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族舞蹈剧目教学中民族性的理解把握与体现①
2014-12-06赵岚
赵岚
(湖南女子职业大学体育教学部 湖南长沙 410004)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的民族艺术精彩纷呈,而民族舞蹈更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各个国家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在这样的情势下,民族舞蹈剧目的教学正在进入一个新时期,而这样一个大融合的特殊时期对我们的民族舞蹈剧目教学亦提出了新的要求。
1 正确理解舞蹈教学的民族性
每一个民族拥都有本民族的本质特点和美学特征,这是由各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审美观念、风俗习惯、地域特征及自然条件造成的。而这些不同的本质特点和美学特征表现在民族舞蹈方面,便是舞蹈内容和形式风格上的纷繁多样性。
所谓民族舞蹈的民族性,其灵魂和核心是舞蹈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由于一个民族世代在同一地域生活、过着统一的经济政治生活、接受着本民族特有的语言文化传统教育、形成统一的生活习惯进而积淀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因此形成了本民族在舞蹈形式、内容和特有的审美意识上共同的、深刻的民族性。各民族的舞蹈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性虽然会由于主题内容的千差万别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但其共同的基本要素依旧是流灌于其中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意识。将民族精神与民族意识视为舞蹈民族性的核心和灵魂,正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加贴近真实的民族生活和鲜活的民族人物,准确地用舞蹈艺术反映各民族对历史的认知、现实的沉思以及对未来的期盼。
2 表演技术性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在动作分析角度上把握民族性
所谓表演技术性是指舞蹈形态方面的技术技巧,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和积淀出的文明精华,即该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意识。将舞蹈形态与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使舞蹈形态在舞蹈文化的支撑下,变得更具内涵、更有表现力。
在民族舞蹈剧目教学中,保持各民族的风格、体现各民族精神是极为重要的,把握好舞蹈剧目教学中的民族性是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由于舞蹈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以往的课堂中,比较重视表演技术技巧的训练和动作形态的教学,而忽视动作内涵的讲授,造成学生只有形似,而缺乏神似。这种课堂技术化的传播与接受,潜伏着民族特色淡化的危机。为避免这种淡化与同化,加深学生对该作品的理解,从而较圆满地完成该剧目作品,必须要将民族文化知识融入课堂。在动态教授表演技术的同时,要有动作内容分析。
这种分析应该首先从民族历史入手,即知道该舞蹈动作形态“源”于何处;其次从民族情感入手,把握该舞蹈动作的情感依据和情感脉络;最后从时代入手,与时俱进,及时吸纳民族舞蹈发展信息,用发展的理念,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
例如:在2001年第5届全国舞蹈比赛中获得金奖的《酥油飘香》,一反传统中前倾的体态而出现了仰头挺胸的体态,上身后靠,扬眉吐气、充满希望。在讲解这个动作时应该拿之与藏族民间舞蹈的传统特征做比较。藏族民间舞蹈的传统特征是含胸、垂臂、前倾、卸胯。体态动律强调重心偏前,身体微微前送或者90°前俯。这种体态源于藏族文化是由农奴文化和宗教文化长期融合而成的,在漫长的封建农奴时期,藏族人民的那种压抑的精神和虔诚的心态在舞蹈中的表现特征。另外这种体态与藏族人民的生活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以及生活习惯、服饰特点也不无关系。高海拔、气候寒冷、服饰厚重、人们背着东西行走劳作等习惯形成了这种强调重心偏前,身体前俯的体态动律。这种体态是藏族人民血泪农奴生活的体现。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西藏的解放、农奴制度的推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质和精神都发生了巨大的、好的改变。这种改变必然会出现在舞蹈当中,所以就有了《酥油飘香》中一反传统,仰头挺胸,好似迎向太阳、迎接希望的体态。
可见,一个舞蹈动作形态的背后,蕴涵着如此丰富的积淀。只有了解了动作在历史中的“源”,体味了动作的内涵意义,把握住了该民族的民族性,才能使表演更加丰满、更加有表现力,才能真正表现出民族精神的动作特征。
3 外在动作和内涵韵味相结合,在提高学生表现力的角度上体现该举目作品的民族性
在民族舞蹈剧目课的教学中,动作的内涵韵味是把握民族舞蹈风格、体现民族性的关键。因而教会动作只是完成了教学的第一步,接着在动作完成的同时要进一步讲清楚动作内涵的韵味以及这种韵味的形成背景。
例如:贾做光老师的作品《牧马人》中,男子舞为前点步位、上身略后倾、颈部稍后枕,造型动作十分典型,不仅具有强悍的造型美,而且还有强悍的性格美。在动作流动中也不失这一基本特点,这种粗犷开阔的体态与蒙族人民的草原生活有直接的关系。蒙族人民喜欢马,世代“逐水草而居”,从事狩猎游牧劳动。蒙族民间舞蹈中的“马步”是一种特性动作,是腿与上身相结合的全面训练,通过马步训练,使脚下灵活敏捷,表现蒙古人勇敢剽悍的性格特点。他们把强悍骁勇作为一种品德来崇尚,而不是单纯追求艺术形式的强悍。蒙族舞蹈讲究男子舞蹈强健骁勇、女子舞蹈端庄典雅,这种鲜明的艺术风格是蒙古族人民的审美心理决定的,是蒙族人民这种审美心理的表达。这些舞蹈动作以及蒙族舞蹈的手形、手位、步伐的内在韵味都表现着大草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气息。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风格特点、动作动律等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全面掌握这种技能的同时,达到一种由内而外、内外结合情感的体验,获得用肢体语言表达感情的方法,这将是剧目舞蹈教学效果提高的一个突破口。舞蹈教学不能再停留于让学生一味模仿教师的层面,而是要去调动学生的头脑去“想”、去“悟”,给学生开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情景中化身人物去表演,在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的支撑下引起内心的共鸣,并用肢体语言、表情等把它表现出来,进入身心合一、内外融合的艺术境界,用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去诠释舞蹈,这样的表演更有韵味,更具感染力。因此,靠民族本身的东西来增强舞蹈的表现效果,会对民间舞蹈剧目的发展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4 结语
民族舞蹈剧目作为一种具有文化特征的形式存在,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播和延续,更是民族性的一种体现。同时,在民族舞蹈剧目当中也包含着民族性,反映着民族性。在整个传承的过程中,我们要开放视野、拓宽思维,将单纯的舞蹈形态传承拓展为民族的传承、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的传承,这样才能保持和发展民族舞蹈中所具有的民族性。学生不但能够在技巧上表现舞蹈,更能够从历史的角度、生活的积淀以及文化的深度上来领会舞蹈的真谛。按照这些要求进行教学,不但让民族舞蹈剧目教学在民族文化传承的范畴上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也使得学生学起民族舞蹈剧目来更加得心应手。
[1]许睿婷.论舞蹈剧目教学音乐运用的管见[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3.
[2]靳苗苗.中国民族民间舞剧目与表演课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3):35-39.
[3]潘多玲.重视强化“剧目教学”课的教材建设——谈普通高校舞蹈院系“剧目教学”课的课程建构[J].艺术教育,2009(8):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