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医学院校学生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途径与方法①

2014-12-06赵臣文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12期
关键词:医务医学院校体育锻炼

赵臣文

(长治医学院 山西长治 046000)

教育应根据施教对象确定相应的内容和方法,医学院校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医学医务工作者和医学教学科研专门人才,医学和体育是从不同角度研究人体科学的两个方面,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统一体,医学院校学生走向社会后承担着全民健身医务监督工作和全民健康医疗保障职责。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医学院校始终没有按照自己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建立独特的体育教育体系,形成体育教学走过场、健身锻炼走形式的现状,学生不仅无法指导国民参加健身和康复锻炼、进行健身医务监督,自身也不懂得如何进行科学的健身锻炼。因此,必须加强医学院校体育教育改革,提高体育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掌握医务监督的能力,才能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健康科学的发展。

1 医学院校体育工作现状

1.1 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观念陈旧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健身锻炼和医学治疗是身体健康所需的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医学院校把体育教学作为基础课,体育课成绩及格与否都可以正常升级、毕业,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更影响了对体育教学的认知程度。医学院校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没有将体育工作放在国民健康的重要位置,陈旧的体育观念和医疗观念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深化改革。

1.2 学生素质状况及健身锻炼现状

长治医学院2011级学生入学素质测试结果表明:参测1124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为60.56%;单项:男生1500 m跑和引体向上、女生的100 m跑明显较差,未达标率分别为48.98%、87.73%、73.42%,即男生的有氧运动能力和力量素质,尤其是上肢力量,女生的速度素质非常差,肺活量指数较低。

对500名在校学生作了问卷调查,一、二年级200人,三、四、五年级300人。统计得知:学生近视率达73.5%;一、二年级学生中有59.5%的同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但大多数锻炼目的是应付考试和打发时间,有11.5%的学生从不参加锻炼;三、四、五年级的同学中有规律参加锻炼的为29.7%,35.6%的同学锻炼没有规律,34.7%的同学很少或不参加体育锻炼;每周锻炼时间不足2小时的占35%以上。神经、精神类疾病是学生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表明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有规律参加锻炼的比例依次下降,说明学生对锻炼的价值认识肤浅,参加锻炼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和消磨时光,根本无法形成锻炼习惯和掌握对锻炼进行医务监督的方法和能力。

1.3 体育教学内容及考核标准安排不合理伤害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医学院校体育教学不是按照专业特点安排锻炼的内容和方法,以竞技体育内容为主体的“三基”教育及以教师为中心、用机械模仿、千篇一律的技术要求约束学生的教学模式,没有将体育与医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所学所考既不是学生喜爱的内容又不是学生专长的项目,学生基本上是凭原有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参加考试,考试内容和形式都不能调动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因此考试成绩不能客观反映学生在体育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使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索然,阻碍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锻炼兴趣、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学成了走过场,也就不能使健身锻炼转化成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内容。

2 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设想

2.1 医学院校应将体育教学规范为医学专业课程

最早的体育活动是为了抵御自然的侵害,预防和治疗自然造成的疾病而创编的各种身体活动。据《吕氏春秋·适音》记载“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甚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说明在帝尧时因气候恶劣,造成积水潮湿,人们心情忧愁憋闷,肌肉萎缩,为改变身体状况编了“消肿舞”以疏导“民气”强健筋骨。《路史·阴康氏》中也有类似记载“阴康氏之时,水隤不疏,江不行其原,阴凝而易闷,人既郁于内,腠理滞着而多重缒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道之,是谓大舞。”战国时期出现的《导引》、东汉后期的《华佗五禽戏》都是为预防和治疗疾病而创编的健身舞蹈,因此说体育锻炼是重要的医学手段之一。医学院校应摆脱传统体育观的羁绊将体育教学归入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2.2 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是全民健身锻炼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保障改革使“花钱买健康”成为社会发展的新态势,人们对医疗卫生的要求将由疾病治疗转向健康指导和预防疾病的锻炼指导,医务工作者必须肩负起全民健身运动锻炼指导员的职责。医学院校培养目标决定必须树立现代体育观,对学生进行体育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和医疗卫生的认识高度,纠正“伙食费高、营养好”,“不生病就是身体好”的偏见,使学生能够自觉自愿地参加体育锻炼,掌握体育健身知识、能力、手段和方法及对锻炼进行医务监督的能力,形成在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中坚持科学健身锻炼的习惯。

2.3 建立符合医学院校特点的体育课程体系

体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应符合专业特点,医学与体育锻炼关系密切,应设置体育理论知识和欣赏课、体育健身锻炼实践课、保健体育课、建立健身锻炼俱乐部制。

