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与旋转视域下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历程
2014-12-06王军
王 军
(广西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当今乒乓球运动沿着技术全面、特长突出的方向发展,乒乓球比赛对技术质量的要求大为提高,技术的发展、打法的演进又与乒乓球竞技要素—速度、旋转、力量、弧线、落点及变化的合理组合与运用密不可分。国内学者对于乒乓球发展历程的研究比较少,现有的关于乒乓球发展历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乒乓球教程上。本文希望突破乒乓球发展历程研究的局限性,以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乒乓球运动发展过程,为乒乓球运动的大众普及、乒乓球的教学与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 速度与旋转视域下乒乓球运动发展演变的主要阶段
1.1 慢速度、弱旋转阶段(1926-1951)
这一时期主要处于1926-1951年之间,乒乓球技术打法以慢速度、弱旋转为主要特征。这个时期欧洲运动员普遍采用的打法是中远台削球打法,这种打法主要特点是球速慢、弧线高、下旋弱,因此这一时期比赛的主要特点是比赛耗时比较长。以第10届世乒赛为例,波兰的欧立克与罗马尼亚的巴奈斯一分球的争夺竟然用了两个半小时才结束,法国的哈格纳尔与罗马尼亚的沃拉道尼一场单打比赛花费了八个半小时,这样的比赛对运动员、裁判员和观众都是一种考验,因此这一时期的比赛缺少观赏性。国际乒联意识到这样的比赛不利于乒乓球运动的健康发展,在第11届世乒赛后,国际乒联对乒乓球比赛规则进行了修改:球台加宽至152.5cm,球网降至15.25cm,比赛改用硬球,限制比赛时间。这些规则的改变鼓励运动员弃守为攻,增强比赛的对抗性,使乒乓球比赛的观赏性有了一定的提高。
1.2 以速度主导进攻阶段(1952-1969)
这个阶段主要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52-1959年,第二个时期是1959-1969年。这两个阶段的总体特征是快速进攻成为乒乓球技术发展的主流。
第一时期主要是在1952-1959年之间。日本人在奥地利人发明的海绵拍基础上,发明了中远台单面长抽打法,这一打法的主要特点是动作幅度大、力量较大、速度加快,并且具有一定的上旋性质。1957年,日本人发明了正胶、反胶海绵拍,进一步提高了长抽打法的威胁性,使乒乓球运动进入到一个讲究进攻力量和速度的时代。这一时期内的7届世乒赛,日本队获得24个冠军,占全部锦标赛的49%,特别是在1959年第25届世乒赛上,日本队夺走了7项冠军中的6项,让世界各国不敢小觑。
到第二个时期,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人在站位和握拍上把握住了当时乒乓球技术发展的方向。在站位方法上,中国运动员要比欧洲运动员和日本运动员更接近球台。20世纪50年代中国乒乓球近台站位的标准是离台1尺到1.5尺(约40cm),击球时间在高点期或上升期,击球速度快,以正手攻球为主要的得分手段。在握拍法上,中国人没有采用日本式的直拍握法,而是创造性地发明了一种中国式的直握球拍方法,这种直握球拍法继承了中国人传统习惯用筷子的特点,正、反手技术转换灵活,手指发力集中。中国人近台快攻打法充分发挥了正胶海绵拍速度快的特点,同时在进攻速度上比日本的中远台长抽更快。中国人采用自己独特的打法在世界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第25届世乒赛中,容国团夺得了含金量最高的男子单打比赛冠军,在第26、27和28届世乒赛中获得了21个冠军中的11个。整个20世纪60年代就是中国乒乓球在引领世界乒乓球的发展。这一时期中国乒乓球主要代表人物有:容国团、邱钟惠、庄则栋、徐寅生、李富荣等,其中容国团、李富荣、徐寅生是近台两面攻打法,庄则栋是近台左推右攻的打法,他们都是以正手快攻为主要的制胜武器。
1.3 以旋转主导进攻阶段(20世纪70年代)
欧洲传统乒乓球强国在学习了日本的长抽打法和中国人的近台快攻技术之后,创造发明了弧圈球技术。当时欧洲人采用的打法主要是弧圈结合快攻和快攻结合弧圈两种打法。这种打法的主要特点是正、反手可以制造出强烈的上旋球,强烈的上旋球在接触到对方拍面后会突然向上飞出,因此让对手措手不及应。欧洲人虽然也意识到了速度的重要性,但是他们的站位仍然是以中远台或者中近台为主,但是较最早以中远台削球打法更为先进。欧洲人以正、反手强烈的弧圈球技术为主要得分手段,在与中国队的比赛中能够压制住中国运动员以速度为主导的正手进攻,中欧对抗过程中,欧洲人利用强烈的弧圈球打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的近台快攻打法。
