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法兰:“我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
2014-12-06谢玮
谢玮
11月13日,为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由法中委员会及合作伙伴共同举办的“科技法兰西”系列活动之“法国创新技术展示周”来到成都。已经年届66岁的法国前总理暨法国参议院外交、国防和军事委员会主席让·皮埃尔·拉法兰(Jean-Pierre Raffarin)满面笑容地登场,为法国创新技术“站台”。
“中法双方更应该加强互信,通过共同创新,实现合作共赢。”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拉法兰表示,中法之间的合作潜力有待挖掘,双方应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深入展开合作,更有战略性地去开发全球市场。这句话或许正是卸任后,拉法兰仍活跃在中法交往舞台上的主因。
中法关系的协调人每年坚持来华四次
拉法兰的政治经历十分丰富,29岁时当选法国西部城市普瓦捷市议员,43时开始担任法国政府中小企业、贸易和手工业部长职务。2002年5月被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任命为政府总理。2004年,法国执政的中右翼执政联盟在地方议会选举中惨败。为了承担责任,拉法兰向总统希拉克递交了辞呈。但希拉克在接受拉法兰的辞呈后,又立即任命他为新总理组阁。2005年5月31日,在法国全民公决拒绝批准《欧盟宪法条约》后,他辞去总理职务。
拉法兰长期致力于中法友好,卸任后,更是活跃在民间外交的舞台上。与其他政治人物相比,拉法兰在媒体中的曝光率较高。不仅受到中国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赞誉,也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我想我是中国整个改革开放进程的一个见证者,因为自我第一次来中国以来我就见证了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拉法兰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此言非虚,早在1971年,拉法兰就已经去过香港和澳门,并通过望远镜观察中国大陆,下定决心要前往这在当时西方人看来“神秘的土地”。1976年,他随法国青年政治家代表团第一次访问中国大陆。北至哈尔滨,南到广州,将中国从北到南穿梭了一遍。“当时,中国的朋友们还沉浸在毛主席逝世所带来的巨大悲痛中。”拉法兰称。
真正令拉法兰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是他在2003年的“非典”时期坚持来访中国。当时,部分国家的领导人出于对疫病的恐惧而取消了对中国的访问。然而,时任法国总理的拉法兰仍毅然坚持来访,他执意不戴口罩,并为中国提供了医疗援助。在担任总理期间,拉法兰和中国政府领导人首创了具有世界典范意义的“中法文化年”活动。
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风波、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执意接见达赖等事件使两国关系陷入低谷。拉法兰成为前往中国“灭火”的中法关系特使,使两国关系转危为机。最终,拉法兰陪同萨科齐参加了奥运会开幕式。
拉法兰曾表示“希望扮演一个让大家消除分歧的协调人角色,促使大家共同爱护好如同艺术品那样珍贵但又需要用心维护的法中友谊”。
政治之外,拉法兰也不遗余力地帮助法国企业拓展中国市场,在2014年的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上,他率领着“企业350家、企业代表500多人”的庞大代表团参加中法中小企业洽谈。
如今,拉法兰经常来往于法中两国之间。拉法兰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如今自己“一般每年来中国四次,这个频率已经保持了很多年”。其中包括两项定期活动:每年3月前后在海南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和每年6月在北京举行的法中委员会经济研讨会。
提及这些年来对中国发展变化的观察,拉法兰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我亲眼看到了中国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发展,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一流的经济体。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说,亚洲在国际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正在发生变化,中国在亚洲可以说发挥了两大作用,一个是发动机的作用,另一个就是平衡者的作用,这些都是我亲眼看到的。”
对话拉法兰:希望中国加大对法国中小企业投资
《中国经济周刊》:此次“科技法兰西”系列活动的用意何在?
