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国当代民间武术的传播与发展①

2014-12-05郭瑞青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13期
关键词:门派传播方式师徒

郭瑞青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焦作 454000)

论我国当代民间武术的传播与发展①

郭瑞青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焦作 454000)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是中国人乃至全世界都家喻户晓的。“博大”是因为在中国这片辽阔的疆土上孕育着56个民族,每个地域中都有着不同武术拳种的传承;“精深”是因为中国武术具有多元化和复杂性,其内含的文化需要我们的辛勤发掘才能领会其精神和意义。民间武术是中华武术之根源,是当前我国武术院校和官方武术的源泉,至今仍顽强存活漫衍于我国各地的民间。可以说,要想了解中华武术的继承与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和关注民间武术,从民间武术那里汲取营养和动力。

当代 民间武术 传播 发展

民间武术是我国历代武术宗师代代传承留给我们的巨大文化财富,它奇妙的劲力和招法,丰富的哲学、美学意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财富是当之无愧的。在当代社会,大众媒介技术的变迁与发展正在逐渐改变民间武术的生存状态,虽然传播是一个看似复杂的过程,它需要信息、渠道、反馈等一系列要素共同构成,但透过民间武术的传播,我们可以对民间武术的发展过程进行更细致的分析与思考。

1 民间武术的主要传播方式与途径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民间武术的传播基本是依赖言传身教进行的。随着民族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更加多元化的媒介介入到了民间武术的传播过程中,使民间武术呈现出了别样的形态。通过对民间武术传播途径的考察与分析我们认为,“师徒相承”的人际传播方式,仍然是当前我国民间武术的基本传播方式。由于民间武术浓厚的民间、民俗属性,“仪式”传播在民间武术传播与推广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当前,“大众媒介传播”对民间武术的发展也显示出了强劲的推动作用。

以师徒传承为主的人际传播方式是我国民间武术的基本传播方式。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民间武术的师徒传承是师徒双方按照一定的程式建构一种特殊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传习某种武艺的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早在明代时期就有文字记载。明人郑若增在《江南经略》中说:“中国武艺不可纪胜,其秘法散之四方,师徒相传,各臻际妙。”中国武术之所以能够世代相传,生生不息,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依靠这种师徒相承的传播方式实现的。因此,师徒相承对民间武术的发展来说具有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概况起来说,首先,民间武术的师徒传承使武术技术得以最大化、最完整地进行传播。祖师爷、师傅在徒弟入门之时便进行传承技艺的责任教育,使徒弟们认识到传播本门派的技艺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拜师之后的徒弟便会得到本门师傅的真传,师傅会将平生所学倾囊相授于徒弟,以使其将本门的功夫发扬光大。其次,师徒传承为民间武术门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民间武术门派中,最为重要的纽带便是师徒关系,同一门派中,总能找到相互关联的师徒关系。例如,民间武术中的青城派,无论是刘绥滨还是何道君他们都有共同的祖师爷信仰——尊张陵为祖师,这使得他们就拥有了共同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因此这种拟血缘的特殊关系为门派的搭建奠定了基础。最后,师徒相承可以形成促进本门派武术发展的社会群体力量,发挥出社会整合的作用。通过师徒相承,徒弟们会以师傅为中心凝聚成一股社会力量,在自己门派的传播过程中各自承担着不同的管理角色,这种力量对于门派的发展是极其有利的。

总之,师徒传承的传播方式是民间武术不可替代的基本传播方式,它在民间武术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像民间武术的血液一样,是它赋予民间武术文化以生命,是它使民间武术的传统文化更有意蕴。

此外,仪式传播也是民间武术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民间武术的文化存在。民间武术中存在很多仪式,其中有几种表现形式较为突出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即“拜师收徒仪式”、“掌门人传位仪式”以及“团年仪式”。这些仪式在民间武术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各种仪式传播,民间武术传承者与来宾之间的互动加深了他们之间的情感纽带,使这种情感凝聚为一种心理上的力量;民间武术的大众媒介传播对民间武术文化的传承也具有显著的作用,其价值在于它在个体和群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建立交流系统,从而联结并凝聚起更为紧密的社会关系网络,为自身发展提供了一个社会认同的空间。

