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冲突视域下武术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2014-12-05吕晶红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文化冲突竞技武术

吕晶红

(沈阳农业大学体育部,辽宁沈阳110866)

文化全球化不仅带来频繁的文化交流的机会,也引起了不同文化间冲突的升级,使文化的同质性和异质性的矛盾日益加剧[1]。西方发达国家借助以经济和技术为基础的文化产业扩张、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产品倾销等“软”手段,加剧了东西方的文化势差,形成了世界文化领域的“霸权主义”倾向。所以,人们一直致力于寻求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方法。

在此背景下,当人们反思武术文化发展所经历的“土洋体育”之争和“奥运会项目与非奥运会项目”之异的历程时,不难发现在争取生存空间的博弈中武术文化的内在本质和外在形象所进行的文化调适。然而,在“文化模仿”“过分异化”和“缺乏认同”的质疑声中,又必须重新审视文化冲突,并在文化冲突中探寻坚守武术文化民族性的方法,进而对武术文化与强势体育文化融合共生的路径进行理性的解读。

1 文化冲突释义

文化冲突是不同文化群体间由于价值取向、生活习惯、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产生了文化认同上的障碍,继而导致的不同文化群体间的文化对抗状态[2]。基于文化发展过程的复杂性,从文化的本土化发展到文化的国际化推广,文化主体所面临的冲突大有不同。1)在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文化自身的结构变量变化不一,各组成部分对主体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式都具有相应的时空特点。2)在文化全球化的语境下,不同文化对发展所带来的环境、生态和文化困境的理解程度不同,其对同一文化内涵与形式的认知也存在差异。因此,文化冲突不仅表现为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抗衡,也通过文化内部诸多矛盾关系的抗争得以体现。

同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文化的发展也必须经历冲突的萌芽、发展、对抗和解决的过程。可以说文化冲突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内部、外部矛盾的展开和解决,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冲突不仅通过认同危机促进文化主体的自觉,还可以为特定时空的文化转型提供基础、积蓄力量,是文化转型的必经阶段[3]。

2 文化:武术发展的内部动力

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既是导致文化冲突的内在根据,又内含着文化发展的内在依据[4]。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武术不仅具备了体育项目强身健体的一般功能,还蕴藏了同类项目所无法比拟的文化特质。

不知武则不知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子系统,其“天人合一”、“重德贵和”的思想理念和“内外兼修”的运动特点,是西方体育文化所不具有的功能与价值[5]。1)天人关系是中西方哲学探讨的共同话题。西方哲学强调人是自然的立法者,人类活动的主旨即是通过征服自然及其与自然的抗衡中显示人类的力量。与之相对,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互为支撑的关系阐释。2)西方体育文化关注对人类身体机能极限的挑战,其终极目标是克敌制胜,并通过更高、更快、更强的理念彰显其对挣脱有限资源与无限超越之间矛盾关系的渴望。然而,在儒家人性论内在逻辑的影响下,传统武德以习武者人性应然与实然为预设的道德行为规范,注重习武者个体身心发展的协调及其与所处环境的契合,从仁爱与自律两个方面,使习武者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趋向于“重德贵和”的境界[6]。3)武术套路是一项极具民族特色的运动形式,它并非单个动作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套路中动作、组合及衔接的编排,体现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理想倾向和艺术创造的程式化的理想打法[7]。通过技术上的“点到为止”、姿态上的“中正安舒”和对手的艺术化,不仅使套路动作的叙事形式得到升华,同时,武术套路也在强身健体的基点上,达到了塑造人格和完善人生的文化诉求。

武术的文化特质不仅是武术文化存在的依据,也是导致其与异质体育文化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更内含着缓解冲突的策略与方法。因此,对武术发展而言,其首要任务是审视自身的发展境遇,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如何在冲突中坚守文化的民族性,进而实现以认同为基础的文化传承与推广。

3 文化冲突与武术发展的困境

3.1 “土洋”文化冲突与武术发展困境

“土洋”文化冲突源于1910年以来在中国文化界掀起的关于民族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孰轻孰重的争论。从文化主权及其在现代教育体制中的地位来看,聚焦于体育的“土洋”文化冲突分别指向了武术文化的本能抵抗和西方体育文化对教育体制中主导地位的坚守两个方面[8]。虽然不同的视角赋予了争论双方不同的角色,但是不同主体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导致“土洋体育”之争的根本。

