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对毛泽东体育教育思想形成的研究①

2014-12-06鲁亚辉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32期
关键词:体魄锻炼身体体育锻炼

鲁亚辉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湖南长沙 410012)

1 选题意义

毛泽东是学师范教育出身的,对于体育教育也有着独特的见解。他的体育教育思想包括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体育教育思想和社会主义时期的体育教育思想两大类,都是源自其激进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或称早期体育教育思想。毛泽东体育教育思想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在形成发展中有一个吸收与扬弃、肯定与否定、量变与质变的过程。因此,毛泽东体育教育思想是动态的而非凝固的,是渐进的而非突变的,从激进的民主主义体育教育思想到新民主主义体育教育思想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从新民主主义体育教育思想到社会主义体育教育思想则是同一质态的递进过程。毛泽东非常重视体育教育,研究毛泽东体育教育思想,“对于推进全民素质教育,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时代价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毛泽东体育教育思想的萌发

毛泽东体育教育思想萌发于20世纪辛亥革命前后。幼年的毛泽东体弱多病,使其懂得了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后来毛泽东说服了父亲到外求学,并在求学期间阅读了很多书籍,思想得到解放。开始向改良主义转变,立志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将自己塑造成心力与体力为并重的文武人才。

2.1.1 幼年多病,坚持锻炼

毛泽东是个好动之人,但幼年时期的体弱多病使他很痛苦;而两个哥哥的相继因病离世,则给了他刻骨铭心的重重痛击,这也让他深深感悟到强健体魄之重要与必要。带着这样的认知与意识,他开始有计划地锻炼身体,开始适时适量地进行游泳和爬山等体育活动,锻炼身体的习惯自此开始养成。

2.1.2 年少出关求学,立志救国救民

1910年,年仅17岁的毛泽东带着“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ii的抱负,离开位置偏僻、政治闭塞的家乡小村,进入湘乡东山高小求学。在此期间,他不仅对课堂上教授的自然科学知识从不懈怠,还博览群书,阅读了大量的社会科学书籍,而其中,他对梁启超、康有为的著作尤为感兴趣,甚至爱不释手。梁启超的著作最让他佩服:“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1]此后,少年毛泽东开始关心国家大事,在他读过一本关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书后,他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感到深切忧虑,意识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为了以实际行动拯救中国,他想步“仼公”即梁启超,取“子任”为别号,立志要以改变民质救国救民为己任。他把锻炼身体与宏伟的抱负联系起来,决心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心力与体力并重的文武人才。

2.2 毛泽东体育教育思想的形成

20世纪五·四运动前后,即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习期间,是他体育教育思想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时期。他的老师杨昌济先生的“言传身教”对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形成起着方向性的指导作用。老师对体育教育现状的敢想敢说,影响着毛泽东对当时体育教育现状的思考,也认识到国人对这方面的不重视是社会的一大危机,这就让他更加意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探索中国的体育教育之路。毛泽东在之后赴北京图书馆任管理员期间,利用职务之便阅读了大量的体育书籍,使其对体育教育的认识更为深刻,也更坚定了他“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思想。

2.2.1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在毛泽东看来,要实现国民素质的全面发展,首先要冲破人们对于体育的传统思想观念束缚。“早在湖南一师读书时,他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健全的体格就没有健全的精神,并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口号”。iv不仅如此,他还力主国民必须通过艰苦的体育运动来锻炼体魄和意志,由此可见他对于体育锻炼利己利民利国的认识之深。而除了理念上的引导,他还付诸行动,带动周围的同学一起进行各项体育锻炼;“他在外‘游学’时也不忘强身健体之重要,一边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开阔视野,一边通过游走来强健体格”。后来在回忆这段历史时,他说:‘游学’的艰苦路程,为我在以后革命的行军中奠定了基石。

