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思古今处,千载叹辽都”——辽上京遗址博物馆方案设计

2014-12-04王美子

建筑设计管理 2014年8期
关键词:上京京城入口

吕 成,王美子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夏所,西安 710018)

0 引言

遗址博物馆是建立在遗址之上或遗址区范围内的,以保护、研究和展示遗址为其主要任务的博物馆,属于博物馆中一种较为特殊的类型。遗址作为最大的“实物展品”,制约并决定着博物馆的设计方向,并为每一座遗址博物馆建立其独特性创造了契机。处理好新建博物馆与遗址之间的关系,并在和谐的环境氛围中塑造博物馆自身特色,成为建筑设计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辽上京遗址博物馆在空间上属于遗址保护区外围建馆的模式,内容上以展示上京城遗址为主,同时将辽上京的历史、经济、文化贯穿于展馆之中。因此,展示设计需要在满足博物馆信息传达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提高观众的参与度,挖掘地域形式语言,展现辽代建筑和草原文化古拙、刚健、质朴的文化特色。

1 项目背景

巴林左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北部,是富河文化、契丹·辽文化的发祥地。现存沉眠博大的辽上京遗址为中国辽代都城遗址,在巴林左旗林东镇南,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于神册三年(918)开始兴筑,初名皇都,天显元年(926)扩建,天显十三年(938)改称上京,并设立临潢府,为辽代五京之首。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进行了全面勘探和试掘。(图1)

图1 辽上京城总体布局图

2 构思分析

从新建博物馆的基地选址来看,它属于“遗址保护区外建馆”模式。这类博物馆位于遗址保护区外,但仍以遗址为其展示主体,因此在空间上应尽量与遗址建立联系。

在现场踏勘时,我们着眼于寻找基地与遗址间的隐含关联。就辽上京城遗址现状及其周围环境来看,城墙轮廓清晰可见,系用夯土板筑,一般高出地面6~9 m,城垣规模广阔、气势雄伟;城址附近还现存辽代南塔和北塔两座砖塔和开凿于群山之中的辽代石窟寺,史称——真寂之寺;从上京城遗址西去2.5万m,便可看到一处国家级文物——辽祖州祖陵的“石房子”,位于辽祖先发祥地的祖山山腰,基础为夯土台,由7块巨石搭建而成。(图 2)

图2 辽上京城遗址现状

总体来说,尽管辽上京城形态低矮的城垣残迹在外观上已不能还原都城应有的风貌特征,但仍具有清晰的辨识度。此外,交相辉映的南北二塔,气势恢宏的召庙石窟,峰峦叠嶂、环境幽雅的祖州、祖陵,都成为有效的设计背景和设计依据。我们试图通过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方式,在博物馆与遗址间建立一种精神力场,突出展示与观众的互动性,使博物馆作为一种关联媒介,在传达历史信息的同时引导参观者,走出“有形空间”,实现深层感悟。

2.1 城廓意象

“负山抱海,天险足以为固,水草便畜牧”——史载上京为辽太祖创业之地,是契丹建国初期在本土兴建的第一座京城,也是北方游牧民族在草原上建立的第一座都城,作为辽之都城历经204年,正所谓“金龊一箭,二百年基业,壮矣!”

博物馆选址在辽上京城遗址之下,故设计借鉴中国传统城廓概念,布局呈“回”形,院落位于展示功能单元核心位置,由主要展厅围合而成,并将规模不同的展厅组织为有机整体。外围功能空间为实,外形坚实简洁,隐喻外廓城;中间开放的内院为虚,暗示皇城,虚实结合。这样,博物馆的各功能空间围绕内院展开,口字的一边为主入口门厅、4D影厅、城市客厅等公众服务区,其余三边为陈列展览区,将展厅之间用迴游形式连接起来,形成内外的连续感。(图3~6)

图4 1~3层平面图

图5 1-1剖面图

博物馆中心内院形式方整,尺度均衡,景观水池配合石碴铺地,石观音造像静静地矗立其中,简约精致的景观要素恰到好处地渲染出宁静旷达的空间氛围,时间仿佛也缓慢下来,创造出宁静的氛围。在展厅吸纳了大量历史信息之后,难得有这样一处清静之地供人们在参观间隙休整身心、梳理思绪。也只有当人们暂时从历史抽身回到现实中时,才能够更加宏观、真实地去看待过去,体悟未来。(图7)

图6 西立面图

图7 中心内院透视图

2.2 与大遗址环境交相呼应,延续历史文脉

基地位于规划中的辽文化展示区内,东面和南面毗邻辽上京城遗址、沙里河,所处的大环境是在一条遗址绿化景观带的合抱之中。

因此,辽上京遗址博物馆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展示建筑,而是将主体展厅和文物藏品库房设计成半掩土的建筑形式,其南面、东面和北面均隐藏在不同高度的土坡之下,只显露出面对演艺广场的西面,有效地保持了原有地域景观脉络,体现了对辽上京遗址的充分尊重。