总体上,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主张天尊地卑,上令下从,注重和谐,倡导个人对集体的忠诚与责任,反对以自我为中心[9]。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强调以自由和平等为基础的法制强制与规范,极力追求自我,并以个人的进取和成功来衡量个人的价值。西方文化的涌入,使更多的人开始了解西方文化,也培养了国人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态度。可以说在西方文化逐步成长为强势文化形态的同时,我国传统文化逐渐陷入被动的局面。传统文化的主体性弱化,失去了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的基础[10]。

在西方文化的强势压力下,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武术也陷入了“文化自卑”的状态。“土洋体育”之争就是以武术对“体育”属性的依附和“土”与“洋”本身感情色彩的文化势差为起点,在维护国家民族文化尊严的情感爆发之后,经历了群众体育中文化基础的忽视、学校教育领域中文化主阵地的失守和竞技体育中文化的过分异化,国人对西方文化中自由、个性、竞争和创新内涵认同的逐渐上升的过程。在国人对西方体育文化“异质性”产生认同的同时,武术则选择了以隐匿自身“民族的”和“传统的”文化标志为代价,期待通过“体操化”的“文化模仿”来实现与西方强势体育项目的“同质化”发展。然而,无论是追求挖掘人类身体极限的竞技之路,还是由民间步入学校的教育探索,都见证了武术文化在“土洋体育”之争中的困苦挣扎。

3.2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割裂对武术发展的冲击

传统是人们用来界定人类发展经验历程的一个定性词语,专指世代相传的具体和抽象事物的总和。现代则是强调以变化、创新和进步为表现形式的历史相对性。因此,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还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相互协调,乃至于和谐社会理念下对传统文化的倡导,都是围绕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问题展开的[11]。然而,正如“民主/专治”、“世俗/圣神”一样,“传统/现代”是学者们所设的二元观的表现形式,这种二分法倾向于把两者对立起来[12]。在这种看似“天然”的对立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对武术文化转型的认识也陷入了传统与现代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

不可否认,传统武术和现代竞技武术在文化背景、价值取向、运动形式、传承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现代竞技武术也看似源于武术发展理念与西方竞技体育评价标准的“求同”。然而,无论是现代竞技武术的基本构成,还是武术竞技性的源起,都无法支持武术文化中传统与现代割裂的观点。1)现代竞技武术套路中丰富的动作元素、攻防模式、动作风格足以说明现代竞技武术脱胎于传统武术,现代竞技武术是传统武术体育化的存在形式。2)从史前人类的生产实践、古代朴素竞技形式的发展、近代的学校传承到现代竞技武术的科学化发展,武术通过搏斗和套路两种形式,实现了其比“打”和比“演”的竞技性延续。可以说,武术文化的发展本身既是延续也是创作。传统武术是传统文化的积累,现代竞技武术是传统文化的新生。因此,以割裂的态度来审视武术文化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不仅会导致对特定时期武术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产生误读,更会使武术发展丧失应有的文化理性。

3.3 文化理想与消费的冲突对武术发展的误导

就武术文化理想而言,其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文化自觉和文化批判,避免因武术文化理想和消费的冲突对武术发展产生的误导,最终实现以大众对武术文化的承认、接受和融入为标志的武术文化理想和消费的契合。然而,无论是竞技武术、群众武术、学校武术这三大领域的传承实践,还是这三大领域的理论探讨,都相对关注于技术的构建、传承、消费,而忽视了技术背后的文化个性,以及以“个性保持”为基础的武术文化生产[13]。这种以技术为中心的发展方式使武术自身结构和复杂、多变环境因素的互动陷入了矛盾状态,也使武术的发展方向产生背离。

为了缓解文化生产和消费的冲突,缩小文化理想与文化发展实践的差距,武术文化也试图通过文化调试在文化对抗中寻求生机。1)为了缓解竞技武术赛事级别高、观众少的局面,竞技武术比赛在动作难度、配乐伴奏和运动员服饰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并期待以此赢得大众对竞技武术表现形式的认可。2)为了争取武术在学校教育领域中应有的地位,学校武术教学尝试在“唯套路”的基础上,以文化解析为视角,探讨武术套路中技击、门户、对手和仿生的文化缘由,并期待引起青少年对武术文化内涵的关注与共鸣。此外,国家级和国际级武术赛事和学术研讨会的如期而至,为大众了解武术拳种的多样性及其文化的现代性构建了平台。