2.2.2 三育并重,全面发展

早在湖南一师读书时,毛泽东作为屈居于旧教育制度下的师范生,深深感受到了“重德智而轻体育”的危害,他大胆披露“儿童缘读书而得疾病或至夭殇者有之矣”的事实,为开展学生体育锻炼而大声呼喊。作为未来的教师,他非常赞同近代维新派代表们“三育并重”的观点,并根据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提出“小孩子以身体发育为首,学习和道德次之”的观点。他的老师杨昌济同样十分重视体育锻炼,并对毛泽东的体育锻炼思想有着直接的启发和影响,“这主要归纳为引领健身运动、教与养身之道、培育体育思想等三个方面”。带着这样的启发,毛泽东又将体育锻炼与生物学及哲学进行了结合。他从生物进化论和人类生物学角度,看到了养生健体是人一切发展的基础。从哲学角度,他引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离开人脑这一高度发达的体质,就不会产生意识”,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拥有强健结实的肢体,才能增长知识、调节感情和强化意识;只有文明的精神,却没有健康的体质,那么人的意识将是脆弱的、短命的,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重德智而轻体育是舍本逐末的做法。从哲学上讲,这种思想的实质其实是身体第一性和精神第二性,即物质第一和意识第二,与毛泽东所说的“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相一致。这也很好地诠释了毛泽东关于发展教育应按照不同次序和重点的观点:由体育到智育,再到美育,最后才是德育。

2.2.3 高质轻负,增强筋骨

毛泽东深刻地分析了当时“好运动者,以多为善,凡欲一人之身,百般俱备,甚至无一益身者;不好运动者,见人之技艺多,吾所知者少,则绝弃之而不为”[2]的错误思想意识,以及学校体育中存在的“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3]的不合理现象,提出体育锻炼应不注重形式,而注重实质、实行、实用,毛泽东正是以“蛮拙”的锻炼形式拥有了强健的体魄。他将“巢林止于一枝,饮河止于满腹”4,引喻至“一法之效然,百法之效然,则九十九法可废也”[5],通过形象的比喻,阐明了体育锻炼的方法不在多而在精,只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坚持锻炼,就能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切忌“以多为善”,“务广而荒”的实用体育思想。

毛泽东本人酷爱体育运动,自少年起就喜欢锻炼身体,以此来磨练意志,他曾坚持多年洗冷水浴。毛泽东还自编了“六段运动”法,体会到“得此运动之益颇为不少”[6]。他主张,锻炼身体要有促进血液循环的实际效果,提倡科学健身,反对形式主义,提出体育锻炼“不重言谈,重在实行”[7],锻炼的方法不必贪多,以免“务广而废”,并强调了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科学方法,遵循其规律。

3 结语

(1)毛泽东体育教育思想形成的过程,对近现代教育发展与学校体育发展的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毛泽东体育教育思想萌发于20世纪辛亥革命前后。幼年的毛泽东体弱多病,使其懂得了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后来毛泽东说服了父亲到外求学,并在求学期间阅读了很多书籍,思想得到解放。开始向改良主义转变,立志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将自己塑造成心力与体力为并重的文武人才。

(3)20世纪五·四运动前后,即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习期间,是他体育教育思想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时期。他的老师杨昌济先生的“言传身教”对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形成起着方向性的指导作用。老师对体育教育现状的敢想敢说,影响着毛泽东对当时体育教育现状的思考,也认识到国人对这方面的不重视是社会的一大危机,这就让他更加意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探索中国的体育教育之路。毛泽东在之后赴北京图书馆任管理员期间,利用职务之便阅读了大量的体育书籍,使其对体育教育的认识更为深刻,也更坚定了他“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思想。

[1]周建辉.论毛泽东体育教育思想及时代价值[J]四川理工学院报,2011(6):59-62.

[2]毛泽东选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梁启超.少年中国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9.

[4]毛泽东.体育之研究[M].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12.

[5]胡逢清-《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J]2000-08-15.

[6]李中武.杨昌济体育教育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09-04.

[7]马克恩恩格斯全集[M]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12.

[8]毛泽东.新青年[N].第三卷第二本

[9]梁启超.少年中国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9.

猜你喜欢

体魄锻炼身体体育锻炼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十二生肖·牛
绕着猴子走一圈
大学体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研究
天天锻炼身体好
身体是“1”其他是“0”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