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需求—二年级《前滚翻成坐撑》教学实例的分析

2014-12-05胡芳苗浙江省杭州市夏衍小学310017

中国学校体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学困生分层笔者

胡芳苗 (浙江省杭州市夏衍小学,310017)

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需求—二年级《前滚翻成坐撑》教学实例的分析

胡芳苗 (浙江省杭州市夏衍小学,310017)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提出:应高度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特别要关注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有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促进每一位学生更好地发展。由此可见,如何在体育课堂中有效解决学生之间个体差异带来的矛盾是一线体育教师所迫切解决的问题。基于这一点考虑,笔者以《前滚翻成坐撑》为例,在学生全员参与、自主学习、交流互动、享受成功这四个方面进行探索,希望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一、常态教学

基于对教材的研究和理解,笔者在整体教学流程上设定为:知道动作—迁移分析,了解动作—重点剖析,建立表象—合作练习,器材辅助—巩固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将动作要领口令化,以帮助学生掌握要领。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达到笔者所期望的确保每一名学生受益。

(一)忽视学生的个性,违背课标宗旨

整节课,笔者始终把学生拴在手中进行手把手教学,过分控制了孩子的天性。口令设计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前滚翻成坐撑动作,然而笔者不合理的把握,抑制了学生滚翻能力的发展。课堂没有真正落实《课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忽视了每名学生的特性,不能满足每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需求。

(二)藐视学生的心理,影响目标达成

笔者巧用球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但是由于设计不细致,为之后的教学扔下了一个“炸弹”。水平一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重,对体育课的道具(球)也是充满了好奇与新鲜感。课堂中学生的注意力都被这外来器材所吸引,进而影响教师实现预期设定的教学目标。

二、深入研究

根据常态课教学的情况,以及听课者的建议,笔者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一些调整。期望通过这一系列的调整,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每一名学生,进而确保每一名学生受益。在实践中发现调整环节后的教学,课堂气氛更加活跃,重视了学生的个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一)导入教学内容

以“自己寻找滚翻的动作”做楔子,用“在垫子的滚翻的方式有哪些”为轴线,导入本节课的内容—前滚翻。课堂中学生自主尝试,积极参与并体验滚翻动作。教学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发现意识和探索意识。学生自主摸索滚翻动作,在摸索中寻找知识,在快乐的情境下发现技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授运动技能

学生尝试进行滚翻练习,笔者观察学生的动作并及时进行总结,请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动作的示范(好、中、差)。进而抛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哪一种滚翻方式更加方便?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这一开放式的平台来寻找出正确的滚翻动作方法,并通过争辩来强化正确的动作方法。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笔者做到认真倾听,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

学生通过观摩笔者的示范动作,确立正确的动作表象。笔者通过语言刺激,充分利用学生的崇拜心理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笔者示范环节结束后,利用学生的观察能力来总结同伴的动作与教师的示范之间的区别。进而引申出后脑勺先着垫这一动作重点。

学生通过尝试练习,交流讨论,观摩动作等一系列的手段,明确正确的前滚翻成坐撑地动作技术表象。教师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一步一步帮助学生解决感知后脑勺位置,支撑手臂,体验重心变化。这一系列策略将适当的减弱笔者强行灌输技术动作的动机,学生能够在欣赏的情景下,涉入该技术。在此环节中学生的注意力得到吸引,观察力得到加强,进而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和“发现探

究”的教学观。

(三)稳固技术动作

学生通过集体练习,2人1组合作学习并掌握前滚翻成坐撑地技术动作(见下表)。在2人1组合作练习中,明确评价标准(姿态,手臂,臀部,蹬地,后脑勺)为之后分层练习做铺垫。学生通过小组展示这一活动,来实现分层练习的主战场。小组展示要求1组展示过程中,其余3组做评委进行打分,获得3张“PASS卡”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分层练习中高要求的一队展开练习。笔者在学生活动中观察学生的动作,尤其是学困生的动作,掌握其不能接受新技能的原因,为之后巩固提升作铺垫。

学生在分层练习中,按照各自的要求进行练习。笔者则重点关注掌握情况不理想的学生,对每名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纠错练习。B3(学困生):问题在于手臂支撑,强化手臂练习(练习1分钟手臂支撑,练习10次完整动作);B13(学困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个别辅导,一对一教学(辅助该学生练习2分钟,并时刻关注其他学困生);B8(学困生):低头概念不强,强化低头,利用额外的低头看天练习,进行强化(帮助强化低头意识,利用球来强化动作,低头练习20次,找准低头后的参照物)优生在这一环节中能掌握好滚翻动作的同时试图努力完成前滚翻成并腿坐,并用竞技体操的姿态美来要求自己。学有困难的学生则需要了解蹬地在前滚翻中的作用,并积极努力尝试滚翻动作。

