的领域,以研讨和学生参与为主,甚至可以分配一部分教学计划给学习者,指导学习者在课堂实践并完成部分教学活动,促进学习者主体性发展,教师则在权威、顾问、同伴等角色间不断转换。讲授英语专业本科生的“高级英语”课程,作为引导,教师带领学习者熟悉每种文体的特点,了解篇章作者和篇章的内容主旨。随后,学习者每个人必须做课堂报告(class presentation),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学习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堂报告的内容和形式,但是每个人都有参与贡献自己见识和发现的义务。而这时的教师,则是集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观察者、教员等角色于一身,有时似乎隐退在积极活跃争辩的学生之后。而此前此后,优秀的学子被培养出来,走向教学、科研和实际工作的前沿。

四、英语参与教学中的主体性与交往活动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着眼点往往在于对课堂教学基本结构的变革。它们或着力于打破“时间上的刻板性”,例如采用“模块时间”长短结合、机动排课的方式;或提倡开放“空间”、扩展场地,例如开门办学、现场施教,将教室改造为集图书馆、自修室、实验室、辅导室为一体的“作业室”,在教室中开辟“活动角”等等;还有的取消了年级称谓,实行跨年龄程序教学,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水平、速度开展学习等。然而,笔者认为,课堂上的首要问题是人的因素,即课堂中的学习主体——学生的主体需要问题是否得到很好的解决。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

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以符号或实物作为中介而发生的直接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教育中的交往主要是一种精神性的交往,为精神交往目的服务;从学生个体的角度来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与教师、与同学的交往,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自身作为交往主体的发展和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的某些方面素质的发展。高校英语专业参与教学活动中充分的教学交往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途径。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就是交际或者交往。在参与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学交往,学生感受到教师或同学对自己的积极评价,从而表现出较强的自尊、自信,形成并发展了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意识。

通过教学交往,学生与教师、同学等不同交往对象发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交往与沟通,合群性、利他性、社交意识和社交技能等社会适应性都得以发展。皮亚杰把个体的全部心理发展过程,看作是一个逐渐降低自我中心主义,同时不断提高广泛地和复杂地认识问题的能力过程。

比如,英语课堂演示和角色扮演等小组活动,能够使学习者在小组成员面前,设法把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和动作表达出来,达到与别人沟通的目的,消除惧怕与别人交往的心理,从而得到语言、思维以及社会意识和社交能力的培养,促进社会性的发展。通过教学交往,学生得以参与教学过程,并在与他人的竞争与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和集体荣誉感,从而提高了成就期望,激发并增强了学习动机,促进了学习主动性的发展。

比如,英语课堂上的口译竞赛,英语辩论赛和小组对抗赛,能够改变单纯的个人之间的“输—赢”关系,消除对于竞争的失败感,增强了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教学交往还为学生提供展示与表现自己能力、个性的机会与场所,促进了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增强,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者通过与同学交往,可以获得从成人那里得不到的信息。并且通过生生互动,学习者逐渐培养起沟通、理解和合作的技巧,培养起他们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观点,促进了社会适应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育球.主体性教育的三重性:主体性﹒主体间性﹒他者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

[2]陈佑清.教育活动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3]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