在20世纪70年代共举行的五届世乒赛中,瑞典队获得3个冠军,匈牙利获得4个冠军,传统欧洲乒乓球强国重新焕发了青春,再次登上世界乒坛的顶峰。20世纪70年代欧洲乒乓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瑞典的本格森、捷克斯洛伐克的奥洛夫斯基等。
1.4 速度与旋转一体化阶段(20世纪80、90年代)
速度与旋转一体化是指乒乓球运动员能够采用“打摩”结合的方法去击球,使打出去的球不仅速度快,而且又有强烈的上旋。当今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必须具备弧圈球技术,其中给对手威胁最大的是正手前冲弧圈球技术,只要对手击球质量稍低,就可以通过正手前冲弧圈球技术直接得分。这个时期主要的打法就是中国的快攻结合弧圈打法和欧洲的弧圈球进攻型打法。
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乒乓球传统直板快攻打法在遇到欧洲以弧圈球技术为主的打法时,速度的优势没有了。时任中国乒乓球队总教练的徐寅生提出“近台快攻打法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模式”,打破了中国乒乓球队固步自封的保守思想,在原来直板近台快攻打法的基础上融入了弧圈球技术,形成了快攻结合弧圈球的打法。1981年第36届世乒赛,中国队囊括了全部冠军和5个单项的亚军,此后的三届世乒赛,中国队均取得6项冠军,“中国打世界”的局面开始形成。
欧洲乒乓球运动员弧圈球技术掌握更加成熟,对于中国乒乓球队的快攻结合弧圈球打法也逐渐适应,中国乒乓球直板快攻打法最大的优点就是前三板质量高,但相持球比较弱,欧洲运动员意识到中国乒乓球运动员这一普遍存在的技术问题,战术安排上就以相持球战术为主,限制了中国运动员优势的发挥。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中国乒乓球男队走入低谷,连续3届(第40届、41届、42届)世乒赛的男团、男单冠军被欧洲瑞典队获得。当蔡振华执掌中国乒乓球男队主教练之后,选用一批优秀的年轻运动员去欧洲俱乐部进行锻炼,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学习欧洲运动员高质量的弧圈球技术,以及提高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在相持过程中的对拉能力。蔡振华的高瞻远瞩,成就了1995年第43届世乒赛的辉煌,他把中国乒乓球队从低谷带上了正确的发展道路。
1.5 限速度、降旋转阶段(2000年以后)
国际乒联为了提高乒乓球比赛的观赏性,缩小各国乒乓球运动水平的差距,增加比赛回合,提高对抗性,在2000年之后出台了4项主要规则:2000年10月,乒乓球直径由38mm、重量2.5g改为40mm、重量2.7g;2001年9月,乒乓球比赛由每局21分改为11分制;2002年9月,乒乓球比赛开始执行发球无遮挡的规定;2008年9月,国际乒联在比赛中开始采用无机胶水的规定。这四项比赛规则的实行给乒乓球运动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其一,乒乓球直径由小变大,直接受到影响的是乒乓球速度和旋转,以前小球时代一直是速度和旋转的对抗,并且速度占有优势,改为大球后,力量素质的重要性增强,运动员力量素质占优势;其二,乒乓球比赛改为11分制后,比赛时间缩短,每一分球价值增大,因此就要提高每一板球的质量,高质量击球主要体现在强烈的旋转和速度上;其三,无遮挡发球新规则实行以后,接发球难度降低,接发球直接采用进攻性技术比例增加,反过来要求运动员发球的质量要提高;其四,无机胶水的实施是站在保护运动员身体健康的角度,但是无机胶水使用之后对乒乓球击球速度的影响比较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以正手抢攻为主要得分手段的运动员成绩。
2 速度与旋转在乒乓球运动未来发展中的趋势
2.1 速度与旋转质量提高是未来乒乓球发展的内在需要