2 民间武术传播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民间武术传播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层面与文化层面。技术是任何武术门派与拳种的载体,是武术之所以为武术的核心。按照通常对“文化”概念的界定,武术技术理当归属于武术文化,更何况武术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文化层面是指抛开技术的文化层面,即为了突出武术技术在整个传播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和武术所要宣扬的文化传播。民间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与组成部分。民间武术文化传播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将较为复杂和笼统的武术文化概括为武德、养生和武术精神。

武德是对习武之人道德、行为的规范要求,是一种伦理价值规范,自古以来,习武之人就将武德最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武谚有约“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民间武术对武德尤其尊崇,他们认为武德是武艺的根本,也是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真正勇者的必要条件。如果某人缺失武德,那么即使他武功再高,也难以得到同道之人的认同。养生健身是武术的价值功能之一,人们习武练武,不仅是获得一种自卫防身的手段与方法,也是为了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武术在其发展中受到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极大影响,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与武术相融合,形成了武术的炼养观。武术养生重视内炼精气,导引形体,讲究动静结合、内外结合、炼养结合、形神结合,使武术由技击之术的单一功能向养生之术、健身之术、修身之术演化,形成具有健身功能涵义的活动,成为中国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精神是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练武之人注重道德修养,经过内外兼修,练就一身浩然正气,即自由、公平、正义等。武术精神在很大程度上还表现为爱国精神。很多武功高强之人都是以匡扶正义和保卫国家为目的的,尤其是当代中国民间习武之人,常常热衷于以武会友、不打不相识等等。止戈为武,在造字之初就寄托了武术的美好愿望。中国武术精神很好地代表了中国人的气质和精神,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3 关于民间武术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在文化碰撞和冲击的时代,西方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逐渐向中国文化渗透,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时刻关注着自己国家的命运,当然也包括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和精神的中国武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关心重视下,武术从一个过去主要在民间底层流传的项目逐渐成为一项造福于民的体育运动,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武术经过50多年的风雨,在几代武术人的努力下,已经走向世界。

然而,民间武术却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下面临着挑战。长期以来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成为言称博大精深的武术的两大主导品牌,使得许多优秀的传统武术流派却“养在深闺人未识”,游离于武术发展的边缘地带。竞技武术套路愈演愈烈的体操和舞蹈化倾向,让广大青少年无从探寻中国武术的格斗技击内涵;而缺乏中国文化处理和重构的散打运动虽然在业界开展的如火如荼,却很难再广大民众中普及;跆拳道在向国外积极推广的过程中在服装、礼仪、段位制上面下了很大功夫,使这个运动本身体现了东方文化的内涵。相对于前面几项运动,武术在推广上显得落后了,甚至广大青少年觉得习武很傻、很土。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武术界包括社会各界关心武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共同关注和思考。

从武术教育的视角来说,当前西方文化对我国广大青少年影响甚大,青少年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显得淡漠和生疏。西方文化的侵略是长期的,其影响也是巨大的。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礼仪规范、拳礼拳义和技术范畴都融摄了许多民族文化的精华,体现了较为浓厚的民族精神。因此,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机遇面前,中国武术应该以自己独到的方式有所作为。

民间武术是中国武术的根底所在,它也是一个典型的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复杂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保护和传承,最为原汁原味的民间武术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感,更在于后人如何去探索它、研究它、发展它。我们期待有更多的有志之士来研究和探讨民间武术,为民间武术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1]周伟良.师徒论——传统武术文化的一个文化现象诠释[J].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5).

[2]龚鹏程.武艺丛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3]龚茂福.中国民间武术生存现状及传播方式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4]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5]戴国斌.武术的文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博士论文,2005.

G852

:A

:2095-2813(2014)05(a)-0127-02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3BTY014);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项目编号:122400420069)。作者简介:郭瑞青(1979—),男,汉族,河南新乡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体育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门派传播方式师徒
扎根现实的罗丹师徒
唐僧师徒为什么不“飞着”去取经?
《逍遥情缘》门派绝技 掌门的不传之秘
唐僧师徒的超速罚单
带刺的苍耳
《逍遥情缘》转门派转角色系统正式上线
给动物分一分“门派”
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方式探讨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异同比较
师徒智过分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