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都市体育文化的发展研究①

2014-12-06于洋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33期
关键词:都市精神体育

于洋

(大连交通大学体育部 辽宁大连 116029)

我国都市体育文化的发展研究①

于洋

(大连交通大学体育部 辽宁大连 116029)

随着都市文化建设日益现代化,体育文化在都市文化发展中迅速兴起,并成为提升都市形象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体育文化依据都市优越的地域环境、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精神等基础,凭借都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越的条件基础,本研究提出了四个统一的发展路径,并为都市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路径选择。

都市体育 体育文化 文化 发展研究

文化是都市发展的灵魂,是都市发展的驱动力和凝聚力。都市文化的发展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都市体育文化亦如此。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强调文化创新的重要性,进一步确定了文化发展的战略。作为引领都市文化发展的体育文化,已经具有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凭借其独特的特点和功能,为体育文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它不仅成为引领中国体育文化发展趋向,其都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实基础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战略选择。

1 都市体育文化发展的基础

1.1 地域环境基础

文化与时间、地域环境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统一体。文化氛围浓厚、科学技术发达、经济实力强、服务功能齐全、生活质量高的文明都市,使得都市体育的开展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目前,以都市为中心建立的京津唐都市圈、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和珠江三角洲都市圈,为都市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交流空间[1]。在文化觉醒之际,都市圈凭借其优势,充分发挥辐射的功能,构建圈层式的文化渗透结构,形成以都市为核心,辐射周围城市、城镇、乡村,逐渐区域文化竞争的枢纽和典范。因此,都市的地域环境基础为推动都市体育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内部动力。

1.2 政治基础

体育文化与都市政治关系日益多元化是多样文化融合和竞争的主要原因,我国都市体育文化的发展也需要一定的政治基础为保障。然而人们生活在高度文明的都市中,受到都市文化的熏陶和渗透,居民的综合素质、权利义务、精神追求、时尚展现等均是都市的政治表现。都市作为城市的高层次体现,其都市文化、政治、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元素”的烙印,其文明的高度展现,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高度彰显[2]。

1.3 经济基础

城市化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都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文化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体育文化产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据一席之地,并且正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3]。纵观我国全运会的奖牌分布情况,获得的金牌数量与省市经济水平有密切关系。以上海为例,近几年来成功举办特奥会、女足世界杯、第48届世乒赛以及F1、网球大师杯、田径黄金大奖赛、斯诺克大师赛、汇丰高尔夫大奖赛和上海国际马拉松等重大赛事,对上海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4]。体育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都市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都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1.4 文化基础

都市是古老的历史遗存、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彰显其传统与现代并存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人文气质。随着都市咖啡馆、酒吧遍地开花,“品质第一”的文化消费观念,显然已在许多市民心中扎下了根。但在奥运文化的辐射下,体育文化消费成为颇具个性化的时尚消费,“与其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在居民生活中颇为流行,让人流汗的运动健身项目也因此成为一大热点。许多体育场馆的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场馆异常火爆,如不预订,根本没有场地,文化消费逐渐成为都市生活中的“黑马”。都市生活中,体育文化需求不再依赖于“需求原则”,而是取决于居民的“欲望原则”。体育文化不仅为居民带来了归属感与安全感,也丰富了都市生活,加速了体育文化消费走向大众化的趋势[5]。

1.5 精神基础

都市体育文化丰富都市精神的内涵,都市精神为体育文化发展奠定精神基础。都市体育文化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体育设施的完善,更取决于都市精神的支撑,都市体育文化对外展示的是形象,是吸引人才、资金和旅游的重要方面,对内凝聚的是力量。梦想、创造、竞争的纽约精神;时尚、浪漫、文化的巴黎精神;干练、优雅、合作的东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这些都是都市精神文化的生动展现,深切的体现了都市的传统文化、精神状态、社会风气和人文价值。体育文化不仅拥有都市历史文化的积淀,而且也有自己的精神偶像。姚明就是一种精神的代表,不仅拥有高超的技能,而且凭借个人的魅力展现了中华体育精神,也成为上海市民的精神偶像。

1.6 教育基础

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与教育相伴而生,互为前提,互相激励。都市经济发达,政府对都市的教育投入力度大,体育院校、高等学校以及社团协会等专业素质较高,指导能力较强,同时教育硬件设施配备健全,这些雄厚的教育资源为都市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教育条件。教育是使人“文化化”的活动,体育文化是培养人对真、善、美的认识过程,并从中获得价值观念、思想情感和知识经验的共享,因而获得认同感,提升居民接受教育的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也塑造了都市居民的教育观念,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精神支撑。都市的教育法规、政策措施较健全,能深刻领悟教育部门的教育思想,顺利的执行和实施教育文件建议,为都市体育文化发展提供有利的教育法规保障。

2 都市体育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2.1 人文关怀与科技教育的统一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不仅是对经济活动而言,对于文化建设和发展,也应高度重视科技对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体育文化发展中,科技和市场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科技与文化历来如影随形,文化借助科技的力量才能创新和发展,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给文化的传播方式、表现形式、发展样式带来革命性变化。鸟巢和水立方、世博园等呈现出都市独特的魅力,为体育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并依靠科技教育的力量,以独特的方式展现文化的表现力,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

2.2 行政管理与市场调控的统一

实现都市体育文化的繁荣发展,必须培育大众化体育文化消费市场,构建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在文化产品、文化要素的创新和配置上,一定要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在宏观层面上建立政府管理、体育协会自律、社会监督的文化管理体制。政府要转变管理职能,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在市场层面上,要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打破按部门、按行政级次划分体育文化资源的体制。改革政府包办体育文化的状况,理顺政府与文化单位、体育协会之间的关系,使各部门组织间各行其道、各负其责,将体育文化产品、服务、文化资金、设施、人才等市场系统有序的运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手抓。

2.3 财政投入与企业融资的统一

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提高体育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进一步拓展体育文化投入的来源渠道。调整和优化财政文化支出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支持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坚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市民为服务对象,推动完善都市社区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以企业的投融资为主体,逐步改变以政府为主体的文化投融资格局,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完善文化投融资体系。

2.4 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统一

都市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要有开放包容的胸怀和转化再造的能力。对待外来文化,应以都市的实际需要为前提,进行有机的“化学反应”。都市体育文化拥有对外来文化有着强大的整合能力,吸引外来文化,贵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重在实现都市化、本土化。注重把优秀的外来文化与都市的传统体育文化结合起来,融入中国体育文化的元素,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

3 结语

都市体育文化在都市文化发展进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它以体育独有的魅力,奇特的文化内涵和品质,在展现都市形象、张扬都市精神以及提升都市竞争力都有特殊意义。但是,体育文化所彰显的影响力是有基础条件的,它的发展不仅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也受到都市的特点及功能的影响,所以,都市体育文化的发展更多展现的是都市特色。都市体育文化的发展是都市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中国体育文化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

[1]秦椿林,张春萍.我国都市群众体育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8):1009-1012.

[2]贾凤萍.论当代小康社会与都市体育文化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2006,26(5):88-92.

[3]张玉超.上海市建设国际一流体育大都市发展战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1):75-79.

[4]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EB/OL].http://theory. people.com.cn/GB/12395209.html.2010-8-10.

[5]国家体育总局.改革创新突破,努力建设国际体育知名城市——上海体育发展的战略选择[EB/OL].http://www.sport.gov. cn/n16/n33193/n33238/n35079/n36366/1009438.html.2008-12-16.

G812

A

2095-2813(2014)11(c)-0180-02

于洋(1973—),男,讲师,大连交通大学体育部,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都市精神体育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