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2014-12-06祝捷陈彦端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8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体育运动心理健康

祝捷 陈彦端

(1.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2.广东省船艇训练中心 广东广州 510000)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高等教育集中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及文化成绩的提高,这势必会忽视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普通高校,与其他文化课程相比,往往不受重视,体育教学多围绕技术教学展开,未能充分发挥其本身具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引发校园事故的现象时有发生,引起高等教育的深刻反思,各高校重新审视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重视体育教学,加强体育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体育运动改善学生心理状况,不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 课题的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与深入,社会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人际关系更加复杂等社会现实不可避免地对高校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加之在计划生育政策体制下,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重日益增大。当代大学生中,90%以上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情绪波动较大、敏感、矛盾、自我为中心、虚荣攀比心理、缺乏意志力、自控力等。据最新媒体网络调查报道数据显示,60%的高校学生缺乏自我心理调节能力,36%左右的大学生缺乏对周围人的安全感、信任感,存在防范他人、否定自己的心理,87%的学生对学习与就业中的竞争感到焦虑不安、力不从心。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频率加快、程度加深,范围也越来越大。分析统计数据发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高校中仅有16%~20%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90年代上升至24%,截止到2013年底,已经达到45%,由于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而导致高校学生自我伤害和伤害他人的校园案件比比皆是,且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发展成为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课题。

2 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健康的身体离不开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以健康的身体为依托。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讲,现当代的体育教学不再单纯局限于身体锻炼活动,同时也是心理活动、社会活动。它不但有利于锻炼大学生身体素质,而且对其心理健康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高等教育中,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处于不可替代的位置,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产生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体育运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课堂中的每一项任务都需要学生对外界事物作出迅速准确的判断与感知,在最短的时间内协调身体来完成动做。坚持体育运动能够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判断力,使人的肢体更加协调、灵敏。

2.2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情感体验

素质教育要求体育教学突出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主体性,更加关注其在课堂活动中的情感体验。通过高效的体育教学,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形成对体育运动浓厚的兴趣,将运动当成一种享受,通常这种情感体验是在其他学科学习中无法产生的情绪状态。研究表明,适当的运动有利于情绪宣泄、释放自我、缓解压力。

2.3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

“自我”的认识是行为主体对自身看法与感觉的总和,正确认识自我,有助于明确自身定位,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品格形成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实践经验证明,体育运动能够使学生认识自我,身体力量、情绪稳定性和开朗性格呈正相关,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自尊心。

2.4 体育运动有助于协调人际关系

在对1000名大学生的网络测试调查中,发现95%以上的学生感到缺乏人际交往,象牙塔内的莘莘学子与社会联系本身就相对较少,体育运动正是弥补这一不足的有效手段。通过体育活动,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共同锻炼、团结协作、相互竞争,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平台,通过活动中肢体的接触、碰撞,有助于消除学生防范心理,在集体活动中能够忘却烦恼、降低孤独感,从而获得良好的身心体验,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

2.5 体育运动有助于预防治疗心理疾病

就目前形势来看,焦虑和抑郁是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扰。实践经验证明,坚持体育锻炼能够降低抑郁。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在教学内容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素材,能够针对性地改善学生焦虑心理,缓解学生心理矛盾,消除心理抑郁等问题,帮助学生调节自我、维持心理平衡,有效防范心理疾病发生,对已经存在的心理问题治疗上也有显著效果。

3 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根据心理学相关原理,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行为疗法,受体育运动本身特点决定,它在促进人体心理健康方面有着巨大的效应。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迫在眉睫、不容忽视,通过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在体育运动与训练中改善大学生心理状况,帮助纠正其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碍、挖掘心理潜能,进而提高其心理品质。

3.1 明确目标,因材施教

不同的体育运动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具体心理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编排教学内容和进度,利用不同体育项目的特点因材施教,针对性地开展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例如,对班级中性格比较内向、相对孤僻的学生,应适当增加这类学生参与篮球、接力跑、足球、拔河等集体性活动的机会,鼓励其积极发言、组织,以逐步改善其孤僻的个性,通过集体活动,加强与其他同学间的交往,进而形成合群的心理定势。又如,对性格优柔寡断、处事犹豫不决的学生,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大安排其参加击剑、跨栏、网球、乒乓球等对反应灵敏性要求较高项目的力度,在教学中对其做出硬性规定,以达到培养坚强意志力的教育效果。对性格急躁、易情绪激动、感情用事的学生可使其多参加太极拳、游泳、长跑等考察耐力的项目,训练其控制力和调节力,改变急躁、冲动的性格特点。对自负、骄傲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大运动难度,或安排高于他们水平的学生进行比赛,改善其骄傲之气,帮助学生准确定位,形成谦逊的品质,不断激励自身更加努力学习。

3.2 转变模式,创新方法

所有学生都是单独的个体,具有各自不同的心理性格特征,不同的运动项目也各具特色,在运动形式、要求与规格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因此,现代化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模式,主动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走出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优化课堂教学,以更好地发挥体育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常见的方法有:(1)小组学习法。结合学生体育运动实际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形式展开体育教学,分组时力求各组水平的均衡与搭配,能够在组内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帮助学生建立协调人际关系,增强自身社会适应力。(2)情景教学法。在课堂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采用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帮助学生增强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运动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并内化为认知结构,培养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3.3 完善考核,重视评价

考核与评价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应完善考核机制,将学生平时课堂表现纳入期末学分计算中。对班级内的学生采取分层考核法,强调学生在自身运动水平基础上的进步与提升,对不同运动基础的学生采取区别考核的形式。重视评价的作用,善于使用激励性评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身体锻炼的同时获得教师肯定。

4 结语

我国高等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多功能复合型人才,当前形势下,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尤为重要。早在1984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就对“健康”的定义做出如下阐释:“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如今,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高校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发展建设的中坚力量,其心理健康水平对社会发展产生着巨大影响,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体育教学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学科,加强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1]陈荣章.高校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发展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09,32:228-229.

[2]郑媖.高校学生能力素质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3.

[3]陈建峰.普通高校学生体育学习中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1,5:35-38.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体育运动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呆呆和朵朵(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