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武术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2014-12-06张克峰
宫 华,张克峰
武术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的发展、演变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紧密相连。因此,武术的传播即有技艺的传授又伴随着传统思想的教育,例如武德武礼教育是中华文化的教育体现。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学校是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国家教育部门把武术列为学校的必修课,以此来锻炼学生身体,教育学生。但现代武术教育开展情况并不乐观,教学内容从小学到大学都是重复进行长拳,太极剑等简单的套路练习,对于博大精深的“武林绝学”学习甚少;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站桩式学习形式严重影响了学生活动的乐趣;武术课程设置教学时数偏少,做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真正让学生领悟到的德、礼教育也是微乎其微;缺少武术课内与课外活动充分有效的联系。本文通过对武术教育现实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寻找解决武术教育发展出路。
1 高校武术教育面临的困境
1.1 精神教育面临学生行为方式的挑战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对民族精神的一段重要讲话。随着改革开放大门打开,在一些外来思想和物质至上观念冲击下,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和民族信念受到腐蚀,道德素质和社交礼仪之风渐弱。在校园中,最常见的师生问候方式都演变成学生无精打采的走形式;学生对武术课不感兴趣,虽然他们爱看武侠小说,却没有当武侠的心。拖拖拉拉的来上课,软弱无力的摆动作;同学间交流武术内容的越来越少,谈论网游娱乐的越来越多;学生举手投足没有力气,动作幅度和力度表现出与青年人不符的精神面貌;对民族历史缺少兴趣,道德观念、爱国热情日渐淡薄。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精神缺失的表现。武术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在历史长河中有无数个英雄人物书写了不朽的传奇。他们正义勇敢,行侠仗义,柔骨侠情经常被许多大学生谈论,但学生只是在打闹时会效仿武侠的举手投足,无法养成一贯的积极正义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因此,武术课即要把它的技术传承,又要加强传统文化与精神人格的教育。
1.2 教学内容陈旧缺少吸引力
现代信息的快速更新加快了社会发展的脚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武术的教学内容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教学内容还是继承多年前的套路动作没有任何的改进,初级长拳、简化太极拳、初级剑仍是各高校武术课的主打内容。一些大学生在中小学时就学习了这些武术套路,而到大学课堂发现所学内容与以前相差无几。这严重阻碍了那些热爱武术学生的学习热情。中华武术博大精深,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沿袭,形成众多门派和武风,据武术管理中心统计显示中国武术共有129 种拳种之多[1]。这些拳种不仅内容多样而且种类繁多,并且在技术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多元文化支撑的理论体系。这种庞大的体系造就了中国武术“武不尽势”的博大气质[2]。这是一个用之不尽的宝藏,挖掘其中任何一个内容并加以改编就可以更新为武术教学内容。
1.3 教学形式缺少时代性
如果把体育课程根据练习形式进行简单分类,一类是球类项目,练习机动灵活;另一类就是武术、健美操等操化类项目,练习位置固定,典型的言传身授方式。武术在固定套路内容的框架下,教师只能别无选择的在队伍前面示范讲解,学生在后面跟做模仿。对于这些追求个性、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大学生来说,武术课成为无奈之选的体育课程。渐渐导致下面现象出现:一些学校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削减了传统武术教学时数以增加跆拳道、空手道等国外运动项目[3]。这揭示了武术课尴尬境地。武术做为中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其教学形式与健美操课程形成鲜明对比,健美操课动感时足,音乐伴奏激发学生练习热情,队形变换灵活。因此,在新时代环境下应寻找武术教学方式创新突破。
1.4 技击性的弱化使武术学习难以学以致用