2.3.1 开设体育理论知识和欣赏课教学

将大学一、二年级体育课规范为体育理论知识和欣赏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仪器、手段和方法,提供健、乐、美于一身的高层次享受,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体育欣赏力,引导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体育教学应把反映智力、道德、文化、艺术、社交的因素包括在长远目标中,体现既是健康又是文化、既是锻炼又是娱乐、既是运动又是教育、既能参与又可观赏的原则,系统地向学生讲授体育知识,将体育课程内容整合为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讲授体育健身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使学生明确体育锻炼对体质、健康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培养学生对人体运动现象的观察、判断、解释能力,了解人体运动的规律;使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认识体育的本质规律,激发学习健身知识和参加课内外健身锻炼的自觉积极性,促进健身锻炼意识观念的升化,为学习健身知识、参加健身锻炼增加内在动力和提供理论依据。

2.3.2 体育健身锻炼与医务监督实践课

每周安排一次课外活动时间作为体育健身锻炼实践课教学,让学生进行自主锻炼,由教师安排锻炼内容并创设锻炼条件,将体育锻炼内容和价值、健身功能与学生爱好相结合,激发学生的锻炼动机和情绪,提醒学生锻炼的重点、难点和要求,让学生按目标带着问题进行锻炼,使学生掌握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从主观上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和步骤及体力诊断等操作方法和手段,并做出课后锻炼笔记、自身评价并及时反馈讲评锻炼效果,使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掌握的程度。通过体育健身锻炼教学,使教师亲自指导学生健身锻炼,逐渐转化为学生自己指导自己健身锻炼,逐渐过渡到学生个人独立制定和自觉实施锻炼计划,教师提供咨询服务,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健身的意识、能力和习惯,掌握锻炼的能力、提高自我调控和评价能力、医务监督能力,养成锻炼习惯,保证学生参加系统科学的健身锻炼。

2.3.3 保健体育课

大学各年级均开设保健体育课,对体弱病残学生进行医疗保健知识教育,使他们积极参与适合自身身体条件的健身锻炼,恢复和改善自身健康状况,学会健康生活的知识技能,提高生活的质量,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和走向社会后具备自我健身能力及对国民健身锻炼提供医务监督和科学指导。主要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中:健身慢跑、武术、气功、导引、养生、太极拳等内容,包括锻炼处方、医务监督方法等。

2.3.4 设立健身锻炼俱乐部

三年级以上学生至少必须自主选择一个单项体协参加健身锻炼。建立健身俱乐部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健身生活从单纯的运动场转向健身房、舞厅、球类馆、小球室和棋牌室等,提供有偿服务以积累资金改善俱乐部条件、完善体育设施、场馆条件,结合“达标”提高自我锻炼的难度、深度,使学生参与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锻炼,学生通过自我设计、调控、评价的具体实践掌握自我学习、锻炼的原理与方法,将所学体育知识、技能用于实践,发展学生能力、娱乐身心,进行竞争、协同精神、意志品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自觉锻炼的热情,获得个性自然和谐的发展,逐步形成自觉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2.4 完善课外活动管理体制促进学生健身锻炼

创造自我体育氛围,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参加体育锻炼,形成人人参与、积极锻炼的大气候、大环境,提高学工部、辅导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水平,多渠道指导、督促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由体育教师安排课外作业锻炼内容并创设锻炼条件,每周2~3次,每次40~60 min,学生记好课外锻炼笔记,个人独立制定和自觉实施锻炼计划,由强制管理逐步过渡到自觉参加体育锻炼,促使学生逐渐培养体育锻炼的意识,掌握科学锻炼的能力和自我与相互医务监督能力,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为终生健身奠定基础。

2.5 改革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考核方法

教学评价应科学反映教学目的实现程度,应改革对学生的考核方法,把课余锻炼和课堂教学融为一体,采用相对变化幅度的评分方法,建立多层次的考核制度和内容,切实结合学生出操情况、体育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课外活动及其它体育活动参与情况、自我医务监督能力、锻炼热情、健身意识及锻炼习惯的形成和能力、对自身锻炼的评价和调节能力给予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

2.6 加强医学院校教师和学生的体育科研工作

医学院校本身就是研究人体科学的,体育锻炼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充分利用医学院校中人体科学、图书资料等信息资料、人体研究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和健全的医疗设施、健康教育书刊报章资料;借鉴医学科研方法,加强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对体育医疗、体育锻炼、健身医务监督的科学研究,真正使医学与体育有机结合起来。

3 结语

综上所述医学院校现有的体育制度、内容、方法、手段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医学院校培养目标的需要,因此必须使体育与医疗卫生工作紧密结合,使健身锻炼教育贯穿整个医学教育过程,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健身锻炼的习惯,掌握健身锻炼知识能力、对锻炼进行科学指导和提供医务监督的能力,使他们走向社会后能够指导国民进行科学的健身锻炼,实现以体育锻炼、预防疾病为主,治疗疾病为辅的医疗目的,使国民健康生活、愉快工作。

[1]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体育学教材.体育史[M].人民体育出版社.

[2]张新安.创建健身体育课程的探索与总结[J].体育学刊,1999(1).

[3]陈小蓉.普通高校体育改革的理论思考[J].体育学刊,1995(4).

[4]陈青,黄献国.普通高校体育课考核方法改革的探讨[J].体育学刊,1999(4).

猜你喜欢

医务医学院校体育锻炼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誓 言
——医务工作者之歌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务社工的上海故事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