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击客体的演变研究
2014-12-05孟惠惠
孟惠惠
(山西大学体育学院 山西长治 030006)
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武术既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同时又受到现代文化的洗礼。武术存在下去——发展,是武术研究的最终目的。
近年来在武术基础理论发展的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究其原因,我们应该追根溯源,源头正是武术、技击这些概念的阐释。
从武术定义演变的一系列概念中来看武术的内涵所反映的客观本质是动作具有攻防技击性。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荀子·议兵》中有“齐人隆技击”;[1]这里技击是一种对斩杀敌人所立战功的奖励办法,是作为一种军事制度存在的。首次对技击进行注释是的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孟康,曰:“兵家之技巧,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利攻守之胜也[1]”。意思是技击是一种兵家的技巧,技巧就是通过肢体的练习所得到的特有肢体活动能力。技击是武术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技击也是武术最本质的特征。技击家李小龙说过:“技击是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格斗,也是对两个长着一双手,两只脚的人之间格斗的称谓[8]。”这句话无形中道出了技击的组成要素:两个人(主体、客体)和攻防格斗的行为。技击从一开始到现在就由三要素组成:主体(人)、攻防行为、客体(人)。为了解决武术发展的问题,本文将从技击的客体入手展开分析。主体是什么,主体是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客体是什么,客体是主体得认识对象和活动对象,认识对象和活动对象的不同必然造成主体得变化,这样也就产生了本研究的问题,在武术发展过程中技击客体究竟经历了哪些变化。
1 技击人客体的演变
1.1 竞击阶段
武术主要始于军事活动和个体间的格斗。冷兵器时代,人们在战争以及格斗的过程中主要依靠攻防技术,武术具备强大的攻击性。清代王先谦在对军阵的技击注释曰:“技,材力也,齐人以勇力击斩敌者,号为技击[1]。”武术在战争、格斗中,直接发挥技击杀伤、限制对方,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的功效。延续至今日公安、军队中仍在采用。这个过程主要是发挥击的实用性。
1.2 竞技阶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攻击性被统治者控制疏导。技击在其后的发展中脱离了战争的束缚,致使技击的客体发生了由敌到非敌非友的转化。
清代吴殳在《无隐录》中记载有“游场以困死人枪而无伤为至善,猛扎,在游场中受破不少岂不轻用,以召悔和丧命”[1]。游场中考虑到了人的安全问题,弱化了技击的格杀目的。《手臂录》的记载中有“技不造极,游场受辱于人”。由此看出游场中主要是竞技,也就是主要比试技术水平的高低,降低了中必摧的夺人性命的目的。
现代社会武术作为体育运动而言,技术上仍保留了武术的本质——攻防技击的特性,主要是将这种特性转化到搏斗和套路运动当中。搏斗运动中完全体现了攻防格斗的技术,但是会受到竞赛规则的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有严格的规定击打部位和保护护具。套路运动作为中国特有的表现形式虽然产生很大的变化,在表演过程中贯穿一些不具备攻防含义的动作,但是整套技术动作仍旧是以踢、打、摔、拿、击、刺诸法为主。
1.3 演击阶段
为了更好的体会和领悟套路动作的技击用法,提高练习的兴趣和动作的表现力,传统武术出现了拆招、喂招练习形式。喂招是出于帮助目的,让一方不断的体会该动作的攻防时机、方法和劲力等要素。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说:“凡比较武艺,务要俱照示学习实战的本领,真可对打搏者,不许仍学习花枪等法,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5]。比较武艺就应是真实的搏斗,而当时却出现了“习花枪、支虚架”的表演,只是为了表演。这一时期,技击表现的更多的是表演性质。对练虽然在形式上表现为两人或多人的“搏击”行为,但其两人关系或多方关系也不具有武术技击对手的意义。角色的分配上他们有攻守主次的预定,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合作多于竞争。