武术的产生是人类与自然做斗争,寻求生存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发展起来的智慧。进入氏族社会后,部落之间的战争为武术提供了发展和提高的机会。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拳勇”、“相搏”等技艺已经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4]。随着历史发展,到明清两代时,保镖护镖行业使武术广泛发展。从这个发展史来看,武术作为人类生存的手段之一被加以广泛传播,其直接表现为武术的技击价值。现实生活中,为寻求自我保护而习武就是因为武术具有技击性,防身制敌、惩恶扬善是学武之人最初目的。对有强烈好奇心的现代大学生来说,技击的最大优点就是挑战和多变。学生通过挑战具有了竞争意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战胜困难的意志,有利于在现代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而如今学校的武术教学进行的都是套路动作学习,导致有人说现代的武术是花拳绣腿。淡化技击性,失去了武术灵活多变,见招拆招的魅力;缺少对学生防身技能的培养,造成学生对武术的理解停留于肢体动作,很难达到提高自卫防身能力和精神教育目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努力学习的套路动作,在体育课结束后,那些技能会很快消失。没有人会记得那些固定的套路,也没有合适的氛围加以锻炼。学习真正的意义应该是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而现在武术课教学难以实现知识的转化。警示我们的一个事实是,西方击剑和日本剑道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蓬勃发展而不失其技击性,为增强各自民族的武勇精神和抗拒强暴的身心素质做出贡献,它们找到了生存价值,这应该引起我们深思,武术的技击性是解决武术教育困局的一个出路。
2 改善高校武术教育效果的对策
高校武术课现有的教学时数,内容和教学形式难以吸引更多学生投入了其中。要通过武术实现终生健身目的,实现武德武礼的传播与转化,实现发扬民族精神等人文价值等目标缺少系统保障体系。我们应该从激励、管理、促进多个视角出发创新武术教学策略。
2.1 建立段位制与分级制相结合教学体系
近段时间,在一些高校推行了武术《段位制》教学,这是各高校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推出《中国武术段位制》形式而实施的一种武术教学新模式[5]。武术《段位制》教学在学校武术与社会武术之间铺设上一座桥梁,有助于加快学校武术教育的社会化进程。考段内容包括武德武礼、理论知识、技术技能三方面。为保证段位制考试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国武术协会制定《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在这一教程指导下,大学生学习武术明确了发展目标,练习质量有了准确的衡量标准。教师指导学生考段,学生根据需要进行练习,升段后可以继续提高,这样武术教育就自然而然的植入学生运动实践中来。
通过对一些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调查情况可以看出:段位制的推行还不够普及,同时段位制推行需要系统的保障机制。面对这些现状,解决办法要做到加强管理,分层推进。上一级的体育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高校推进段位制制度。学校应该具体制定推进机制。首先要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各学校应给教师创造外出学习提高的机会,参加社会段位培训班和社会实践活动。培训后的教师将在段位制进学校的活动中发挥出带头作用,进而推动段位制的普及和有效实施。其次,制定科学系统的训练计划。培训后,授课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科学合理地实施教学组织与方法,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推动武术段位制在学校的开展。
分级制是区别于段位制的一种学校内部激励制度。根据学生技术学习情况划分成不同等级,制定出循序渐进的等级标准。学生通过校内考核,达到标准就进入相应级别的制度。传统武术课教学中,教师按部就班的教授套路,学生视而不见,勉强的跟做动作,左顾右盼的看热闹。每堂课都千篇一律,没有激励机制和明确学习目标学生也没有兴趣。因此,制定等级分层标准,可以让学生带着目标学,按着标准练,可以引领着学生主动的去练习。分级制的实施首先制定级别标准。这些标准要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制定,把所有参与武术学习的同学分布到各个级别中。然后,规定出多个考级的时间,给学生考入上一级创造条件。同时,要制定奖励制度。每升一级,都要给学生授予相应等级的证书、徽标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习武热情和自豪感。做为一种激励机制,把课程目标细化为多个层次,学生可以一步一步的向上进级,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求胜的斗志,有利于启发与提高学生新时期民族精神。分级制的实行对教师提出更多要求,如对学生基础要掌握清楚,学生进步幅度,每次的进级考核评价等,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非常重要,这需要教师要付出更多努力。
2.2 武术课堂引入音乐元素
武术的套路学习是枯燥的,反复的练习同一个动作即考验学生自我把控能力,也考验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当代大学生喜欢时尚元素,喜欢有音乐的生活节奏,武术课也应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在课堂上引入音乐元素,使传统体育与轻快动感音乐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调节武术课堂气氛。