然而,无论是各种武术赛会的冷场、学校武术的边缘化境遇,还是大众对武术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的误解,都从不同层面体现了武术文化理想和大众文化消费间的矛盾状态。在文化多元和价值多元的语境下,失去了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生产与消费的互动,武术文化转型的定位亟待调整。

3.4 文化理论与武术实践断层的困局

理论与实践都是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方式[14],二者本质上是同“根”的。这种同根性在于二者的紧密结合与互为支撑。武术理论研究的科学化发展始于20世纪初的“土洋体育”之争。研究者借助相关学科知识间的互动,实现了武术在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理论尝试和实践探索。武术文化也在其理论研究与实践传承互动的积累和延续中,经历着“文化模仿”“缺乏认同”“过分异化”“理论断层”“创新无力”和“传承阵地缺失”的考验。

理论上,武术理论研究应以实践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并致力于为使武术摆脱生存困境的动态需求服务。然而,目前研究者过度重视从武术内涵、结构、价值、功能及其与传统文化关系的角度解析武术的体育属性和文化特征[15],对武术生存与发展问题的探讨缺乏深度,对武术传承实践的指导意义并不高[16]。这种理论研究热点与现实困境的冲突主要表现为研究关注了武术与同类主流体育项目的本质差异,但对如何把差异转化为发展动力的研究不足;研究意识到了武术文化中蕴含的现代核心价值理念,但未对其生活化路径进行解析;研究仅阐述了武术文化现代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但对其产生原因与解决路径的研究并不深入;研究指出了学校教育对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但各级学校武术教学改革尚未成为研究的热点领域。可见,在理论研究与实践互动失效的情况下,武术已陷入了文化理论研究与武术实践断层的困局。

3.5 武术文化发展诉求与立法保护的失调

就武术文化的发展而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但从文化冲突的角度看,重要的是关注全球化条件下武术文化通过转型来选择其生存和发展的路径。可以说这正是全球化语境下武术文化最基本的发展诉求。然而,在武术文化主体地位缺失的特殊时期,仅仅凭借武术文化自身的力量,其发展诉求是难以实现的。相关法规的出台不仅可以为武术文化转型提供合理的支持体系,还可以为各种利益关系的博弈制定互动规则,使武术在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中获得成长的有效激励。

然而,受利益分化、创新成本、原有制度的惯性和固有的思想意识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体育政策法规的推陈出新是一个曲折的过程[17]。1)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2006年颁发的《关于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意见》和2012年出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见证了国家尝试运用法律手段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历程,但是以武术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困境却证明了上述法条的无能为力。2)党的十八大和体育事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明确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国家的相关政策导向为武术发展带来的仅是理论上的发展机遇,尚未带来立法保障、人力资源和资金保障等方面的突破性进展。

因此,仅有概念模糊的上位法和国家的导向性意见,武术文化保护的权力主体、保护模式和保护范围很难定位,身陷困境的武术文化传承很难获得维系生存与发展的实质保障。

4 对武术发展路径的探讨

4.1 避免民族文化的过分流失

在全球化语境下,任何文化的成功转型都是在民族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冲突中实现的。这种冲突并非民族与世界的极端对立,而是不同文化激烈碰撞后的博弈共生。历史证明成功转型的文化不仅没有舍弃其文化的民族性,而且也受到了世界优秀文化发展经验的启发。文化的有用性与它的发端无关,关键在于文化能否对社会产生有益的影响。就武术文化而言,应该处理好“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两种倾向,并在把持好“个性的让渡”和“个性的保持”合理张力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同类项目的推广经验,在文化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冲突中寻求互补,避免或消除武术文化发展中的片面因素,最终推动武术文化现代话语的重建[18]。

4.2 梳理武术文化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武术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传统与现代共存,并且通过比较、争取民众的互动过程。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武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功能也随社会需求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不是武术功能的增减,而是随社会需求变化的彰显或隐匿[19]。现代武术是传统武术的发展,竞技武术是现代武术发展中最引入注目的表现形式,而非唯一的内容[20]。事实上,传统武术是武术文化的纵向吸纳,竞技武术是传统武术文化中比“演”成分的现代转型。因此,武术文化的转型本身既是对传统武术文化中糟粕的否定,也是对传统武术文化精华的弘扬。

