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证研究①
2014-12-06毛必坚
毛必坚
(浙江万里学院文体部 浙江宁波 315100)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而这些资源能够通过体育校本课程建设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利用,促使优秀民族文化卓有成效地传承与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体育课程体系整体改革的贯彻实施,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满足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和多样化需求提供保障。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探索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建议,为我国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浙江万里学院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阅读有关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书籍和材料,通过中国知网、图书馆进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1.2.2 访谈调查法
通过走访的形式向民族体育学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并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
1.2.3 个案研究法
为了使本研究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对浙江万里学院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获取有效资料。
1.2.4 逻辑分析法
对调查获得的相关资料进行逻辑推理与分析,进而推导出本研究的结论。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与理论依据及价值分析
国家有关文件提出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开发适合本校特点的校本课程,这为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政策支持。而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现在各地方的高校依据地方《体育课程实施方案》、学校条件以及学生需求进行了具有自身地方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而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创建与发展,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推动学校课程的有效实施与改进,也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是保护和继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措施。
2.2 浙江万里学院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与分析
浙江万里学院是以培养具有创新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教育目标,形成了“以师立校、以生为本”的特色教育理念。探索实施研究性教学,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普通高校。
2.2.1 开发方式
该校在新课标的要求框架内,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心健康发展需求,结合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和地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进行了有效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现已开发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舞龙、拔河、藤球、木球、民族传统武术(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编写了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民族传统体育校本教材。因此,课程创编是该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方式。
2.2.2 影响因素
学校的整体发展目标和学校领导的支持是开展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体育教师是有效保证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项目数量和质量的关键,学生对课程开发的认同程度是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基础,而学校教学条件和场地设施是实施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保障。通过对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的进一步探讨与整理分析,发现影响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体育课程设置的政策和规划;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所需的体育场地与器材设施以及项目经费等硬性条件;学校教学主管领导和体育教师等软性条件;体育教师的能力、态度以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发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影响因素。
2.2.3 存在的问题
体育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观念亟待转化和更新,体育教师多元化知识结构尚待构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仍有待于提高,教师的创新和创编能力急需发掘,仅靠经验摸索必然影响到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效。缺乏有效的校本课程开发机制,开发方式过于单一,科学合理的校本课程开发评价体系应进一步深入探索与研究,有待进一步挖掘具有健身性、娱乐性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校本课程资源。另外,学校教学条件与教学软件设备欠缺,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水平和科学信息资料缺乏等这些条件也阻碍和限制了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与组织实施。
2.3 对策研究
建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扶持政策,完善教学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提高学校教学主管领导的认识,发挥学校领导的导向性作用,师资合理优化配置,发展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促使体育教师能够对校本课程开发展开有效的科学研究。
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促使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校本教学研究,组织师资参与校本培训,提高体育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业务能力,提升体育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知,满足体育教师专业人才培养与自身发展的需求。
高校应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设立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项资金,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设施,为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提供硬件物质条件保障,拓展校本课程开发平台。
树立改革与开拓创新意识,挖掘、改造和创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优化体育教学资源,实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体育校本课程内容的全面有效开发。进一步完善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多样化的开发模式,建立完善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评价体系和改进机制,并与保护和传承地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结合。
明确学校办学理念,开展学校体育学科特色教育,制定科学的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构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体育课程组织体系和体育课程结构,编写符合体育课程目标要求的民族传统体育校本教材。
3 结语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效取决于课程目标的方针政策,体育教师的创新意识,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认同程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所需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及经费等;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方式、组织形式和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与完善。
体育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教学素养和开发能力,应充分发挥课程开发主体作用。搭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平台,拓宽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发思路,能够利用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优势资源,充分挖掘与开拓学校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校本教材和校本课程。
学校应结合地方以及本校的特色改造和创新体育校本课程,满足多样化需求,提高体育校本课程的数量与质量。建立完善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和机制,建立适合学校课程改革的管理体制。教育管理部门应出台校本课程相关政策,完善课程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评价体系,为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保障。
[1]陈建绩,王海增.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2]李定仁.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3]明芭妃.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
[4]王小垒,于华,李如.松江、浙、沪三地部分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效与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9(5):54-59.
[5]龚坚.土家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09.
[6]钟兴.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