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工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4-12-06冯林清
冯林清
(英辉南方造船(广州番禺)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1431)
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工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冯林清
(英辉南方造船(广州番禺)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1431)
文章对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工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阐述,对当前船舶工业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技术工人;现状;问题;对策
技术工人是船舶工业企业的重要人力资源和资本,船舶工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技术工人队伍。当前,与其他制造业一样,船舶工业的技术工人出现了明显的断层、素质低下等问题,并且供不应求。破解技术工人现状难题,是船舶工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 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工人队伍的现状
1.1 技术工人队伍大幅减少
随着企业实行公司制度改造,进行市场化运作,船舶工业企业开始了重大调整,将原有的职工按公司规则改造成为合同制员工,企业职工由过去的国家统配统管逐步过渡到自主招工,企业有了用人管理自主权。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对富余人员进行多次裁减,将主业富余人员进行分流到企业的服务等后勤岗位,技术工人开始逐步精减、优化,同时技术工人实行只出不进,这样企业中技术工人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偏大,队伍逐步萎缩并出现断层。
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实施前,船舶工业同其他制造企业一样实施新一轮大减员。许多企业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实行男55岁、女45岁提前退养,且50岁不允许上船工作;原有劳动合同到期的技术工人基本不再续签;有些企业对无法辞退的技术工人由企业买断工龄等,采取非常措施实行技术工人与企业主体分离。
1.2 农民工替换了企业技术工人
企业技术工人退出后出现的空位实行外包或由劳务派遣工承担,实际上由农民工替换了企业技术工人。
私营、新组建的船舶修、造船企业基本不再设置企业技术工人岗位。我国大型的造船企业相当部分是重组或新建的,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环勃海湾地区(以下称三大基地),这些企业内基本上不再设置技术工人岗位,技术工人工作基本由农民工承担。
1.3 企业内没有实际意义的班组建制
现在船舶工业企业已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班组建制,代之是外包工队伍群体组织,进入企业的大学生实习的场所已经不再是到一线技术工人班组进行实习,基本上在管理层进行跟班学习,成为一群不熟悉一线技术工人实际操作的现场管理队伍。
2 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工人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技术工人素质偏低
农民工成为企业技术工人主要力量,技术等级在技术工人中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他们实行按时间、按工作量计算劳动报酬。在外包工队伍中,农民工占有绝对的多数,实际较熟练的技术工人约占施工人数的15%左右。按船舶工业实际技能要求,培养一个技术工人通常需要3~5年时间,再经过自己努力达到高级工水平。而现在,农民工一般只需经过3~5个月就开始实际操作了,有些仅仅是持有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认可的中介培训单位获取的“特殊工种安全上岗证”就上岗工作了。
技术工人岗位的农民工随着环境的变化,年青人越来越少了。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1]和《现阶段船舶修造产业技术工人严重短缺原因及对策》[2]资料显示(如表1,表2),从事该行业的农民工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素质较低,船舶工业中的农民工经过专业培训的低于全国从业农民工的平均数近27%。
表1 现阶段农民工年龄结构状况统计表 %
表2 农民工文化程度统计表 %
2.2 技术工人队伍稳定性差
农民工从事船舶工业技术工人岗位流动性大,修、造船行业尤其是修船行业受季节、天气等影响,工作量不均衡,比造船流动性更大。农民工在技术工人岗位上的流动率一般在20%~30%,修船企业中的农民工流动率高达60%左右。由于农民工是非企业雇佣的员工,在企业中,除了劳务公司经理基本不变外,其他都在变。农民工在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理想的收入职业,在行业间和相近的行业间流动形成如图1的运动轨迹。
图1 农民工流动轨迹图
2.3 技能与收入分配不对称