武术课堂重在教育,从武术的悠久历史教育学生要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从武术的内容教育学生要动作舒展大方,做事积极走正路,从武术的精神教育学生要重情讲义,惩恶扬善,不卑不亢。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与武术配合的音乐也应该有教育意义的。因此,设计音乐与武术结合的过程,可以参考健美操课程配乐方法。要先固定好武术套路动作,然后选择合适的乐曲与之搭配。在选择音乐时应注意几个原则:首先应是高雅的,主流的音乐,这样才可以与武术厚重和悠久历史相衬;其次音乐应有震撼力,武术动作大开大合,闪转腾挪都透露出武者的气势磅礴,音乐的震撼力可以提升武术的力度和效果;再次,选择的音乐也应该是带着正义感,具有鼓舞人心,积极向上的风格,这与武术的论德重礼,强化民族精神,增加爱国热情相吻合。
2.3 课堂增加表演展示环节更新组织形式
传统的武术课堂采用的是教授—练习—考核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陈旧单调,课堂缺少灵活性和可塑性。武术最重要的两个特点就是技击性和表演性,因为有技击性才使其更具有观赏性。在电视媒体上经常有武术表演节目,对于观众来说赏心悦目,对表演者来说是挑战和锻炼。把表演环节转移到武术课堂上,即增加了练习次数,又使课堂变得灵活多变。把情感、价值观的教育通过表演环节传递到学生行动上,渗透到思想里。学生通过表演提高了完成动作质量,锻炼心理素质,提高表现力和合作能力;观看表演的同学可以从中发现美好,受到鼓舞,得到教育。
以套路学习为例,教师教授动作并组织学生练习后,安排学生进行分组演练环节。每一组自主讨论决定组织队形和套路变换方式,队形可以是一字形,锥子形,方阵形等。一组的表演可是学生同时出场,也可以是递进式增加人数等。学生上场前,从抱拳礼开始,至礼毕止要一气呵成。其他组成员进行观摩并做评价。除了教学内容的表演,还可以进行自学武术表演。学生将课外学习的动作表演给同学的过程就是扩大武术传播的过程。从实践中看,表演环节对于学生锻炼意义是巨大的。通过锻炼,把效果较好的团体推荐到课外,如联欢会、运动会等大型场所,建立起课内外教学的有效连接。
2.4 以赛促学弘扬武术精神
武术精神的传播需要媒介,单纯的依赖教师语言灌输达不到目的。中华武术的优良美德在技击的过程中进化和发展。因此,在和平的年代,移植古代的技击环境,搭建比赛平台,实现武术文化和精神教育是一条有效通道。同时,比赛也是武术学习转向实践的过程,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才能彻底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高校的武术比赛应与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相关联,每次设立一个主题并进行宣传,在整个校园内刮起尚武精神和强劲意志的旋风。创设好比武氛围,从内容、形式等方面入手,制定好比赛规程。比赛形式可以分级进行,把学生分成不同等级,同一等级间进行比赛,成绩好的队员可以升到上一级别里。还可以设置擂台赛、精英赛、表演赛等。比赛中设立级别称号,例如宗师、武馆馆长、帮主、侠客等,并配以相应的证书和奖励。
比赛可以作为教学方法,也可以是促进全校武术整体水平的活动形式。为了与武术课结合更紧密,组织的比赛内容可以根据课上学习情况进行组织,如设立单项技术挑战赛,群体配合的团体赛,改变动作顺序的创意赛等。这些比赛避免了参赛人数少,普通武术课学生水平低参加不了的弊端,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热情,推动武术整体水平进步。
2.5 充分发挥武术协会的职能和价值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体育课堂教学时数有限,想把浩瀚的武术文化有效的传递给学生,必须开辟更多的教学空间。高校武术协会是一个重要阵地,可以实现课堂的有效延伸。武术协会属于学生社团组织,由学生自己组织活动,活动内容也相对灵活,学生可以组织传统武术的观摩,武术影视的欣赏;对武术传统文化的引导,组织武术历史和文化方面的演讲,武林大侠的传奇小说等;武术动作的实践演练;团体凝聚力的构建等方面,都是武术协会特有的优势。中国武术素有重礼节、讲礼法的传统。“学拳先习礼”、“为武师,须教礼”等思想引导着习武者的行为规范。武术协会就是一个小小的江湖,每个成员都要面对彼此关系和现实与传统矛盾的冲击。在这里可以锻炼学生社交礼仪,尊重对手等德行规范,对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引导有突出的作用。参与武协的同学在回到武术课上时,可以把武协的见闻和感受讲述给同学们,把技艺传授给同学们,文化的渗透和技巧的传播实现了武协与课堂的有机结合。
3 结语
高校武术教育发展到现阶段,面临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及学生行为和思维方式改变等问题,创新武术教学策略势在必行。通过在武术课堂上建立段位制和分级制相结合教学体系;引入音乐元素;把武术课堂表演形式、以赛促学来弘扬武术精神形式、带给学生文化影响的武术协会形式紧密联接起来,形成系统全面的教育机制,创建全面帮助学生进步的实践环境,缓解了当代武术课堂的教育现实困境。而要长期发挥传统武术教育功能,应继续探索更新教学内容与形式,发挥高校课程体系间的协同作用,推动武术教育发展。
[1]曾桓辉.大武术观视角下的学校武术教育再思考[J].中华武术研究,2011(3):5-7.
[2]王 岗.中国武术“博大精深”之诠释[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2):57-58.
[3]康戈武,洪 浩.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9(3):82-89.
[4]李 龙.中国古代学校武术教育回眸[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6):24-26.
[5]洪 浩.武术段位制引入中小学教学必要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7):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