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专业开展体育运动健康促进模式的可行性分析①
2014-12-05孙越鹏
孙越鹏
(大连海事大学体育工作部 辽宁大连 116026)
学校体育事业工作者始终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为以后的生活和工作而服务。可是一旦学生走出校园后,感迷茫与困惑层出叠见,并发现原本学校体育应赋予他们良好的素质结构的教育体系却是那么的脆弱。在面对实际情况下,同学与教师一起陷入深深的思考。因此,我们需要一种与时俱进,且有效可行的方案来解决这一存在已久的现实问题。而开展体育运动健康促进模式可行性分析,为航海专业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全新的方案,符合其时代价值诉求。
1 航海专业实施体育运动健康促进模式的必要性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已经趋于大众化时代,致使人才竞争激烈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的用人标准也发生着改变,并对其提出新的要求。所谓高层次人才已不是指单方面智力卓越的人,而是指应具备“德、智、体”等优良品质,并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航海类院校作为我国培养高层次航海人才的摇篮,更应与时俱进,凸显其航海专业的特殊性,并结合航海专业学生特点,不仅要注重文化知识的传递还要重视知识载体的培养,以适应开发海洋、全民健身的需求[1]。航海专业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主要是海员。而海面环境复杂多变,并且具有不可预见性等特点;加上现在制造的船舶速度越来越快,船体越来越大;同时为了节约运输成本,所配置的人员也会相应减少,直接导致工作强度增加[2]。在长时间的海上航行后,人们通常都会表现出运动力不足、晕船、神经紧张以及昼夜生物节律失调等身体不适症状;情绪也会伴随身体的不适而剧烈变化,愤怒、冲动、烦恼、空虚等不良情绪随之出现[3]。若要在航行途中遇见极端恶劣气候,船上人员还要应对各种可能存在的强大风险和各种事故的发生。因此,为了适应航海类工作对海员的要求,就必须发挥体育运动在培养人身心健康方面所具有的优势,以此来全面提升航海类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使他们能具备健康的体魄和优良的心理素质去应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工作环境。但是要使航海专业学生完全具备从事航海工作的身心条件,仅凭有限的体育课时是远远够的。所以有必要在校期间对其开展健康促进模式,提高锻炼意识,全面增强身心健康。
2 体育运动健康促进模式对航海专业大学生的影响
健康促进是指通过对教育、文化和环境等综合因素向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方向改进,促进人们维护和改善自己健康的过程[4];它是改善健康水平且科学合理的有效措施,可以增强人们对健康决定因素的控制能力。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针对航海专业体育运动健康促进模式的开展对学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使用航海类院校现有知识体系和体育设施,针对航海专业大学开设航海体育运动项目的课程,培养学生适应航海工作环境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能力。即便学生脱离校园生活,走向社会之后也能够利用在校期间所学知识继续开展体育运动,不断强化身心健康水平。(2)通过航海专业体育运动健康促进模式的开展使学生了解一定的体育文化知识,具备一定的体育文化背景。知晓大部分运动项目的基本发展和开展情况,积极参与新兴体育项目活动,在今后有机会接触时能很快的参与进去,并能够做到对其体育文化的赏识和对相关问题的讨论。熟悉几项运动项目的技术、规则和比赛方法,且自身具备一定的竞技能力,为今后全面开展健康促进奠定文化基础,促使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3)通过航海专业体育运动健康促进模式的开展使学生掌握促进身心健康的方法,并通过合理正确的健身知识进行体育锻炼,全面提高身体的质量,改善其现实的健康状态,养成每日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在逃离校园生活后也可以自己调节体育运动与生活、环境等健康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其达到对身心健康有利的程度。(4)通过航海专业体育运动健康促进模式的开展能够使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所带来的乐趣,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促进使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主动安排时间参与体育运动,把体育生活变成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愉悦中获得健康的体魄。
3 航海专业实施体育运动健康促进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针对航海专业大学生构建体育运动健康促进模式,需与学校客观条件相适宜。对此,本文将通过体育设施建设、体育课程构建、教师和校园文化建设4个方面进行健康促进模式可行性分析。