企业内部分配方式与过去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企业分配是向苦、脏、累、险岗位倾斜,现在重点向管理岗位倾斜,同时企业技术工人与劳务派遣工分配实行双轨制,这样,出现了分配上的不等式关系:管理岗位收入远大于企业技术工人收入;企业技术工人收入大于劳务派遣工(农民工)收入。
由于城市的生活成本在不断上涨,农民工生存成本也同步上涨,这样当船舶工业企业收入低而无法满足自己收入预期时,农民工就想办法到收入高、环境相对好的行业或企业谋生;当船舶工业企业收入提高后,他们又开始回流。这样不断流动,拉高了船舶工业企业的外包劳务价格,形成了在农民工素质没有提高的情况下,外包价格不断上涨。
2.4 供给与需求不匹配
农民工现在的需求发生了变化。第一代的农民工与新生代的农民工的需求已经从生存、赚钱到体验生活、追求梦想;从单纯要求实现基本劳动权益向追求体面劳动和发展机会转变;从亦工亦农向非农转变等。而现实中政府没有改变一二线城市的户籍管理模式,供给与需求反差较大。
2.5 行业准入欠规范
企业将技术工人岗位全部外包,其目的之一是减少用人的成本,以廉价的农民工劳动换取企业经济效益从而促进了企业高速增长。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以“人海战术”,创造了世界船舶工业的奇迹。然而,过分地裁减技术工人,过度地使用农民工、劳务派遣工,企业自己降低了行业门槛。在这样社会环境下,进入修、造船领域的企业一哄而上,把一个资本、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变成了皮包式的企业。例如,在一些地区发展成全民造船,一家农户贷款就开始了其造船行当。没有场地,选择村旁的沙滩“因地制宜”;没有技术工人,外包;没有技术人员,外租;没有现场管理人员,临时雇佣,生产出来的产品五花八门,质量低下,把一个好端端的产业做“烂”了。短短几年间,我国从发展船舶工业到整个产业严重过剩。
2.6 我国与先进国家的技术工人队伍的素质差距大
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船舶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看到其日益壮大地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的发展后劲不足,技术工人队伍严重滞后:造船工艺方面落后于日本、韩国,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人均造船产量4 t,上世纪90年代达到15~20 t,到2008年达到了122 t,但我们仅为日本当年的1/8,韩国的1/10。由于我国技术工人个人技能差(见表3),使得我国修、造船效率低下,国际上通常用典型船每建造1修正总吨船舶所耗用工时来反映造船效率。韩国造船企业2006年是10工时/修正总吨,与日本持平,中国是85工时/修正总吨。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在“十二五”末在骨干企业造船效率达到15工时/修正总吨。从表4中日韩造船劳动力成本中可见,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工人效率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较大。
表3 中外船舶工业技术工人技能水平比较表[2] %
表4 中日韩单位造船劳动力成本比较[3]
2.7 技术工人后继乏人
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代农民工现在因年龄、身体等原因,已经基本退出市场了,接班人正是他们的子女——新生代的农民工。这批人相对于他们的前辈,有知识、熟悉城市生活,是不会种地的农民工。《报告》称:“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水平相对传统的农民工有所提高”,但同时指出,“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滞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阻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务工的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基本上不把技术工人岗位作为自己的从业目标,船舶工业不是他们追求理想的地方,这里只是他们进入城市生活短暂落脚点,他们不会像上辈人那样吃苦、耐劳、肯学技术,这样使得船舶工业可供的技术工人逐渐减少,形成了图2新生代农民工与企业用工的怪圈。
图2 新生代农民工与企业用工怪圈
2.8 技术工人素质低,制约着船舶工业的发展
2010年,我国船舶工业完成造船6 560万DWT,新接订单7 523万DWT,手持订单19 590万DWT,3项指标已经超过韩国成为世界上第一造船大国。然而,我们是以建造低端产品,以“人海战术”而获得量上的第一,在高端、高附加值产品上,我们远落后于韩国、日本。大而不强是我国当今船舶工业所处的现状,我们急需要大批技术工人,高技能性人才充实到船舶工业,以提高我们制作能力和水平,承担起实现船舶工业大国、强国之梦的重担。
高端、高附加值船舶,是世界各大船舶工业竞争的领域,而这些产品的建造需要高新技术配置、应用。新工艺开发使用,掌握这些技术的是人,是要有知识的高技能型的技术工人,这是我们现在所缺少的。
2.9 重资本投入,轻技术工人投入,发展乏力
我国船舶工业资本投入与技术投入严重失调,重资本投入,轻技术工人投入在结构调整中十分普遍。改革开放后,我国相继在三大基地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大型的船舶工业基地,投资规模之大,而这些基地所拥有企业自己的技术工人队伍几乎为“0”,基本由劳务派遣工、农民工队伍组成。我国仍然是在采用“人海战术”与世界先进船舶工业国在比拼。
