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与对策①
2014-12-05刘翱
刘翱
(太原理工大学体育学院 山西太原 030024)
体育产业是指生产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提供体育服务的各行业的总和。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的体育产业才具有较为完整的产业形态和较为完善的商业体育模式。由于体制、政策、资金等各个方面的原因,高校体育产业化近几年才被重视。体育产业市场的快速发展与高校体育的进步明显不匹配,发展思路、前进方向都与体育产业市场严重脱节,如何建立一套既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又能与社会商业体育产业相适应的高校体育产业模式逐步进入深入探索阶段。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市场经验的缺乏和商业意识的不足,山西省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和建设相对滞后。作为我省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高校更应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积极培育体育市场,为扩大内需、促进就业、拉动经济增长实现现代化建设发展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1 山西省高校体育产业现状
1.1 创新不足导致行为滞后
思想的不开放,导致山西省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思路不明确,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我省许多高校的大部分与体育相关的活动局限于校园之中,基本没有与社会的交流与市场的合作,高校体育的功能延伸不到社会,体育资源优势体现不足。高校拥有数量庞大的优质的体育类人力资源和一定的相对专业的运动场地,因体制等的原因,这些人力资源与场地在课余时间容易出现大量闲置,大量的专业体育指导人员也不能为社会所用,体制与市场两张皮的情况严重。
1.2 山西省高校体育设施建设滞后
我省高校的体育设施总体来说严重不足。作为山西省唯一一所“211”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目前拥有体育场5个,体育馆3个,篮球场6个,网球场1个以及少量的群众体育活动场所,如乒乓球室、健身室和一个游泳馆,这些设施分布在5个校区,这些运动场所仅能满足日常教学使用,没有办法为社会服务。其它院校,如山西大学、中北大学和山西师范大学的各类体育设施建设使用状况也大体相当,与其它省、市的许多高校相比是比较落后的。目前我省高校体育设施的社会化使用状况是:部分体育设施(体育场馆)等实行有偿开放,且数量非常有限。基本没有相关的体育健身娱乐服务,能够对社会开放的相关的健身技能培训和辅导很难开展。
我省各个高校的体育设施和场馆一般是由部门申请,上级拨款建设。各个高校的体育部门基本上还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缺乏新思路,没有把高校的体育建设与社会和市场相结合,没有站到体育产业的高度去思考问题。
1.3 山西省高校自身的发展思路落后
高校体育是否能向产业化发展,往往取决于高校自身的发展思路。我省的高校一般没有把体育产业发展作为硬性工作指标去要求,这就造成了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投入严重不足,在工作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创造力缺乏。高校的体育设施建设首要是为学生服务,但学生也是社会的一部分,服务的局限往往使我们的管理者只顾眼前,忘了长远。
1.4 我省高校体育产业缺少市场化运作的商业赞助和运作环境
由于我省的自身特点,我们只能借鉴其它省市相对成功的经验,在理论体系与具体实践方面还要根据自身要素逐步探索。现有的高校体育与市场的契合点主要还停留在企业的广告赞助层面,去掉广告,则只有主管部门的行政经费和公益活动。这种单纯商业赞助使高校体育与市场的结合力度不够、资源竞争优势不足、纽带关系脆弱。
如我国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中,太原理工大学连续十五届全部进入全国八强,13次西北赛区冠军,2次荣获全国总冠军的好成绩,支撑这些活动的经费一部分是一些企业赞助,还有一部分则是政府和学校的资助,还远远没有一个良好的体育产业化机制来运作。
由于缺少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我省高校之间的各类体育比赛很难开展,参加全国性大型赛事的机会就更少,严重阻碍我省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
1.5 缺乏合作机制影响产业发展
我省各个高校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大而全,为了教学的需要,每个高校都拥有自己的体育场馆。如何能够把这些分散在各个不同地区的体育场馆整合利用,如何调动各个高校的专业体育人才,如何发挥这些物与人的积极性,将对我省高校体育产业跨越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山西省大学城的建设和陆续投入使用,拉近了各个高校的距离,为将来的体育设施资源整合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条件。但大学城各个高校仍处于建设阶段,各种体育设施还不十分完善,各个学校的体育设施仅够完成自身教学任务,没有体现出各自的特点,相互之间的配合也不够紧密。要想真正使我省高校体育向产业化发展,就要真正从思想上打破校与校的界限,要能抓住市场机遇,充分利用各个高校现有的场馆设施和人力资源,积极开拓市场,促进校与校的相互合作,积极开拓市场,使其向体育产业方向发展。
2 我省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思路探索
2.1 教学与社会并重,管理与市场共存
高校体育产业拥有极其广阔的市场。但是高校体育产业化不应等同于社会体育产业化概念,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前提仍然是教育,目的是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更好、更快、更健康的发展,使高校体育资源既能服务教学,又能服务社会。而高校体育资源的市场化、服务化和产业化则能够从另一方面解决社会体育资源短缺的状况,反过来也能够提高高校内部“造血”功能,是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应采取各种引资、联办、资源共享的方式,广泛吸收社会优质资金资源,弥补自身资金、信息和服务不足的缺陷,加快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
2.2 积极开拓市场,建设特色体育产业
高校体育拥有一批专业的、相对年轻的、高知识的体育人才,同时也具备一定水平的基础体育设施,我们应充分利用这样的自身优势,在完成常规教学任务的同时,面向社会公共群体开展一些有偿和无偿的社会服务,树立自身品牌效应,实现育人、服务和创收等方面的多赢局面。
2.3 利用大学城集群优势,实现区域体育产业协同
大学城一般是由几所或几十所高校共同成立的大区域教学示范区,它本身具有人员优势、区域集群优势、资源环境优势和政策倾斜优势的特点。
我省高校园区是由10所高校共同建立组成的,它也具备了“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特性,为我省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机会和局面。如何实现“1+1>2”的协同效应,作为邻居的各个高校之间如何利用相互的公共体育资源,开发体育产品、实现体育市场拓展和社会服务,是摆在现有10所高校面前的现实问题。“大学城”作为我省的一张文化名片可以快速提升高校区域体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各高校之间的知识共享和资源优势,以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绩效。还可充分利用一些现代媒体的力量,展现高校品牌优势,促进我省高校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3 结语
我省高校体育产业要想得到长足发展,必须认清自身的特点,借鉴国内外其它大学和社会体育产业化的成功经验,利用现有的体育资源,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高校体育产业链,同时弥补我省公共体育设施的严重不足。高校园区的建设和投入使用,为我省高校体育产业化转型提供了充足的基础储备和区域优势,为我省培养具有市场意识、拥有体育产业经营手段与运作技能等全面发展的高校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对未来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积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1]江和平,张海潮.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08-2010)[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2.
[2]谭丽君,秦椿林,靳厚忠.职业体育产业链的组织模式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1):46-50.
[3]庄永达,陆亨伯.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路径的障碍与发展战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
[4]郑汉山.“幸福广州”背景下广州大学城高校体育产业开发的SWOT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5).
[5]霍军.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组织模式及整合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