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等开出的花朵

2014-12-05余显斌

党员文摘 2014年12期
关键词:俞平伯期末考试道题

余显斌

民国时的北京大学,学生与老师之间,围绕学术开战,是屡见不鲜的事。

一次,一位教授讲课,讲到一个问题,正滔滔不绝时,一个学生“呼”地站起来,告诉教授,你的见解是错误的,值得商榷。教授睁大眼,当然不服输,认为自己见解正确。为了说服这个学生,教授引经据典,可是,这个学生却难以接受,始终坚持自己的看法。

大概是出于检查这个学生是否被自己的见解所折服吧,期末考试,教授毫不犹豫,出了这个题目。待到试卷下发,这个学生拿过试卷一看,竟然是这个问题,提起笔,毫不客气,把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写下来,交了上去。结果,他的期末考试成绩没及格。

没及格得补考,试卷,仍然由这位教授出。

教授再次将那个题写出来作为考题,心说,小子,这回该知道变更了吧,再坚持,还得补考的。学生拿起试卷看了,仍是那道题,再次拿起笔,毫不犹豫,写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交了上去。

评分结果,没有及格,还得再次补考。

教授有点生气,这个学生怎么一根筋啊?為了试探学生,教授再次出了这道题,学生仍拿起试卷,写上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

这次,没有补考,学生竟然及格了。之后,教授特意找到学生,两人再次探讨起这个问题。至于谁对谁错,此时已在次要,关键是,这个问题要弄明白。

这样的尴尬,俞平伯任教之初,也遇见过。

俞平伯当时讲古诗,讲到“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时,说古诗中有很多这种反训的事例,所谓的“知”就是“不知”。一个学生听了,立马站起来反驳:“你说得牵强,请举例。”俞平伯连连举了七八个这样的例子,才让这个学生接受,坐了下去。

胡适也遇见过这样的尴尬事。那时,胡适是北大文学院院长,在学术界,更是大名爆响,谁见了,都要低头称一声“胡博士”。可是,在北大,学生们也不是时时买胡博士的账。一次,胡适的课,他把自己认为最拿手的胡氏红楼研究拿出来,给大家讲解。就在他谈得得意非凡时,一个学生站起来,反驳道:“胡博士,你谈得不得当,下去吧。”

胡适顿时十分尴尬,对这个学生道:“无论如何,应该让我说完啊。”

那个学生听了,点点头,同意了:“好,你继续讲。”其他同学也点头,同意胡适继续讲下去。

事后,胡适擦着脑门上的汗,反而得意地说:“这就是我们的北大,这也是北大之所以为北大啊。”

在学术上,甚至做人上,平等是一种土壤,在这种土壤上,才可能开出绚丽的花朵。

(摘自《做人与处世》2014年第21期 图:贾培生)

猜你喜欢

俞平伯期末考试道题
高二期末考试模拟卷(A卷)
向着期末考试,冲刺!
误会
期末考试
纪念俞平伯先生诞辰一百廿周年
“读”“谈”之间的社会职责:俞平伯早年的《红楼梦》阅读史及意义
这道题谁会做
简析俞平伯早期散文的审美风格
最顽强的谦虚
考试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