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跑途中跑“送髋”技术的生物学分析①
2014-12-06刘喜林
刘喜林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湖北武汉 430074)
短跑途中跑“送髋”技术的生物学分析①
刘喜林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湖北武汉 430074)
途中跑是短跑全程中距离最长、速度最快的一段,其任务是继续发挥和保持高速度跑,是影响短跑成绩的最主要的环节。途中跑教学的关键在于“送髋”技术,只有把改进“送髋”技术和提高身体素质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高初、中级短跑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文章对途中跑“送髋”技术进行生物学分析,充实途中跑送髋技术的生物学原理,给“送髋”技术提供了一个优化模式,为短跑途中跑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途中跑 送髋 解剖学 运动生物力学
短跑包括100m、200m和400m,是径赛中人体在大量缺氧状况下持续高速度跑的极限强度项目,其全程技术包括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和终点冲刺跑4个部分。短跑成绩取决于这4个部分完成的质量,即步长和步频是决定短跑成绩的两个因素。
短跑教学应以途中跑为主,教学顺序依次是途中跑、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终点冲刺跑。途中跑是短跑全程中距离最长、速度最快的一段,其任务是继续发挥和保持高速度跑,是影响短跑成绩的最主要的环节。而途中跑教学的关键在于“送髋”技术,在技术教学的开始阶段,要强调自然、放松。
在许多初、中级运动员当中,由于对途中跑的作用不清楚、技术掌握较差、技术动作错误(主要表现为坐着跑、摆动腿前摆太低和挺腹、上体后仰等),严重影响短跑的质量,不能继续发挥和保持高速度跑,运动成绩难以提高。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都是由短跑的项目特点决定的,这是因为短跑是一种高速度的极限项目,不仅要求运动员具备速度、爆发力、速度耐力和协调性等一般和专项身体训练水平,还要求运动员具备完善的短跑技术,顽强的意志品质。
文章对决定短跑成绩的步长因素中的途中跑“送髋”技术进行生物学研究,对途中跑“送髋”技术进行生物学分析,充实途中跑“送髋”技术可以增加身体重心在水平方向上的前进距离,即在不破坏已形成的步频基础上,加大动作幅度,使后蹬更充分,有利于活动较大的支撑反作用力,加大步长的生物学原理,给“送髋”技术提供了一个优化模式,为短跑途中跑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1 “送髋”动作的人体解剖学分析
人无论是在走或者是跑时,在支撑腿后蹬、摆动腿前摆时,身体躯干是向摆动腿一侧扭转的,同时,骨盆向支撑腿一侧扭转。
躯干和骨盆之所以能如此扭转,是由人体骨骼结构和肌肉配布的特点决定的。在躯干骨中,有一个由椎骨连接起来的脊柱,每一对相邻的椎骨之间,上下都构成一对关节,加上绝大多数椎骨之间都有椎间盘,使得脊柱不仅可以向前屈,向后伸,向左右两侧侧屈,还可以向左右两边扭转。脊柱贯穿在躯干的中央,犹如机器的轮轴一样,而胸廓则起到轮盘的作用。在背部和腹部相应肌肉的牵引下,使脊柱扭转的同时,胸廓也转动,这就表现为躯干的扭转。骨盆也好比机器的轮盘,它的扭转同样是围绕脊柱这一轮轴进行的。躯干的扭转和骨盆的扭转是相向伴行的,躯干向右扭转时,骨盆就向左扭转。正是因为躯干和骨盆的相向扭转,使人体能做出“送髋”动作。
2 “送髋”技术的运动解剖学分析
跑是人体移动的自然方法之一,属于周期性运动。它的动作周期是由一个复步即跑两步形成的。跑是单腿支撑与腾空的交替,一个周期由两次单腿支撑和两次腾空组成。
“送髋”就是骨盆前挺、前送,是途中跑中的重要技术之一。那么,“送髋”动作在短跑途中跑中有什么作用呢?简单的说,“送髋”可以增加身体重心在水平方向上的前进距离,即在不破坏已形成的步频基础上,加大动作幅度,使后蹬更充分,有利于活动较大的支撑反作用力,加大步长。但是,“送髋”动作必须和后蹬及摆动腿的积极前摆、高抬大腿密切配合才能在短跑途中跑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单独的单纯的强调“送髋”动作,对短跑途中跑意义不大,作用不明显。
3 “送髋”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正确的“送髋”技术,必须有正确有力的后蹬动作,另外,摆动腿的积极向前高抬也对正确的“送髋”技术起着辅助作用。反之,向前高抬大腿和骨盆的前送对后蹬动作也有积极影响。由此可见,摆腿送髋和后蹬是不同环节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完整动作。
