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技能教学中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的探讨①
2014-12-06江平
江平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1)
我国学校体育从20世纪50年代时开始沿袭前苏联的模式,教学内容基本以“竞技体育”为核心,70年代又步入了“体质教育”的轨道,80年代日本的快乐体育传入中国。近几年,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也按照“健康第一”学校体育思想,开展体育课程,进行体育教学实践。但是,不同的体育工作者理解“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也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对“运动技能教学”真义理解偏颇,在课堂教学中对“运动技能教学”的把握出现了一些偏差。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正确看待运动技能教学。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下不再具体规定体育教学内容以后,要不要进行运动技能教学、让学生学什么、学多少运动技能,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运动技能教学,这些问题比以往更受关注,也面临着更多的困惑。
1 运动技能教学与体育运动乐趣目标层面的一致性
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应伴随着人生的各个阶段。从体育运动入门,到运动项目选择,到终生体育活动参与,都离不开运动技能的学习、提高和完善。健身作为体育的一项重要职能,必须通过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来实现,具体就体现在运动技能上。对于个体而言,运动技能使人们终身受益。推动人们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动力在于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体育运动的快乐。进行运动技能教学,指导体育活动实践,带来的是参与者身体方面的健康,同时也带来了精神层面上的愉悦。
2 掌握运动技能和体验运动乐趣内容层面的异同性
2.1 技能性强、趣味性高的教学中乐趣体验
在进行运动技能教学中,要抓住趣味性高、技能性强的素材。趣味性强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特别增加对少年儿童的吸引力。技能性强的内容,能激发起学习者浓厚的兴趣,锻炼和健身的价值也会相对较高,持续性较强。此类素材应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搭建体育活动大的框架。例如,在教篮球中的运球时,我们首先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大体了解运球的基本方法,让学生从中得到乐趣,然后再进行技能传授,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
2.2 技能性强、趣味性不高的教学中快乐引导
技能性强、但趣味性不高的内容,在实际体育教学中也必须占有一定比重,但要讲究教学的方式方法。这些内容虽然相对枯燥,但对人体身体素质发展,人体健康特别重要,所以必须选择。例如,田径中径赛的教学是枯燥无味的,虽然它的技能性很强,也是我们教学中的必教的内容,但学生几乎都很讨厌这种体育课。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在传授时可以通过将其竞赛化,将跑百米转化为4个人进行跑接力比赛,这样学生既不会感到厌倦而且也能从中学好技能。
2.3 技能性不强但趣味性高的教学中欢乐源泉
对“技能性不强但趣味性强”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选择部分内容作为调节教学的辅助内容来运用,如在准备活动、或休息放松时,这类内容不能作为教学的主要教材。这类内容在小学低年级的体育课中可以适当占一定比重,但在其它教学中,这类教材内容比重不能过大。
2.4 技能性都不强和趣味性不高的教学中参与调剂
对“趣味性和技能性都不强”的教材,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适时选用,这些内容趣味性不高,技能性不强,但是对人体的健康和坚韧意志品质的形成会有很大帮助。如在冬季组织学生进行长跑活动,能提高学生们的耐力和坚韧的意志品质。运用这类教材必须有针对性地选用,不能滥用,否则会激起学生们对体育活动的反感,甚至厌恶。
从内容层面上来看,技能性和趣味性是体育活动的本质所决定的,并不是所有时候都是相对应的。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来说,可以调节不同内容以达到合适的比例,领悟和读懂各类教材,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寓教于乐的境界。如合理地采用有利于掌握运动技能的练习法、念动法,有利于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的游戏法、比赛法等。让教学的对象在学习时既能掌握各类运动技能,为锻炼健身所用,又能寓学于乐,达到精神上的快乐和成功的体验。
3 运动技能教学中学生充分体验运动乐趣
3.1 贯彻执行“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健康发展”的核心理念
不同的个体,具有身心发展的共同规律,同时也存在各自的特性以及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首先,他们存在能力上的不同,如运动能力;其次,主观认识方面的差异,如兴趣、爱好、态度等。主观和客观方面存在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在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是有差异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关注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选取不同的内容、方法和技巧。即便是同一个水平阶段,也要在课标要求的前提下,差异性教学,从而达到全体学生们的整体提高。
3.2 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生活实际和经验
新课程所倡导的运动技能学习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教师通过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使学生的兴趣、情感充分调动起来,将过去机械被动地学转化为积极地学,使学生不仅学到了应掌握的运动技能而且体验到了运动乐趣。
3.3 创设问题诱发学生探究体验
有问题才会思考,有思考才会去探究体验,有探究体验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创设问题,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能激发起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求知的欲望,在探究体验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更主动的学习、更加智慧的学习、更有兴趣的学习。北京一位特级教师教小学生的经典案例:首先提出第一个问题:“人在低头的时候怎样才能看到天?小朋友的求知欲一下子迸发出来,纷纷尝试、体验,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低头团身从胯下看。第二个问题:“站在垫子后面的人怎样才能快速坐到垫子上”,请一位学生与老师比赛,学生快速跑到垫子上坐下,教师则做了一个前滚翻坐在垫子上。显然教师胜了,这个案例中教师用两个问题诱发学生学习,很自然地突破了技能学习的障碍,轻松学会前滚翻。
3.4 转变教学观念,以情感为纽带营造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现代社会,倡导人格平等,现在的师生关系应该平等,超越以往的上与下的关系。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充足的耐心,足够的热心,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赞赏和鼓励每一位学生,善于发现和总结他们的优点和亮点,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学习的愉悦和成就感。教师自身也应不断地学习和提高,不但博览全书,还应幽默开朗,这样更有助于创造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们对体育活动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3.5 科学评价系统成就不同学生的成功快乐
以往的评价,往往是量性的评价,标准往往也是恒定的,能体现出体育成绩方面不同个体在全体中所处的位置,而不能体现出个体本身的进步和发展。评价内容要趋向多元化,评价模式要质性化,注重对于个体的分析和肯定,尊重个体差异性,让不同的学生都能从评价中得到肯定,体验到付出以后的获得,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对后续的学习产生推动力。
4 结语
传统意义的体育学习最为主要的目的是运动技能的掌握,评价标准较为单一,有一定的狭隘性。体育的功能除去强身健体以外,还有心理的健康。良好的运动技能的掌握,能给参与者带来成就感,带来更多的自信。
运动的成功体验反过来会增强参与者对体育活动和运动技能的兴趣,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会带来极大的促进,从而完成课程的各项标准和要求。
[1]毛振明,赖天德.论运动技能教学和体育运动乐趣的关系[J].中国学校体育,2005(1):55-56.
[2]董文梅.体育学理之探究——关于运动技能教学原理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6):763-766.
[3]高胜光.新课程理念下运动技能教学策略[J].体育教学,2006(3):8.
[4]余双艳.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快乐体验[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4):116-117.
[5]刘成永.运动技能教学之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7(4).
[6]叶献丹.论运动技能目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五大目标中的地位[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29(4).
[7]吴旭东.试析运动技能概念的本质属性及其学习含义[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1).
[8]章建成,任杰,余亚虹,等.追加反馈对运动技能学习影响的国外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01,24(2):230-231.
[9]辛磊.浅谈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2).
[10]陈晓鹏,费甫明,王章明.成功快乐挫折体育教学思想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2008(10):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