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与钱包

2014-12-05陈大超

党员文摘 2014年12期
关键词:文学青年有钱人女孩子

陈大超

“说到人需要通过阅读来不断提升自己,不禁想起当兵那会儿正值国内引进国外哲学思潮和文学热的时候,我也跟一些武汉的文学青年‘鬼混了一阵,买了不少后来也没怎么看的书。仔细想想,那时多少有点附庸风雅的意思,虚荣心很盛,装着文化多可以吸引女孩子呀,现在可是要钱包满满才能吸引女孩子的。”一位朋友写在邮件里的这段話,让我忍不住有话要说。

改革开放之初,我也是一名文学青年,自然也喜欢买书。我那时没想着要吸引女孩子,可我这样做,偏偏就吸引来了女孩子。连我现在的妻子,也是在那种情况下吸引来的。这说明那时候的价值取向就是文化吃香——有文化追求的人,容易赢得女孩子的欢心。也就是说,那时候的文化,是把钱包踩在了脚下的,有文化的人,哪怕钱包很羞涩,也能娶美女。

那时候,人们为何能重文化而轻钱包呢?细想起来,或许应该有这样一个原因:刚刚走出平均主义的人们,大家的钱包差别并不是特别大,绝大多数人都是一样的穷。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在那种“知识就是生产力”的时代氛围中,有文化追求和文化实力的人,很容易受到器重,得到重用,自然,他们也就容易成为女孩子眼中的热门人选。

其实,那时候,绝大多数人还是把文化当作钱包来看的——是透过文化人的容易受器重和重用,看到了潜藏在文化实力(其实是文凭和文名)背后的钱包。也就是说,那时候的“文化热”,本质上已经是一种变相的“钱包热”。不然,那种接踵而来的撕开了伪装的钱包热,怎么能热得那么疯狂、持久、透彻。

一个真正崇尚文化的民族,怎么会在突然暴富的钱包面前,表现得如此肤浅,竟然有那么多的女孩子乐滋滋地去做有钱人的小三,去被有钱人包养,根本不看对方的人品,更不看对方的灵魂,或者说,根本不看重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所以,我的那位朋友说,现在只要钱包满满,就能吸引女孩子。也就是说,现在连附庸风雅也不必要了。所以,就有一个南方的朋友给我写来这样的邮件:“晚上路过旧书市场,买了《名家论道》《制度高于一切》《富爸爸的情商课》三本书,原价100元,折后一共才12元。这么好的书都没有人买,沦为垃圾价。台湾的一个教授,回台湾时买了一汽车书送到码头托运回去,理由是大陆的书太便宜了。这么便宜的书都没有人看。”

在我这位朋友看来,揣着钱包不买书,就是没文化——文化与钱包,本应该是互相支撑、携手而行的关系呀。现在,它们的关系显然不正常。

文化的本质,是让人更加看重人格和尊严的,是让人更懂得克制和包容的,是让人活得更有激情和理想的,也是让人更加看重通过阅读和欣赏艺术来不断让生命变得清澈饱满和富有创造力的。这样的文化,或者说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真的达到了这一步,文化的位置就不会在钱包之下,更不会被钱包踩在脚下。

(摘自2014年10月14日《杂文报》 图:廖新生)

猜你喜欢

文学青年有钱人女孩子
『有钱人』迷惑行为大赏
女孩子的钱都是怎么花光的
那个文科班的女孩子
为什么日本有钱人开的都是很一般的车
一个女孩子为什么要努力?
有钱人
ON THE TRAIL OF THE CHINESE HIPSTER
贵在坚持
论《文学青年》的作家群体
有钱人的想法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