在一对二辅导练习中,进一步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一课程理念。练习中,中等以上的学生做小老师来有效的帮扶,减少学生的心理落差。小组长的制定,刺激优秀的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满足他们的成功感,乐意分享自己学习的心得。基础弱的学生,通过同伴的共同语言,共同方式更快地接受新技能。以此保证课堂中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与成功的乐趣。

三、理念升华

分层练习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而言比较有新鲜感,解决了一些孩子吃不饱,一些孩子不够吃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真正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在一对二辅导练习过程中则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需求,满足每一名学生需求。笔者利用课后时间询问了班级部分学生对本节课的看法。所选择的学生分别代表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极具代表性。

B7(优生)认为与之前的体育课相比较,这节课显得更加有趣。以前的体育课,掌握了一节课的技能后,课堂的最后十几分钟往往控制不住要开小差,做一些课堂以外的动作。一对二辅助教学中发现用自己摸索的小诀窍去帮助组员掌握技能非常有效。

B15这种形式非常照顾这些基础一般的学生。厌倦了常规课堂中教师的一手抓,喜欢和同伴一起互助学习,这样掌握动作后更加有成就感。之前教师的课堂提问,往往会比较极端。或者就是问题提的太难,自己不会回答,或者是问题太简单,所有人都会但不想回答。分层课堂中的提问是层层递进的,一个问题与一个问题是有联系的。

G10(学困生)总结自己语数各科成绩都不好,觉得自己在体育上也不会好,因此在常规课堂中经常不用心,练习时偷懒。分层教学课堂帮助自己注意力留在课堂中,虽然学习技能速度不是很快,但是在老师的帮助以及关注下,最后还是能完成滚翻动作,这种情况是之前常规课堂中没有的。

(一)分层教学,满足需求

每名学生个体在情感、智能、兴趣等方面都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了解学生的课堂情绪,掌握学生的接受能力,迎合学生的活动取向在现代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这一观点,笔者尝试利用分层教学,来达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目的。笔者将前滚翻教学的相关项目(左右滚动,前后滚动,立定跳远)测试成绩、自主学习能力、智力情况等因素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初步分层。与此同时结合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情况分为三个目标层次:要求C组掌握前滚翻的基本方法;B组熟练掌握技能;A组在B组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技能并帮助同伴解决困难。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小组展示的“PASS卡”明确最终分层。这样一方面强化目标意识,另一方面课堂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环节,主攻基本目标,又有兼顾优、后进生的环节。学生能够在这样快乐、放松的环境下学习与掌握知识与技能,实现快乐学习,满足个体发展需求,迎合《课标》的需求。B7、B15以及G10在访谈中都有谈及到分层练习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影响。

(二)合作学习、自主发展

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助推器。水平一阶段的学生其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明确了教师选择适合的现代教学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笔者采用合作学习这一现代化适合水平一学生的教学策略,来实现有效教学,达到满足每名学生不同水平的需求。一改传统的教师手中灌输型、管制型的集体练习为合作练习,充分考虑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关注了每一名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通过2人1组合作练习来掌握技能,通过小组合作练习来获得“PASS卡”,通过一对二辅导教学来巩固技术。学生之间合作一起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也更能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辅导,从而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既激发每名学生的求知欲与竞争欲,并且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尊重差异,促使每名学生都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

(三)评价推动,有效提升

现代教学理念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评价的主体理应是学生。而《课标》中明确要求课堂教学中要加强过程性评价。因此笔者在教学活动中设计了同伴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有效利用评价机制,关注学生的评价方式。尤其是关注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适时地指导点拨,以提高学生的评价水平。与此同时在评价实施中笔者也明确评价标准,恰当地把握评价时机,特别注重评价效果。

肯定优生:教学中,笔者提供给优生一个形式多样、层次开放的环境,给予每名优生发展与成功的机会。笔者通过同伴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来肯定优生,并制造分层练习开放的环境,让其发挥优势,获得心理的满足与成功的体会。B7在访谈中有提及帮扶练习对他内心的满足。

鼓励学困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笔者及优生的帮助下,也有一定空间的提升。在练习过程中树立了自信心,学会了多种练习手段。满足了内心深处的需求——自己也是一个“学者”。在“学习”中发现、探索、解决问题,体验成功与失败,进而培养自我调节能力。G10在访谈中教师及优生对她的帮助,使得她获得了学习的信心。

发挥优生:让学生担当“小老师”的角色,带领两名学生一起经历探究的过程,甚至帮助他们掌握技能,获得体育活动的经验,获得情感态度的体验,进而发展价值观。笔者通过设计帮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优生能体会到帮扶的快感,体验成功的喜悦;学困生能更快的接受,缩小心理落差。B7在访谈中有提及帮扶练习对他内心的满足。

新时期下的体育教学应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教学策略以及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教师要对每名学生的情况熟悉在心,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开展适合他们的体育教学,向他们提供自主探索体育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情境、机会与空间,最终使得每一名学生都能百分百成长。

稿件来源: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浙江分社

猜你喜欢

学困生分层笔者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雨林的分层
有趣的分层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