跑的支撑是人体获得前进动力的必要条件,运动的效果主要决定于支撑阶段的技术质量。而后支撑阶段即后蹬是短跑运动员获得向前的水平分力的源泉,是运动员前进的动力基础,肌力的大小决定着后蹬力的大小。除此之外,后蹬的效果和正确的技术、摆动腿的大腿和骨盆一起向前上方高抬也是分不开的。如果骨盆不能前送、大腿不能积极高抬,会使后蹬所获得的支撑反作用力过于偏离人体重心,使得到的水平分力与前进的方向不一致,力量不能用到恰到好处。摆动腿向积极向前上方抬得越高越有力,则大腿后群的伸肌拉得越长。大腿后群肌肉的拉伸,从而积累的形变势能,这份能量在后蹬中转换为动能,这样就为转入后蹬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后蹬得到更大的效果。而当大腿后群肌肉拉长以后,便带动骨盆和大腿向前上方移动。
后蹬充分有力,大腿前群屈肌被动的拉长,结果当大腿转入前摆时,根据能量守恒原理,肌肉收缩就更快、更有力,大腿摆动得更迅速。后蹬时,伸肌的作用能拉动骨盆呈水平状态,两侧交替作用的结果,使骨盆略呈水平部位向前上方移动,从而为大幅度的动作创造出有利的条件。
骨盆的活动范围是较小的,只要后蹬和前摆正确的完成,“送髋”动作也就自然而然的完成了。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在短跑的途中跑教学中,最常见的错误动作是“坐着跑”和“摆动腿前摆太低”。产生这两种错误动作的主要原因是:
(1)上体过于前倾,使髋关节产生补偿性的后移;
(2)支撑腿力量差;
(3)腰肌、腹肌松弛,髋关节柔韧性差;
(4)摆动腿的大小腿没有充分,致使前摆半径加长,造成抬腿困难;
(5)髋关节的屈大腿肌群力量不足,同时伸大腿肌群不够放松。
途中跑是短跑全程中距离最长、速度最快的一段,其任务是继续发挥和保持高速度跑。“坐着跑”和“摆动腿前摆太低”导致不能“送髋”,从而导致在步频不变的基础上步长减小,影响跑速。因此,在进行短跑教学时一定要强调“送髋”,但是,如果专门为了“送髋”而“送髋”,那就会出现上体后仰和挺腹等错误动作。这一点应特别注意。
4.2 建议
4.2.1 克服常见的“坐着跑”和“摆动腿前摆太低”的错误
强调“送髋”,首先要克服常见的“坐着跑”和“摆动腿前摆太低”的错误,因此,一定要分析它们产生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腰腹肌力量,跑时强调腰腹肌保持适当的紧张程度。
(2)跑时保持上体正直的身体姿势。
(3)加强支撑腿伸肌肌群的力量。
(4)反复做大小腿折叠前摆练习。
(5)加强抬大腿的屈肌肌群力量。
(6)提高髋关节灵活性,使摆动腿在髋关节处有活动范围。
在做发展髋关节灵活性练习时,既要拉长髋关节后面的韧带和肌腱,增大大腿前摆的幅度,更要拉长髂骨韧带和髋关节前面的肌腱,增加大腿后摆的幅度,因此,要多做手扶肋木做前后左右的摆腿、行进中做正踢腿、侧踢腿及向内向外绕腿、前后左右劈腿、俯撑高抬腿等动作。
4.2.2 克服挺腹和上体后仰的错误动作
有些运动员“送髋”时,出现挺腹和上体后仰的错误动作,其主要原因是后蹬的方向不对、力量较小,摆动腿前摆不高等原因造成的。这一方面是技术问题,另一方面则是下肢、腰腹力量不足。同时,髋关节灵活性小、关节韧带较紧,导致挺腹和上体后仰,也影响了“送髋”动作。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针对性练习。
(1)直腿跑,只用脚掌蹬地,充分伸展踝关节。
(2)半高抬大腿的小步跑,结合向前跑进。
(3)高抬腿原地跑结合向前跑进。
(4)交换腿跑跳,充分伸展蹬地腿。
(5)摆动腿好大腿与小腿折叠前摆走、前摆跑。充分折叠大小腿前摆,在垂直阶段应使脚后跟靠近臀部。
(6)原地摆臂和前后换腿跳结合摆臂技术练习。
(7)短距离后蹬跑。
(8)支撑高抬腿跑。
(9)下坡跑和顺风跑。
正确的短跑技术,能有效的发挥身体素质能力和节省体能,应贯穿在训练的各个阶段,要反复练习,是短跑训练的一个重要任务。只有把改进“送髋”技术和提高身体素质紧密结合起来,解决好途中跑教学的关键技术——“送髋”,强调自然、放松的途中跑,继续发挥和保持高速度跑,才能使初、中级短跑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不断提高。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人体解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2]张杰,吴瑛,康文峰.我国高水平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摆动技术的肌肉用力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5):46-51.
[3]王志强.短跑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生物力学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7):88-95.
G822.1
A
2095-2813(2014)11(c)-0014-02
刘喜林(1969—),男,湖北武汉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