而这一唯一完整显露的主入口面则突出各建筑体量之间的穿插、砌筑,如同巨石搭建而成,具有独特的地域个性色彩,再配合标志性的观光塔与遗存的南北二塔遥遥相对,整体构成博物馆的主要形象——古朴拙致,秀丽自然。(图8)

3 功能流线

博古馆的形体本身即反映了其参观流线,展览空间围绕内院逆时针展开,引导参观人流迴游其中。(图 9、10)

图8 东南鸟瞰图

图9 流线分析

图10 入口大厅透视图

参观的起点——即博物馆主入口设置在基地的西南角。观者从演艺广场进入基地,经由步行甬道上大踏步,从2层门厅进入建筑内部,由此开始逆时针穿越不同主题的展厅,在3层结束室内展区的参观后直接到达屋顶平台,一览辽上京城遗址,达到室内参观流线与室外游览路线自然过渡、巧妙结合。流线随即在这一直面遗址的观景平台达到高潮,通过再次“点题”,将有关室内展览的记忆片段整合为一段真实的历史。

而流线的终点——即以何种方式结束参观,我们为观者提供了一个制高点,当结束了所有参观及其他辅助活动外,径直由3层出口走出室外,沿着屋顶观景平台上到标志塔,与遗存的南北二塔遥相呼应,再一次从高处回望遗址,并最终回到入口广场,完成参观。

这一环绕迴游的路径安排强调了完整的空间体验,在循序渐进的情节设置以及渐入佳境的氛围铺陈中,观者的情绪随着空间的节奏变化起伏波动,先是为眼前展品入神,后又在内院中静静品味,再登高望远被宏大遗址感召,回味 “金龊一箭,二百年基业”的雄心壮志,最终与那段过往历史达成共鸣。

4 建筑艺术特色

博物馆的整体形态抽象简练。在质感表达上,建筑并未因其要突显现代简约而去刻意选择那些看起来精致一些的材料,相反却采用了地域性设计手法,将地域性元素与博物馆设计结合。

4.1 材料选择

展陈空间使用了取材于当地的玄武岩、土坯、木材等天然材料,并大量应用在主要墙面、地面及雕刻构件上,与遗址产生直观的联系。建筑造型整体比例较长,符合城墙的线性特征,采用横向拉毛处理方法,增强墙面肌理和视觉震撼力的同时,与遗址中堆砌成的土坯城墙形成对话关系,烘托出具有历史感的古朴悠远的效果。

4.2 主入口设计

主入口的观光塔抽象模仿遗存的南北二塔,由下自上适当收分,层层密檐,具有拔地而起的力度感,采用的玄武岩不做刻意雕刻修饰,循石而凿。风格雄浑粗犷,外形简洁清远,与遗址遥相呼应,人们可登高望远,一览全景。

主入口立面的“辽上京遗址博物馆”几个大字采用阴刻,苍劲有力,与巴林左旗召庙的“真迹之寺”有异曲同工之妙。(图11、12)

4.3 环境设计

图11 主入口透视图

图12 主入口透视图

博物馆与园区整体景观绿化以种植当地的草种、树种为主,场地道路采用朴素的石碴铺地,其主要目的是保持整个遗址保护区的原始真实的面貌。

5 结语

回顾创作过程,我们并没有被某些“先入为主”的设计观念所主导,而是通过理性分析将诸多制约条件变为设计契机,除了在实体层面上获取可资借鉴的要素,更希望找到博物馆与历史文化更高层面的情感关联。运用一种更为平和的方式去展示记忆,回应历史,触发观者心中对历史的无尽遐想,使博物馆成为思考的起点而非终点。

[1]张男.遗址博物馆建筑研究——“区外”模式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初探[D].天津:天津大学,2004:26-28.

[2]梁乔,梁华.遗址博物馆——遗址展示空间意象创造[J].四川建筑,2002(02):46-48.

[3]鞠叶辛,梅洪元,马维娜.寓历史于当下,融深思于淡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博物馆方案设计[J].建筑实践,2010(03).

[4]陈刚.辽上京兴建的历史背景及其都城规划思想[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5]周湘华.覆土型博物馆建筑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6.

猜你喜欢

上京京城入口
辽上京遗址
基于新一代称重设备的入口治超劝返系统分析
京城之夜,文化之夜
关于辽上京城营建的几点浅见
秘密入口
作品三
金初上京新城琐议
第九道 灵化阁入口保卫战
辽上京博物馆藏花押印选介
辽上京宫城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