3 船舶工业技术工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我国经济转型因素的影响
1)企业体制变革的影响。30年的计划经济,企业用人机制僵化,人浮于事,冗员过多。企业对招用工人无权选择,形成企业中将不合适的人放在了不合适的岗位,得到了不合适的效果,企业没有活力。改革开放后,企业进入市场,经济效益成为考核企业的重要指标,收入分配开始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企业离开了计划的保护,“一夜间”发现自己的生产效率低下,经济效益差,企业中真正能干活、干好活的人并不多,在国家对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造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后,迫于生存的压力各企业开始将富余人员进行裁减,实行减员增效。
甩包袱、轻装上阵、急功近利是船舶工业企业的综合表现。由于我国国企改革后,企业领导人实行聘任制,以经济效益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使得企业管理者在任期内急于求成,将技术工人连同企业富余人员一起与企业脱钩,抛向社会,让空出的位置由农民工、劳务派遣工填补上。
2)农村体制的改革的影响。农村由过去的人民公社实行包产到户,大量的富余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这些身强力壮的农民,憨厚、老实,能吃苦耐劳,他们把在农村长期压抑的干劲全部带到了城市。由于城乡收入差距大,吸引了大量的农民从事城市各行各业的苦、脏、累、险的工作,成为一支庞大的廉价劳动力队伍,这支队伍吸引了企业管理者,农民工成为企业摆脱经济效益低下的救命稻草。
3)地方船舶工业改革的影响。在企业转型、调整的大潮中,地方船舶工业,尤其是内地的地方船舶工业因改制关闭或转型,船厂技术工人下岗,这批人中多数迫于生活压力,成建制地进入沿海打工。他们携带着丰富的实践技术、充沛的体力,使得整个用工市场拥有大量能干活的廉价劳动力。有了他们参与,企业的生产效率、经济效益短时期内有了明显的好转。
3.2 政策、法规调整的影响
《合同法》的本意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责任、义务、权利,为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建立统一、开放、公平和规范的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劳动用工行为,劳动管理、劳动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有法可依。但作为真正用工者——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尽量避免劳动合同法对企业的约束和产生用工的违法成本,将技术工人与企业分离,暂时无法剥离企业的技术工人,在相当多企业是以一次性的补偿金将工龄全部买断,将企业技术工人推向了社会。
3.3 传统观念的影响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多是独生子女,望子成龙的封建思想仍然在国人的脑海里根深蒂固。从历年的高考取向可见,本、专科与高职的比例严重失调,且高职与本专科录取分数差距之大,说到底就是技术无用,技术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低下。在船舶工业企业中,工程师及以上的技术职称人员是企业技师以上职称人员的几倍乃至数十倍以上,也说明了我国对技术工人职业的歧视。
3.4 人事管理理念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多年,船舶工业企业尽管进行企业制度的改造,人事部门也换成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但仅仅是换一个牌子,人事管理理念,仍然视“人”为“成本”,以事为中心进行企业管理。
4 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对策
4.1 转变观念,规范技术工人队伍
1)技术工人必须是经过职业技术教育的合格人才。船舶工业技术工人队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企业人力资源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企业内成长,不得游离于企业之外。技术工人必须逐步最终全部从职业技术学院(校)中产生。
职业技术学院(校)的学生,在学校经过系统、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了解该行业世界发展的前沿,经过实际操作和锻炼,达到船舶工业技术工人初级实操水平。在进入船舶工业技术岗位后,能适应船舶工业承接高端、高附加值产品的技能要求。
要想成为船舶工业技术工人,必须经过专业培训、经过考核后才能迈进门槛,提高准入标准,鼓励有志于为船舶工业奋斗的青年人选择该职业,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要规范进入条件,促进技术工人队伍素质的提高,从而加强我国制造业技术工人队伍的建设,促进技术工人队伍的成长。
国家要加大船舶工业职业教育投入,使之成为职业教育的生力军。职业教育不仅是专科层次终结性教育,应该包括技术学校、专科、本科、研究生4个层次的体系,以适应船舶工业成为世界大国、强国,满足现代、未来船舶工业所需要的知识型、技能型人才。
