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师专业化缘起与发展探析

2014-12-05孟亚彪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13期
关键词:师范教育体操师资

孟亚彪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1 传统师范教育的改革与体育教师教育的缘起

我国在2001年“教师教育”概念,“教师教育”概念的提出是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有史以来第一次以“教师教育”概念的形式进行规定,其中指出“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教育教师的概念提出意味着专业教师发展不断受到重视,在此之前师范教育一直没有得到突破,教师的专业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教育发展受到阻碍。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不仅仅是称呼上的改变,其实质是我国在教师培养的教育观点、制度、内容及方法等方面的改革。

社会发展多元化,社会不断变化,知识的传播和教育不断被重视,教育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教育教学开始形成一种技术性及科学性强的活动,要求教师职业的从业者要经过专业的训练,以专业的姿态、高尚师德提供给学生最好的教育。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在伦理视角上看,教育教师更加具备的专业性,更加符合现代化的社会发展需求。

2 近代体育专业化教师发展

2.1 近代师范教育制度的确立为体育教师的培养提供了制度保证

有史以来不同时期“教师”都处于不同的角色中。在最原始时期,部落的领袖传达着“教民及导民”思想。从夏朝到战国时期,专门的用来传播教育思想的场所已经初步建,教习礼、艺、仪等相关知识,此时教授知识的大多数是官员来承担教师。在此之后的朝代教师职业逐渐形成,逐渐有了教师明确的分工,也就是最原始师范教育。师范教育的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当政者当时的需要,一直都隶属于政治要求之下,虽教育制度、管理都得到一定的完善,但是其教育与教师的实质关系就是“官、政、师”为一体。截止到1897年,清政府在洋务运动时盛宣怀在上海设立了“师范院”,属于南阳公学。师范院是最早的专项为培养老师而设立的机构,开创了近代教师师范教育,教师职业到了快速的发展。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师范教育成为了的系统,教师的培养制度的在前提下逐渐形成。

在1840年之前,中国的境内的教育学科或者是内容上都没有出现过体育二字。在1840年之后由于新式教育,开班新式学堂,其教育内容上就有了当时体操领头的体育课程,中国的学校体育奇才开始萌芽。由于洋务运动中开设体育课程,无形中也带动了体育教育的师资培养机构的设立。故此,体育课程的开设产生学校,而学校开设体育课程需要专业的体育老师,这也就是近代学校体育在我国蓬勃发展及体育专业教师教育产生的直接因素。

在洋务学堂和军中可以看出,先后引进了法、德、日及美国的体操运动和体育游戏方法。这些体育方式都是近点中国体育最初的形式,也是基本的体育项目内容,之后“体操”有了较为基本的术科内容。从历史的角度上看,《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体育课程在教育课程系统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对于普及和推动学校体育兴起具有决定性作用。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直接带动的就是术科老师需求量。例如“体操科”,各个学堂都设置了体操科,体操的老师需求直线上升,一时间造成了体育师资稀缺,在加上体育教育军国主义影响,都是军人在教授体育。当时军人的在教授体育课程,专业能力不足兵痞习气比较严重,遏制住了当时体育的发展,故此师资的培育显得更为重要。体育教授中不良影响也遭到了清政府的明令禁止,对不同的情况作出相应的处理。虽然如此,这些体育模式、内容等方面的发展给后来的发展体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以用专门机构去培养师资的做法也是有史以来头一次。

2.2 民国时期体育师范教育的发展

1912年民国的建立,学堂改名为学校,改了学制,学制学习的是日本的学制模式。在期初的十几年间,学校有一定的进步,但“双轨制”也在形成,很大程度上都是兵式体育为主,这就阻碍了我国体育的发展。在西方体育思想及自然体育思想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学校体育业相应有了变化。师资在进一步培养及教师培养机构新创建,是在1923年,同时课程体系也得到了发展。在新文化运动中,重点得到发展是新的体育科、系的设置,逐步向高层发展。如:南京高师于1916年设体育科,1922年改为体育系(修业四至五年)。私立上海体育师范学校(1921年),私立上海两江女子体育师范学校(1921年)等。

