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达成现状调查研究
2014-12-06魏鑫
魏鑫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体育课程目标是由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教育目标的总要求,确定的指导各级、各类、各地区学校进行体育课程编制和体育教学的准则,同时规定着课程内容的构成和教学应达到的要求和水平。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是通过教学系统(体育课程教学)与课外活动系统两条基本途径来实施。由于特点各不相同,所以在实现课程目标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教学系统:体育课程教学是大学体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目的与任务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承担着对学生们进行系统体育教育的重任。课外活动系统:指体育课程教学之外的一切体育活动。《纲要》规定:普通高等学校除安排体育课、劳动课的当天外,每天应该组织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其开展内容比较丰富。
本文主要以湖北省武汉市三本院校公共体育课课程目标为研究对象,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1 运动参与目标完成情况
1.1 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此目标达成程度为42.6%,与基本达成的分相差较大,是因为学校体育仅一味追求对体育知识和技术的传授,而忽略了广大学生情意目标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在课上除了重复性的练习外,没有时间对学习内容进行实践体验,无法体会运动的乐趣和运动中的成就感,更谈不上对运动兴趣和终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1.2 能够编织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
此目标达成程度为74%,与基本得分相差不大,原因为:教师对体育课程教学中运动技能、体育健康的基本知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清楚锻炼的目的、频度、时间以及锻炼的方式方法。
1.3 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此目标达成程度为82%,实际平均得分略高于基本达成的值,这主要归功于教师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项体育战术知识和竞赛规则的分析、讲解,为提高体育欣赏能力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必要的指导。
2 运动技能目标完成情况
2.1 熟练两项以上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此目标达成程度为61.3%,与基本达成还有一定距离,其原因主要由于该高校所开设的体育课程为兴趣选项课,大多数学生只选择一项运动技能进行学习,导致了学生两项运动技能差异较大。该目标达成需要对课程类型进行调整以使学生学会两项运动技能。
2.2 能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
此目标达成程度为46.7%,与基本得分相差较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科学安排锻炼时间、强度、运动量等表示不清楚。这说明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未向学生传授与科学锻炼有关的内容。因此该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专门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
2.3 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此目标达成程度为51.2%,与基本得分相差较大,这说明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未向学生传授与运动创伤处置有关的内容,完成该目标最好是在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后进行技能的学习。但如果条件有限,可先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方法。
3 身体健康目标完成情况
3.1 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
此目标达成程度为40.3%,与基本达成的分相差较大。由于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对有关于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的知识和方法的欠缺,大部分学生都知道测试项目,但却并不清楚其评价方法。因此该目标的达成可让教师在授课当中有意识的教授体质测试的评价方法。
3.2 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和方法
此目标达成程度为86.9%,大于基本得分,从问卷调查分析,学生对基本的发展速度、上肢力量、耐力、柔韧素质等练习方法有一定了解,能说出几种相关的练习方法,这与教师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3.3 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
此目标达成程度为71.0%,距离目标达成虽尚有一定差距,但达成度相对较高。其原因主要目前全社会关于健康饮食的重视,使学生平时可通过各方面获得相应的知识,但对于该目标的完全达成需要设置一定的课时对营养与健康进行系统的传授。
3.4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此目标达成程度为87.4%,该目标的达成,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有密切关系,在校期间,必须履行和遵守校园作息时间,这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有利因素。
3.5 具有健康体魄
该目标达成程度为68.3%,距离目标达成尚有一定差距,其与目前高校体质状况不断下滑完全吻合,由于该目标的测量使用的是体质测试的指标,因此在平时上课及课外活动时加强对测试项目的练习可有效提高该目标的达成。
4 心理健康目标完成情况
4.1 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
此目标达成程度为76.8%,略低于基本得分,教学系统对该目标发挥主要功能,以传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和方法为主要任务,为学生有能力制定体育学习目标提供必要条件。
4.2 自觉通过体育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
此目标达成程度为67.2%,较基本达成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是学生不能认识和体会到体育运动对改善心理状态的重要意义及价值,可能其在以往的体育锻炼中,生理上和心理上未曾获得强烈的愉快和满足。该目标的达成需要将学生置于体育锻炼的环境中进行亲身体会与实践,以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
4.3 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此目标达成程度为45.3%,较基本达成相差较大,因为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学生没有时间和机会对所学的运动技能进行亲身实践,更谈不上体验运动的乐趣及运动所带来的成就感。因此该目标的达成,需要通过竞赛,使学生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感受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体验同学间的团结协作、比赛带来的成功与失败的心理感受。
5 社会适应目标完成情况
5.1 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
此目标达成程度为67.4%,比基本达成略低,该目标的达成需要将学生置身于竞赛当中,只有在比赛中,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另外,在裁判员的监督、教练员的指挥安排、观众的注视等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压力下,利于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尊重观众的良好品德。在竞赛中,只有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5.2 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此目标达成程度为65.2%,与基本达成相差较大,该目标的达成,需要借助于竞赛这个实践平台,而传统教育模式,学生在课上除了重复性的练习外,没有时间对学习内容进行实践体验,更谈不上在运动中学会如何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有竞赛才有竞争,没有竞赛的组织、实施、学生的亲身体验,就无法谈起该如何处理好二者间的关系。
从调查结果可见,目前湖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基础课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并不理想,需改进目前教学方法。
6 结论与建议
(1)教师要加深学生的科学体育锻炼理念,加强学生对科学体育锻炼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和运用。
(2)建议教师在平时的体育课中教授一些常见的运用创伤处理的知识和方法,同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平台和实践机会。
(3)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教授一些基本的体质健康测试方法并教会学生如何评价体质测试的结果,作为学校,应保证有关测试体质健康的器材。
(4)教师仍需对提高身体素质和发展体能的知识、方法进行更为系统的传授,并对其掌握情况进行一定的考察。
[1]胡永红.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2]王三保,郭敏.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和田师专学报,2006(5):163-164.
[3]张帆.基于新课程背景的有效教学模式研究[C].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4]杨贵仁.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李金龙,王晓刚.对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1528-1530,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