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及其特点的研究①

2014-12-05王聪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13期
关键词:目标改革体育

王聪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兰州 730070)

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做好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在对学校体育改革趋势的回顾中,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体育的改革,必须与教育改革紧密相联、相互适应,才能获得深入的发展。

1 当前学校体育的教学现状

1.1 学校体育目标和体育教学目标重复

体育教学目标和学校体育目标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体育教学属于体育学科的范畴,它是学校体育目标的一个子目标,是具体的,而学校体育包括必修的体育课、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校内外的各种竞赛与课余体育训练一系列的内容,其范围更加广阔。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但是在实际的运用和操作中却总是把两者混淆,拿体育教学目标当成学校体育目标。

1.2 各阶段教学目标不清

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特点、不同地区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也应考虑到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生理和心理状况有所不同,要按照学生自身的特点,制定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例如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偏远地区教学目标的制定就应有所不同。再如在学前阶段,学生的身心还很脆弱,教学目标就应是让学生健康快乐;初中阶段,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教学的目标就应注意到学生一系列生理的和心理的变化,让学生初步掌握少量的运动技能的同时又能理解体育的精神。

1.3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从实际出发

从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目标看,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课程目标,都不太切合实际,主要的原因是“脱离了体育课程的本质,夸大了非本质教育功能,目标宽泛,在实践中难以操作”。体育课程目标是指:国家和学校在一定的教育阶段内,特定的体育课程促进该教育阶段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技术技能和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标准。[1]体育教学的目标是指体育教学内容要素经过科学的优化组合,在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要求下,通过师生双方互动的教与学活动过程,学生获得一定体育文化知识、技术技能、方法和原理,为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形成一定的体育思想、行为和意识等方面产生的特定作用,并达到特定的、明确和具体的体育教学目标。

2 当前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现状

2.1 缺乏体育人文理论知识学习

学校体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一两项运动技术,还要加强其理论知识的学习,特别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如体育原理、体育课程论,都是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对体育基本的概念、本质的诠释,为体育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持。总的来说应该综合社会学、教育学、体育学、生物学以及心理学来做全面的分析。再次,理论知识的更新,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勿忽视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两者应该协调发展,“理论要有效的指导实践,必须建立在雄厚的学校体育实践基础上”[2],不再一味关注眼前,而是使学生终身受益。

2.2 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我国学校体育对主体的认识大概经历了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是客体”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到“教师是主体,学生是主体”的转变,更加体现了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人文性,突破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但是,过分强调尊重学生的意愿,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1)忽略了学校教育的计划性、组织性、管理性等特点。(2)忽略了我国学校现实的师资和场地器材配置与学生需求的差异性和局限性的特点。(3)忽略了体育课程是“中性”这样一个基本问题。所以应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3]

2.3 以健康第一为宗旨,促进终身体育发展

在学校体育发展中,应以健康体育为宗旨,促进终身体育的发展,注重学生的身心协调,既要让学生学到体育技能,也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快乐,但我们不能把终身体育完全当成是学校体育的任务。增强体质只是学校体育需要奋斗的目标,想要健康,需要关注各方面的因素,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所下的正式定义是“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3/1是遗传,3/1是营养,3/1是卫生”等等,这都是决定一个人是否健康的关键,我们应该以健康第一为宗旨,促进终身体育的发展。

3 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

3.1 学校体育改革必须向深层次发展

学校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同样也分三个层次:外层是“物”的部分,即器物,技术方面层次;中层是“心物结合”的部分,即社会组织制度部分;核心层是“心”的部分,即文化心理状态,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民族性格等。[4]

学校体育改革向深层次发展就是要建立系统化的体系,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协调学校体育内部和外部的关系,即处理好学校体育内部的关系,也要处理好学校体育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的外部关系,具体表现在:协调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协调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协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学校体育的发展;协调不同学校之间体育的发展。从横的方面来说,学校体育一般是由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锻炼、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等几个部分组成的。从纵的方面来说,它包括了幼儿体育、小学体育、中学体育和大学体育。[5]就每一个学段来说,就是要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以求达到深层次系统化的改革。

3.2 必须加强教师的自身素质

在前面已经说明教师同样也是体育教学中的主体,这更加说明了教师的重要地位,主要表现在:(1)专业知识:①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②广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③体育教师特殊的专业知识。(2)专业能力:一般能力:①教育能力。②教学能力。③科学研究能力。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特殊能力:①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的能力。②体育教师应有精力充沛,体魄健壮。[6]这些教师需要素质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应该努力的具备这些素质。

3.3 发展社会资源促进课外活动与课余训练的开展

从现今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差异大,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偏远欠发达地区,差异十分显著,主要表现在: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不足;体育师资队伍水平亟待提高。所以在现实的条件下,就应该集合社会的各种资源,利用社会上的器材、资金、人员等设施和俱乐部等形式发展课外体育活动与课余体育训练发展。

3.4 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学校体育改革的核心就是对课程和教学的改革,课程问题是任何种类的学校改革的核心问题,这是因为课程体现了教育目标的要求和意志,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要以课程的形式展现出来,一节体育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教学的质量,同时在上课过程中,也体现出教师上课的情况,如教师教的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等等,我们往往也是根据一节课教师上课的情况,进行教学的评价和教师教学的评估。所以我们一定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3.5 建立良好的学校体育学习氛围

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1月7日在给社会各界来信的批示中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全社会要关心和支持。”要提高学校体育的教学质量,必须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学校体育学习氛围,如:更新校领导、教师,家长的教育观念,调整知识结构等等,建立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家庭体育一体化的观念,构建一个良好的学校体育学习氛围。

4 结语

总之,在对学校体育改革趋势的回顾中,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体育的改革,必须与教育改革紧密相联、相互适应,才能获得深入的发展。营造全社会关心的学校体育氛围,形成共建的合力,加强学校体育科学研究,提升学校体育理论水平。

[1]张学忠.学校体育课程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陈海波.推进我国学校体育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5(6).

[3]赖天德.试论学校体育的本质与目标[J].中国学校体育,1993(2).

[4]卢元镇.学校体育改革必须向深层发展[J].中国学校体育,1989(1).

[5]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R].2007.

猜你喜欢

目标改革体育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我们的“体育梦”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