2)企业要规范技术工人从业准则。高技能人才不能一蹴而就。要造就船舶工业技术工人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知识型高技能人才,应有所远虑,不能急功近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就需要不懈努力。要严格实行技术工人成长“师带徒”的好传统,培养全民的尊师重教良好风尚。师带徒传的不仅是技术,同时也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传承,这种精神是师傅为船舶工业做大、做强,使船舶工业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献身精神,传授或潜移默化着企业文化,从而学得技术操作精华。人力资源部门要把这种方式作为培养技术工人有效流程给予规范、激励、考核,使其健康成长。
4.2 实行技术工人技术等级制度
严格技术工人技术等级制度。技术等级是衡量技术工人能力大小的尺子,必须在全行业中规范、统一。有资质评审的中介应在技能、专业基础等方面严格进行考评,企业聘用,实行考聘分离。技术工人实行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职业路径。评定技术等级不能走形式,政府要对中介机构进行有效监控、约束,加大职业技术等级评定中违规成本,为船舶工业技术工人公平鉴定技能级别构建一条绿色职业发展路线。
要实现技术等级与收入分配挂钩。技术工人与管理岗位的技术职称相应等级待遇要相当;关键技术操作岗位的待遇要优于一般管理岗位的相应职称的待遇;中、高级及以上技术工人的报酬优于管理岗位。鼓励技术工人学技术,鼓励更多的大学生从事技术工人工作,在现代企业中形成尊重技术,膜拜科学技能的氛围。使知识型、技能型的产业工人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
4.3 严格技术工人优胜劣汰制度
实行技术工人队伍的优胜劣汰制度,以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提高整体技术工人队伍技术素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要根据不同工种,通过相应时间的培训,接受相应等级的考核。每个等级考核要科学、实事求是、规范,对达不到等级标准的,严格向下一级淘汰,不走等级终身制的老路,这样有利于增强技术工人竞争意识与忧患意识,同时有利于企业技术工人等级的实用性。
4.4 完善船舶工业企业准入标准,规范企业行为
要规范船舶工业准入标准,规范企业行为。一个企业在社会上生存既要讲经济效益,又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企业要对社会、对员工诚信、负责。船舶工业是一个技术、资本、人力资源密集型产业,进入这个行业必须要有资本投入、自己的技术力量、管理和技术工人队伍。不同规模的企业执行相应标准,取得相应的资质,以规范我国船舶工业企业,让其健康发展。
4.5 改革人事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
船舶工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要改变过去人事管理的理念,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
改变企业分配的双轨制,实行同工同酬,在企业中只有工种、级别及技能差异,不同的等级、不同工种给予不同的待遇。企业是市场的细胞,应该按市场规律办事,按市场经济的规则运行。
我们不能总是以廉价劳动力组成的“人海战术”去打造中国的船舶工业,实际上以廉价劳动力创造世界奇迹的时代在我国已经终结,没有技术过硬的自有技术工人队伍,提高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和劳动效率,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将是一句空话。
4.6 规范农民工的用工形式
农民工要转化为船舶工业技术工人,需要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训,经过专业技能考试合格经企业考核后才能聘用进入技术工人的队伍。绝大部分的农民工一般从事低技能性或服务性工作,通过劳务派遣形式由具有资质的派遣企业组织进入船舶工业从事其相应的辅助工作。应该看到船舶工业除了其核心技术工人队伍外,仍需要大量的低技能辅助工人,农民工从事船舶工业仍然大有作为。
[1]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N].工人日报,2010-06-21.
[2]李坚勇.现阶段船舶修造产业技术工人严重短缺原因及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9):31.
[3]刘峰.中日韩造船竞争因素浅析[EB/0L].(2007-09-20)[2013-09-29]http://www.istis.sh.cn
In this article,the existed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elaborat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chnical workers in shipbuilding industry,which is instructive and valuable for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o the current shipbuilding industry.
technical worker;current situation;problem;countermeasure
U673
10.13352/j.issn.1001-8328.2014.02.002
冯林清(1959-),男,湖北洪湖人,高级工程师,在职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2014-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