1.4 演技阶段
现代武术更多的是对动作的高、难、新、美的要求。武术对对手进行了空白化处理——对手的悬置,同时形成了“空白”处的对手的文化形态——套路单练。不仅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练习技击,而且也要在没有对手的情境中表现和评价武术技击。在散打具有与拳击等一样的“击必中、中必摧”视角之外,武术又以套路文化形态形成了多个视点:动作的攻防含义、动作的劲力、运动的精神状态、动作的攻防设计或动作编排、整套运行路线的布局等。
2 技击物客体的演变
《古词辨》曰:“技,巧也,‘技’源于‘肢’主要是指人手的技能,各种经过训练、学习获得的特有能力都可以称为‘技’”[1]。既然特定的“技”是练出来的,那么它的练习对象经过哪些转变。
2.1 物
戚继光《纪效新书》中有以枪扎木耙中的圆木球来练习“击必中”的记载。为了提高技击能力将靶、狗皮袋、千层纸、木桩、沙袋、木人桩等作为替代对手或者是假想对手,不仅提高了命中率还可以不伤及对手的身体。
这些物体在训练过程中替代对手的同时也可以替代老师,咏春拳的木人桩以及对着镜子练习的多种手段可以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缺点找到改进自己的方法。
2.2 动物
《诗经》中有古人徒手搏兽的描述,如太极拳有张三丰观雀蛇相争,而悟以柔克刚,创立太极拳。人模仿的是动物的动作方法,从而对人自身的攻防有所启发从而创作出更多的攻防技击动作。
2.3 护具
武术以物缓解主体动作对对手的摧毁性,而形成武术的护具文化。“竿以苇絮封其端,而又厚缚纸于前肋”[7],是古人对扎枪法时采用的护具保护法。
此外,在以护具解决对身体伤害的同时,武术也通过器械的改造形成不用护具的搏击练习。戚继光在《练兵实录》的记载中有将木刀代替真刀真枪的训练方法。《水浒全传》第十三回中也有去枪头裹布蘸石灰比试的方法的记载。
科技的日新月异以物体作为练习的对手,出现了机器人对手。我国有乒乓球机器人。日本也研制出2种可用于摔跤和柔道训练的机器人。同时,机器人不仅可以作为练习的对手,也可以代替老师给出更精准的、具体的指导。
在武术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技击的客体始终是人,为了分出高低、分出胜负的比试需要作用于对方身体,用“击必中,中必摧”来衡量不可避免的造成对方身体和情感的伤害,所以以物代人来使主体更多的体会击的效果,同时达到保护客体人的目的。
3 结语
技击的客体主要经历了人客体、物客体两条线索的演变。其中人客体经历了竞击、竞技、演击、演技的演变;物客体经历了物体、动物、护具的演变。技击的客体在竞击、竞技、演击、演技的不同阶段始终是人。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以物代人,但无论是物体、动物、护具,它们都是使主体更好的体验技击的效果的载体,对主体更多的是攻防的启发。现代武术主要是表演性的技击,虽然直接表现技击的方法改变,但是只有更多的体会到真正的攻防含义才能更好的表现动作的实效性。技击在战场中才能得到完美的展现,但是在和谐社会的指引下主体可以通过对客体的合理转化得到更多的启示。技击的客体无论是经历了竞击、竞技、演击、演技的演变,还是物客体物体、动物、护具的替代,最终技击的客体指向的是人。人以及物的转化是一个不断摸索更安全、全面表现技击的过程。技击的客体是人才能更加全面的表现技与击。武术是以巧劲获胜,并不是拼蛮劲。在人客体身上主体能够直接体会到技,物客体限制了技更多的是体会到击的效果,偏废了技击。大多数人将注意力集中于物客体忽略了人客体,长久之后必然失去兴趣。人对物客体的创造是无穷的要无限的开发接近人的物客体。实现技击的最好方法是始终将人作为客体创造更多无限接近人的物体。
[1]文渊阁.四库全书[EB/OL].电子版.
[2]中国武术大辞典编辑委员会.中国武术大辞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1).
[3]于立武,袁镇澜.李小龙给武术发展的启示[J].军事体育进修学报,2010,29(1):34-36.
[4]王凤阳.古词辨[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5]戚继光.纪效新书[M].中华书局(盛东铃点较),1996(5).
[6]陈青.论攻击性与武术的非技击性[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6):698-701.
[7]温力.六合大枪[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13.
[8]平江不肖生.侠义英雄传(下)[M].长沙:岳麓书社,1984,43.
[9]姚建军,刘宇峰.技击概念解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6(2):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