新文化运动后,民国的体育教育又迈进了一大步,在新时期新思想的导引下学校的师资还是课程设置上都有了较大的改观,旧式体操学校兵式体操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时英美国家的球类及田径慢慢进入了中国,师资结构也为此不断作出调整,这也反应了师资、课程及学校教育模式对口良好局面。

2.3 新中国体育教师教育的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体育教师的发展有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初期778建立(1949~1965年);第二节阶段曲折发展(1966~1976年);第三阶段恢复发展(1977年至20世纪90年代);第四个阶段科学发展(20世纪90年代至今)。

第一阶段的发展主要是在新中国建立后16年间,当时国家刚刚建立,国家面临的师资资源急剧资源短缺,当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增加体育教师队伍。就在1952年,中国第一所专业体育院校诞生了华东体育学院(1956年改称上海体育学院),接下来在其他地方陆续车建立了5所出色的体育学院,与此同时在其他28所师范学校也相续恢复和建立的体育相关的科目及院系,师资紧缺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及时的补充,这也是体育教学制度的一个颠覆性的转变,为体育人才难的问题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个阶段教师主要是依靠行政部门组建的个中形式的短训班,建立相应的体育教师学习制度及教研中心站,以此来提高备课、创编教材、贯彻大纲及掌握教材的能力等。这个阶段的在人数上中小学体育教师总数达到24789人,专职体育院校的教师人数为14430人,对于当时来讲这是一个可喜的数字。

第二阶段是比较艰难的时期,正处于“文革时期”,由于“文革时期”出现的特殊境况的影响。处于当时的体育教育工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体育教师及各个教育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和冲击,一小部分体育院校、系都被撤销或者合并,这一时期的打击是巨大的。这次不但在教师质量提高上,还是在数量的增长上都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致使体育教师走向下滑路。

第三阶段是遭严重破坏后的崛起,当时的教师不断遭到不同的破坏,直接导致的就是体育院校教师的急剧缺乏。故此,也决定了此时体育教师工作主要任务是增加学校老师的数量,且对在职的教师进行补偿性的提高教育。在这种发展的过程中,直至1978年高考恢复才慢慢得到解决。高考的恢复给体育教师教育带来了曙光,高考通过专科、本科及研究生等招生方式,体育学生到体育教师队伍得到了填补,体育教师的职前、入职、在职问题都有了更为科学的依据,体育教师教育朝着制度化科学化、操作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第四阶段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到现在,其现状是不但在体育教育教师数量、质量上都能满足现代化要求,而且在制度上也更加完善。当下的其任务是从数量精简,以此提升质量的问题,明显的表现为体育教师入职后的在职教师应得到更好的关注,工作中心应该转移到质量上,对在职教师进行继续教育。

3 结语

体育教师专业化缘起及历史追溯使得人们更加明确体育教师的责任。究其历史的发展的艰辛历程,可见当下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来之不易。体育教师专业化的过程,必须是在体育教学的制度下,体育专业的得到发展必须以政府为依托,体育教师教育专业才能进行。一个体育教育专业化老师的造就,必须经过不同阶段的磨炼与打造,最终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经过四个漫长而艰辛阶段的发展,应该总结发展规律,才能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体育专业教师的发展之路,提出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就应步步为营,一步一个脚印,如此方能走向体育教师专业化的现代化道路,才能引领着中国体育达到世界水平。

[1]张茂林.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构建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2.

[2]宋旭峰.我国体能教练专业化培养体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3]崔艳艳.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4]蔡旭东.北京体育大学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

[5]金光辉.从体育教科书和专著的立论基础看体育思想的演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师范教育体操师资
重庆市乡村体育师资配置现状及培养路径研究
“美育视域下的音乐师范教育教学价值重构”学术研讨会线上召开
决策权动态流转:国民政府初期华侨教育师资政策考察及当代启示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思维体操
思维体操
山区高职师范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晚清师范教育发展的制度变迁分析
头脑体操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