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植密度对威芋5号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2014-12-07李杨陈祖瑶郑元红肖莉葛琴
李杨,陈祖瑶,郑元红,肖莉,葛琴
(贵州毕节市经济作物工作站,551700)
贵州是我国马铃薯生产大省,是我国最早种植马铃薯的省份之一[1],产量居全国第三[2],但是由于基层缺乏相对稳定、专业的农技人员,马铃薯产业化生产发展缓慢,商品率低[3~4],毕节地区是贵州省马铃薯的主要产区,全区常年马铃薯种植面积在20万hm2以上,占全省种植面积的36%以上,总产量310万t以上,占全省总产量的35%以上,平均产量1.8万t/hm2,比全省马铃薯的平均产量1.4万t/hm2高26%以上。2008年由威宁县农业科学研究所、贵州省马铃薯研究所选育的马铃薯新品种威芋5号,属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95.3 d。株高67.9 cm,幼苗生长势强,株丛半直立,生长繁茂,天然结实少,叶淡绿色,茎绿带褐,花白色,薯块扁圆形,芽眼深、数目中等,表皮光滑,黄皮黄肉,薯块大小中等、整齐度中等,大中薯率77.5%,食味中等,较抗晚疫病,具有品质优良、丰产性好的生产特性,但是目前还缺乏规范的种植技术,为了研究出威芋5号的适宜种植密度,本课题组特进行了本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地点选在海拔2 800 m的威宁县双龙乡西梁山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前茬为玉米;供试品种为威芋5号。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处理1,行株距50 cm×45 cm;处理2,行株距50 cm×40 cm;处理3,行株距50 cm×35 cm;处理 4,行株距 50 cm×30 cm;处理 5,行株距50 cm×25 cm。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每个小区面积18 m2,小区长6 m,宽3 m。每窝放1块,每块上有 2 个芽眼, 施用复合肥 (N∶P2O5∶K2O=8∶10∶7)750 kg/hm2作基肥,然后淋清粪水2.25万kg/hm2,中耕除草。于2013年3月23日播种,待开花期随机选取15株,测量地上部鲜质量,收获时,每个小区选取10 m2,计算产量、纯收益以及投入产出比。
1.3 数据处理
用Microsoft Excel 2007和DP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方差分析用完全随机分析方法,用Duncan's新复极差(SSR)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密度对威芋5号产量的影响
如表1所示,马铃薯667 m2产量随种植行株距增大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当行株距50 cm×35 cm时,667 m2产量达到了最大2 296.66 kg,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地上部鲜质量,处理3为0.62 kg,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处理1为0.45 kg、处理2为0.46 kg、处理4为0.46 kg,处理5为0.48 kg,这几个处理间地上部鲜质量差异不显著;株高,处理1为147.61 cm,处理2为133.81 cm,处理3为131.62 cm,处理4为132.41 cm,处理5为125.81 cm。
表1 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生长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表2 667 m2平均效益分析
2.2 经济效益分析
由表2可知,马铃薯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当种植株行距为50 cm×35 cm(处理3)时产量达到了最大值2 296.66 kg/667 m2,其纯收入达到了最大1 296.99元/667 m2,高于其他处理。而投入产出比也是处理3最小,因此,威芋5号的最佳种植株行距应为50 cm×35 cm。
3 小结与讨论
威芋5号的产量与种植密度密切相关,当种植行株距为50 cm×35 cm时,每667 m2产量达到最大,为2 296.66 kg,此时纯收益也达到最大值,为1 296.99元,随着密度继续增大,产量出现了降低的趋势。说明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群体的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单株产量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超出这个范围继续增加栽植密度,便会由于单株结薯量少[4],薯块过小而降低群体的产量,影响经济效益。因此,只有合理密植使之形成一个合理的群体结构,再结合马铃薯种植地的区域划分,如吴永贵等根据马铃薯不同品种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对贵州马铃薯生长地的区域进行划分[5],将马铃薯种植区划分为春播区、春秋播两熟区、冬播区。才能充分利用空间、光能和地力,既能使个体发育良好,又能发挥群体增产的作用,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6]。
[1]刘振业.贵州马铃薯产业现状和发展优势与潜力[J].贵州农业科学,2005,33(3):5-8.
[2]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23-24.
[3]蒋富友.间作套种下脱毒马铃薯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J].中国马铃薯,2005,19(1):20-21.
[4]降惠,李杰.农业专家系统应用现状与前景展望[J].山西农业科学,2012,40(1):76-78.
[5]吴永贵,杨昌达,熊继文,等.贵州马铃薯种植区划[J].贵州农业科学,2008,36(3):18-25.
[6]郑明强.低海拔地区脱毒马铃薯栽培密度初探[J].农技服务,2008(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