拉法兰:这次活动的倡议和灵感很大程度来自各个企业,因为这些法国企业希望他们的技术能力能够更好地被了解。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法国作为一个国家在创新和革新上要做的努力,同时也展示了法国企业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
这次活动也是我们与中国企业或者中国公众沟通的机会,也使企业之间建立互信。曾经我们与中国人打交道还是有些担心,尤其在提到创新和技术转让的时候,现在中国也开始加强自己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力度,另外中国现在也正在大力发展建设法治国家,这些都使得我们与中国合作伙伴合作得更加融洽。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法国在科技创新方面都有些什么政策,研发投入有多少?
拉法兰:法国人曾多次获得菲尔兹奖(全球数学界最高奖,由国际数学联盟每四年颁发一次)及诺贝尔奖,科研和创新是法国极为重要的传统和发展方向。法国和中国两个国家、两个民族都是非常具有想象力的民族,多年以来两国政府都把技术创新作为我们经济政策的重点。为此我们也动用了很多杠杆:在教育方面有一批领先的科研机构,对企业实行鼓励创新的税收政策,还有鼓励与外国相关的机构展开关于科技和发展方面的合作。法国的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5%,在世界名列前茅。
《中国经济周刊》:您如何评价当今世界的经济现状?
拉法兰:我认为世界经济还是处于脆弱的状态,中国经济增速在不断放缓,但是我们看到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或者说模式正在转型,中国经济现在更加注重质量和包容性,所以我们也希望中国的战略能够继续执行下去,因为世界各国都需要中国能够实现继续发展。
美国现在的情况是发生了改善,欧洲也正在实现在经济方面的进步,我们未来要采取的行动,大的方向已经确定了,乐观地说在几个月以后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些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形势的改善。
《中国经济周刊》:关于中国要实现创新驱动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您有何建议?
拉法兰:我想非常重要的一个做法就是通过大型项目的合作,比如中法之间的航空、核能、交通、智慧城市等项目的合作,通过这些项目我们可以共享一些技术和经验。此外,这种大项目思路或者战略也适合于中法之间就一些非洲项目进行合作,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卫生医疗建设来促进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
第二,也希望中国加大在法国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加大对法国中小企业的投资力度,包括一些具体的技术和未来项目这方面的投资,这些投资可以发生在法国,也可以发生在中国。
第三,我建议中法继续促进科研人员、工程师和大学之间的人文交流,因为我们现在在卫生健康方面取得的成就得益于我们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我们双方不断加深互信,我们可以共享许多创新成果,这对促进中法之间的合作、促进中欧之间的合作有利。
记者手记
在采访之前,我没有想到拉法兰是如此的平易近人。
拉法兰已经66岁了,但一头银发的他仍然显得很精神。他以一句中文“你好”回复记者的问候,令人感受到他对于细节的重视。采访拉法兰,更像是对自己的大学教授提出问题,等待解答。没有政客的高傲冷漠,没有官样话语的客套敷衍,拉法兰的语气恳切,对答如流。同时还不忘穿插进一些“题外”的对话,令人感受到这是一次平等的“交流”。
“你是哪一年出生的?”采访过程中,拉法兰问记者。得到回答之后,拉法兰风趣地说,“你可能比我更了解中国,但我比你更早认识中国。”
所言非虛,拉法兰早在1971年就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他对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并在许多公开场合都有过精彩的言论,如:“‘中国梦’这一概念的提出反映了新一代中国领导人的雄心壮志。对于法国人来说,‘中国梦’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延续,同时也考虑到了‘公民社会’在中国的崛起。”“我现在已经无法统计来过中国多少次了,我总是在为下一次访华做准备。”他还对中国古诗颇有研究,曾屡次在演讲中引用中国诗词,如在一次中法经济研讨会演讲时就曾引用杨万里的“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采访结束后,拉法兰折回采访间,对记者说:“来,给你个小礼物。”——这正是他出版于2010年的著作《中国的启示》,想必是他此行随身携带的。拉法兰将这本书称作是“一封给法国青年的公开信”,以第一视角记述了自己对中国“三十五年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