保障体育事业费用的投入和航海类体育器材设施的建设。体育器材设施作为学校体育的媒介,是保障学校开展体育工作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其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促进健康模式的构建,优良的运动设施才能使体育运动得以很好的开展,使学生的体育锻炼得到基本保障。因此,根据航海专业运动特点,需建设专门的设施和设置专门的器材。例如要开设水上救援、潜水寻物、耐力游泳、水上滚轮或者负重爬梯、爬绳等体育运动,就必须根据在校航海专业学生人数,设置相应的游泳场地和体育器材,保证学生除上课以外也能得到足够的场地设施进行体育锻炼。但是场地设施建设离不开经费的投入,学校领导决策部门要重视体育设施建设的必要性,以此来配合学校各级行政部门加强对学校体育事业经费的投入力度,并把本校体育事业专门开支纳入整体事业经费预算内给予制度保障,做到体育事业经费伴随教育经费的增长而增长。针对航海类大学生身心特点开设相应的课程内容,应遵循健康性、娱乐性、终身性原则,还要方便进行构建课程体系,符合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潮流。相对于女孩来说,男孩在海上作业能力方面更具身体和心理的优势,所以航海类大学生多以理工科方向的男生组成。这一阶段的男生在身体形态方面,如身高、体重等都已成人化;骨骼坚固,能承受大运动量负荷,但是关节灵活度降低。在身体机能方面,心肺功能已达巅峰时期,并且神经系统也已发育完全[5]。因此,这一群体的力量和耐力都进入了其人生中最好时期。但在心理素质方面却存在很多缺陷,据一份关于上海海运学院航海类男大学生的调查发现[2],主要集中在社会适应能力低、情绪稳定性差、缺乏冒险进取精神、工作独立性主动性不足4个方面的人格缺陷,这些都是对今后工作的不利因素。因此,结合上述对航海类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身心了解,我们可以结合体育对人格的培养优势,制定一些即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又符合航海体育特点的运动项目。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技能水平,树立“以人为本”、“终身体育”的信念。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其言语行为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感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健康促进模式以最优方式开展的重要任务之一。现在航海类学校的大部分体育教师都来自于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基本未接受过航海体育课程相关的学习培训。因此,建设一支具有创新、型学者型的航海专业体育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根据航海院校航海特色教学实际,适当增加男体育教师比例,不仅符合其专业特点,也便于培养和发展教师的专业业务,对航海类大学生综合素质、军政精神的培养都有所帮助。(2)在体育事业相关事务中要激励、引导、组织年轻教师参与,从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想认识,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善于归纳总结,从单纯的运动性、技术型向知识型、教学型、科研型为一体的学者型转变。(3)积极引导年轻教师不断提高学位水平,高等职校的职称评定对教师学位要求提高,鼓励年轻教师读硕士、读博士,为今后提高工作能力和学习水平奠定基础,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4)体育教师除自学意外,学校体育部门还将有计划的组织他们去进修、培训,这是提高工作能力和学习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课采用中期进修、短期培训相结合,不断涌现的新知识和项目需要体育教师进一步掌握。进修学习也为在职的体育教师提升文化层次和改善知识结构提供了时间和机会。(5)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鱼体育课程教学工作有关系的技能,体育部有计划的组织教师进行学习,比如计算机操作、网络、软件的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课件、摄影摄像、都可以在工作中学习、掌握,为体育教学服务。通过组织年轻教师进行学习,请老教师对他们进行传帮接代等形式,使年轻教师尽快适应工作。并努力营造一个学习和研究分氛围,使全体教师能在这样的气氛中不断提高。
构建校园体育文化,培养航海类大学生“终身体育”观念。校园文化作为社会大文化的分支,直接而深刻的影响着大学生身心健康,因此建设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是航海体育良性开展而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如今航海类大学生基本都是通过高考走进大学殿堂的莘莘学子,他们是在弱化体育教育价值下的传统教育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只是把体育运动视为娱乐或健身的一种手段,并不会有意识的纳入到未来的职业规划中去。加之过去接触的体育运动相对较少,对体育运动的接受程度受局限,一旦遇到自己不感兴趣或者困难体育运动就会放弃锻炼。这些都是对健康的体魄和人格培养的不利因素,因此需要建立一种校园体育文化来引导和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体育运动,激发学生的热情。对此我们可以设立一些由航海专业学生组织的航海体育协会,不断引进新的航海类体育项目进行创新和变种,并定期开展一些航海类体育活动与比赛。
[1]毛剑杨.航海类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探索[J].运动,2009,11(3):97-98.
[2]俞平.航海类学生的人格特征及其培养[D].复旦大学,2004,8.
[3]陈鹏.体育运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科技视界,2012,29:88-116.
[4]刘仁盛.“健康促进”新理念与体育健康教育关系论析[J].体育与科学,2004,3(2):78-80.
[5]刘德峰,方东风.大学生身心特点研究的方法论初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8,9: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