通过对乒乓球运动发展演变历程的分析可以发现,未来乒乓球运动发展的趋势是速度与旋转的有机结合,同时要不断地提高每一板球的速度与旋转质量,推动乒乓球运动向前发展。内在动力主要是乒乓球运动的速度与旋转,乒乓球运动发展不同阶段速度与旋转的特征也不相同,从最初的慢速度、弱旋转,经过以速度为主导、以旋转为主导两个时期后,速度与旋转必须一体化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对乒乓球运动的内在需要,从乒乓球发展的竞技层面上看,乒乓球的速度与旋转质量越高越好,但是一味地追求速度与旋转的质量,也会导致乒乓球比赛观赏性下降,从而阻碍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因此国际乒联出台若干规则,试图弱化速度和旋转在乒乓球比赛中的主导作用,提高比赛的观赏性、降低技巧成分、提高对抗的激烈性。通过规则的改变,乒乓球技术前四板的使用率在74%,明显高于三项规则修改前的44%的比率。相持技术使用率明显减少,三项规则实施后为29%,实施前为51%;三项规则实施前中国获得的三大重要比赛的冠军比例为65.10%,规则实施后的比例为82.20%,获得世界冠军的比例明显提高。唐建军教授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试图通过规则改变弱化强队实力的效果不明显,但是对于比赛格局的影响比较突出,比赛更趋向于前四板的较量,速度和旋转的作用要在前四板中得到充分发挥,才更有机会取得比赛胜利。
2.2 专项力量素质的发展是速度与旋转质量提高的基本保障
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历程表明,速度和旋转是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内在需要,但是速度和旋转的产生都离不开力量。在技术层面上,力量影响到运动员的技术难度和稳定性,竞技运动训练的最终目标是提高运动员的专项成绩,在比赛中获胜,近年来力量在训练的比例明显增加。随着2000年国际乒联实行直径40mm大球新规则后,力量在竞技要素中的重要性增强,这样才可以保证击球时的速度和旋转,在乒乓球比赛中才能够给对方造成一定的威胁。因此,专项力量是速度与旋转质量提高的基本保障,世界各国在乒乓球训练中都突出了专项力量素质的比例。专项力量训练中以快速力量的发展为主,乒乓球击球的过程要求以下肢发力为主、以腰为中枢、带动上肢发力的类似鞭打的全身发力过程。因此乒乓球比赛要有突出的爆发力,同时对于核心力量训练也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乒乓球比赛中非常重视使用“重心”击球,利用重心击球的稳定性很高,对球的控制更加到位,减少失误率,尤其在拉球过程中更为明显,这里讲的使用重心打球就是核心力量的具体表现形式。
2.3 落点与弧线的精确化是速度与旋转质量提高的本质体现
乒乓球运动的竞技要素包括速度、力量、旋转、弧线、落点5个方面,对于一板球的技术质量主要是从这5个要素进行分析。乓球运动的发展主要动力是速度与旋转,但是落点与弧线的控制也是至关重要的,落点精确化在当今乒乓球比赛中起着重要的战术作用,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技术上几乎没有明显的漏洞,全台进攻无死角,只要有一板球技术质量下降,就会陷入被动局面。因此,要更加重视乒乓球比赛落点精确化意识,平时训练要进行不断地强化。例如乒乓球比赛中短球控制要有“小三角”意识;进攻要有“逼角”战术意识;针对直拍打法运动员的比赛要有“调右压左”的战术意识;针对横拍打法运动员的比赛要有“压中路调两角”的意识;对削球打法运动员的比赛要有长短球战术的配合。这些比赛中战术的使用都是落点意识的一种体现,同时与控制对方弱点结合起来,这样的战术效果会更好,比赛中取得主动优势的机会更大。
弧线在乒乓球比赛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乒乓球比赛中击球弧线高就意味着击球质量低,很容易让对手直接进攻,因此,在比赛中要尽量控制弧线的高度,如果每次击球能够贴网而过,那是比较理想的弧线效果。但是弧线的高度和旋转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旋转球的训练中要不断地摸索击球的方向并调整拍面角度,找到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发力方法,以便使弧线的控制更加严密,不给对手留下明显的漏洞。
[1]苏丕仁.现代乒乓球运动教学与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2-8.
[2]唐建军.乒乓球运动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2-8.
[3]陈小平.跳水运动员力量训练研究—以清华大学跳水队多年力量训练为例[J].体育科学,2007(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