4.3 推动以认同为基础的武术文化生产

认同是武术文化消费的基础。缺乏认同的武术文化生产注定是孤立的、难以持续的。无视认同的武术文化生产不仅无法对大众的体育文化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产生影响,更无法从大众的体育文化消费中获得再生产所需的直接动力。因此,如何借助认同的双向促进作用,以“三层一体”的角度,审视武术技术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的生产与大众文化需求之间的脱节,并在此基础上探寻武术文化生产的多元化发展路径,是实现武术文化生产与消费良性互动的关键环节。

4.4 促进武术文化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任何文化的成功转型都离不开理论研究与传承实践的合理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武术文化的转型也应遵循这一原则。无论是武术理论研究还是武术传承实践,其终极目标就是在不同文化的较量中释放武术文化在“民族”和“世界”的文化引力,并在保留其文化“民族性”和“传统性”的前提下为武术文化的转型创造更多的空间。因此,武术文化的转型应以对武术传承现实境遇的反思和透视为基础,集聚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能量,探讨符合现代社会价值体系的武术文化的优势、劣势和潜在发展向度,为正确处理武术文化转型所面临的冲突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保障。

4.5 建立和完善武术文化发展保障体系

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中发展最好的项目,武术文化发展的现实困境证明了党的十八大和体育事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中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迫切性[21]。为了实现武术文化传承的基本诉求,应该反思武术由民间到学校再到赛场的起伏求索,也应该客观地看待武术传承境遇的每况愈下和国家立法的举步维艰。在关乎存续与尊严的时期,武术文化渴望获得政策法规的制衡和激励作用,期待立法体系、管理体系、资金保障体系和传承模式等方面的实质发展,急需为解构文化霸权主义和武术文化民族性的理性回归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保障体系。

5 结语

武术文化的发展是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中进行的。文化冲突为武术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动力,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确定性。原本情系民族情感并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武术,在西方物欲刺激和享乐主义的渗透下,其文化的主体地位逐步被追求对抗、寻求刺激、崇尚自我的西方体育文化所取代。可以说在挣扎、忍让和模仿过后,武术正承受着迷恋传统、过于西化、缺乏认同、理论研究不深入和保障不足所带来困扰。因此,必须正视文化冲突产生的根源及其对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并通过以保持文化民族性为基础的文化调适,实现异质文化间的尊重、融合和认同。

[1] 周蔚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4):52-56.

[2] 陈华文.文化学概论新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庆霞.论文化冲突的地位与作用[J].文化交流,2005,138(9):6-9.

[4] 周忠华,向大军.文化差异?文化冲突?文化调适[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2):151-153.

[5] 王 岗,郭海洲.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现代化中的价值取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3):75-78.

[6] 冯 鑫,尹碧昌.传统武德的人性基础及其伦理意蕴[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9):50-53.

[7] 邱丕相,闰 民,戴国斌.中国武术套路的文化解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7,27(12):10-13.

[8] 刘 红,栗 丽.“土洋体育”之争的再探讨[J].体育科学,2013,34(2):42-45.

[9] 周道仁.“土洋体育”之争的全球化观照[J].体育学刊,2007,14(3):46-48.

[10] 何敏学,宋 强,姜 勇.文化同质化背景下我国武术文化的教育传承[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541-544.

[11] 许 明,綦晓芹.本土现代性:在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中孕育生长[J].社会科学,2010(1):161-173.

[12] 何星亮.对传统与现代及其相互间关系的阐释[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0(4):10-19.

[13] 戴国斌.武术的文化生产[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14] 王南湜.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的再思考[J].浙江学刊,2005(6):5-14.

[15] 施鲜丽,葛 耀,蔡仲林.近20年中国武术文化研究量化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3):21-24.

[16] 肖红征,曾于久.武术理论研究若干问题的讨论[J].体育科学,2004,24(8):70-73.

[17] 霍德利.转型时期我国体育制度创新与路径选择[J].体育与科学,2012,32(1):19-23.

[18] 戴国斌.武术在全球化中的文化选择[J].体育文化导刊,2004(9):29-32.

[19] 李印东.武术释义[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

[20] 王 岗.从历史中走来的传统武术现代武术竞技武术[J].观点,2005(12):26-27.

[21] 田祖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互动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2):116-119.

猜你喜欢

文化冲突竞技武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竞技精神
武术
中英礼貌用语对比及跨文化冲突——以《喜福会》为例
花与竞技少女
竞技体育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冲突下的诗性反思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