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双重属性①

2014-12-06徐豪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8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院校

徐豪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研室 福建南平 353000)

1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开展现状分析

1.1 课程指导思想和目标

我国近年来高职体育教育的开展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特点,在教育的开展中,不同教育方式的指导思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职体育教育起到了改善作用,但这些概念仍没有彻底脱离传统的“唯生物体育观”发展模式,这也使得高职教育的体育课程无法在“教学大纲”的素质教育,终身教育中得以准确的定义。就课程目标进行分析,由于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仍没有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发展观念,仍旧将教学目标放在增强体质,三基传授和品德培养上,所以学生的心里素质和体育文化素质仍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

1.2 课程内容与教学开展

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内容的选定决定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基础的质量。分析我国高职学校体育课程的运动项目构成可知,现阶段高职学校课程内容的主体为竞技运动项目,随着课程内容的进一步拓宽,近几年高职体育课程的内容融入了具有终身体育锻炼性质的项目,如健美操、网球和游泳等。多样化课程内容的融入,为当代高职教育体育课程的开展融入了更多的弹性和乡土气息。虽然体育课程的内容得到了进一步丰富,但当下高职教育中的体育课程开展仍存在内容竞技化,不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等问题,高职体育课程的开展无法有效满足学生的社会和生活经验需求,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当下高职体育课程的发展。

2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设置基本理论依据探究

2.1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高职体育课程的目标指导性

我国于2002年颁布了新的《指导纲要》,这突破了我国高职学校教育的传统发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倡导开放式和探究式的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效实现了课程内容、任课教师和课程时间的自主选择。学生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开展中自主性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而在对具体的运动项目进行分类和课程构建的过程中,由于《教学指导大纲》没有设立具体的课程构建规定,这也为全国高职院校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所以在不违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发展整体目标的前提下,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实际对体育课程进行自主构建,并通过将高职院校自身的风格融合到体育课程体系改革中,为高职体育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2.2 “发展”和“补偿”理论的客观要求

社会科技和生产方式的迅速变革,对社会中的各领域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在这种经验的要求下,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都成为了构建教育知识结构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实际开展中,课程体系的结构设计仅仅以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为目的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向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必须注重将“发展”与“补偿”概念的有机结合,使其在课程结构的搭建和实际开展中既提高了学生必要的身体素质,也有效补偿了其在劳动过程中受到的消极因素的损害。

2.3 课程编制理论指导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

在高职教育课程内容的构建中,高职体育教育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课程的实际编制过程中必须遵循传统模式中的一般规律。在课程编制规律中,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双重属性分为两大主要构成体系:普通教育和职业专门教育,两大教育体系在大学教育的实际开展中,对各级学院教学目标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以学术性为主的教育和技术性为主的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课程的双重属性下,其课程内容的设置都得到了科学有效的指导和编排,这对于高职院校教育课程目标的实现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现代课程理论研究学家拉尔夫·泰勒曾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一书中提出:“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核心要素,在课程设计的开展中,课程内容设计成为整个课程设计中的关键环节,也是课程设计的核心。”在高职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载体,课程具体内容的编制必须以课程目标为导向,并通过内在规律的引导使其能够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得到有效发展。

3 实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双重目标途径探究

3.1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双重属性

3.1.1 高职院校体系课程目标属性

在我国《指导纲要》颁布的内容中,规定了高职教育开展的基本目标。就基本目标所囊括的内容进行分析,由于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开展中对学生设立了基本的规范与要求,所以将基本目标划分成为5个领域的发展目标。参与运动目标作为基本目标的首要组成,在其目标构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参与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锻炼,能够形成基本的自觉锻炼的习惯,在这种习惯建立的前提下,体育课程教师可以通过进一步引导和教育,使其建立起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进而编制可行性高的个人锻炼计划,这也有效促进了学生体育文化欣赏能力的提升。作为第二项基本目标的构成内容,运动技能目标是在学生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这一目标的确立能够在带动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并使其能够在遇到运动创伤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高职院校体系课程目标双重属性中,学生的身体健康目标作为基本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能够使体育课程在开展时及时准确地测试学生的运动和健康状况,为学生提供更为有效的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知识和方法。心里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的确立是以之前几项目标的实现为基础的,他们能使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能力范畴内设置科学合理的体育学习目标,并通过自觉调整和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建立起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在社会生活中展现出良好的合作精神和社会道德。

3.1.2 体育课程所承载的人才培育目标属性

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开展中,高职院校不仅承担着与普通高校相同的课程目标,并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将其课程内容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相适应,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适合学生今后发展的实用性体育课程内容,以更为全面地体现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特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属性中,其目标的培养是针对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开展的,对这一类型学生体育潜能的深层次挖掘,能够使其在未来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的过程中成为第一线岗位上的实用性、技术性专业人才。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其在与普通教育存在相同点的同时,也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曾于1997年提出:“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理论性的,目的是为了进入高级研究课程和从事工程要求的职业做充分的准备。”而在“标准分类”中,对体育课程教育的开展则描述为:“课程内容是面向实际的,是按照具体职业划分的,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项或某类型行业所需要的实际技能和知识。”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的需求,高职教育的开展应使学生在参与到体育活动的同时,掌握工具应用的具体方式及其原理,使得学生自身的运动控制能力和灵活性得到高效的提升。

3.2 实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双重目标的有效途径

为提高高职学校体育课程双重教学目标的实现效率,可以在高职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更多地融入时尚、经典和休闲的体育运动元素,使高职学校体育课程的开展更具特色与吸引力。在体育课程的实际开展中,教师应首先针对不同的职业所需身体素质进行深入调查,在掌握职业病和职业安全隐患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性的体育教学。教师还可以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职业所需的实用性体育身体素质和体能要求对学生进行训练,以此为高职大学生今后从事相关职业提供运动接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储备。教师在注重对学生体育教育方式进行改善的同时,还要关注企业或行业文体活动的开展情况,并在实际需求的导向作用下针对性地开设受企业或行业欢迎的运动项目,以提高学生对企业或行业文化的认知水平和适应能力。

4 结语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水平。随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的不断进步,特色化办学教育理念也正以蓬勃向上的趋势快速发展。在发展中为了进一步认清高职体育教育体制中存在的不足,要及时做好体育特色办学的教育总结,并通过对其双重属性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以使其能够更为高效地与社会需求相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出大批对于社会发展有用的体育人才。

[1]郭福昌.教育改革发展论[M].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

[2]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育部教)体艺[2010]16号,2011.

[3]赵苏喆,余卫平.高职院校如何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体育学刊,2013(5):23-40.

[4]李方.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5-3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教学相长——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基础知识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院校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课程目标来源理论的批判与重建:从“小三源”论走向“大四源”论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