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入职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2014-12-04卫萍,李娟
卫 萍,李 娟
(1.合肥学院教育系,安徽 合肥 230601;2.桐城市第六中学,安徽 桐城 234191)
新入职教师(下文简称“新教师”)是指刚进入教职的教师,即在顺利通过各项测试与评价,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得到校方聘任后,首次以教师身份进入学校的新人。国外有研究表明,教师中大约有1/3的新教师在开始的几年里离开教学领域(全国教学和美国未来委员会,1996年)。[1]新教师之所以离开教师岗位,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其在工作中感到难以适应和胜任职业要求。大多数新教师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挫折和孤独。[2]如何在最短时间内从心理上和能力上适应并胜任新岗位,不仅是新教师关注的问题,更是学校教育管理者需要思考和应对的问题。
检索国内的相关研究发现:对新入职教师的职业适应性及专业发展研究较多,已有研究更多的是从理论层面探讨解决的途径与策略,但鲜有对新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3-5]新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他们将带着怎样的心态走上讲台?这不仅极大地影响到新教师走上教育岗位后的工作状况与职业发展,也影响着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发展方向。本研究立足调查,分析新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据此提出提高新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策略,以期对新教师的自我发展及教育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以在合肥学院参加新入职中学教师培训的全体学员为对象,为避免培训对学员的影响,在培训开始前施测,实测新教师共计302人,去掉信息与答题填写不完整的废卷,有效问卷为272份,有效回收率为90.1%。被试人口统计学信息见表1。
表1 被试的人口统计学变量(N=272)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量表法,现场团体施测,一次完成。问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第二部分是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第三部分是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1.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SCL-90)。采用王征宇翻译的症状自评量表,又名90项症状清单(SCL-90)[6]31-35,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括9个方面的精神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量表采用5级评分法(0-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依据全国常模结果,总分超过160分,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需考虑筛选阳性。经检验本样本中量表的α系数为0.927。
2.领悟社会支持量表。Zimet等编制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6]131-133,是一种强调个体自我理解和自我感受的社会支持量表,分别测定个体感受到的来自各种社会支持源如家庭、朋友和其他人(领导、亲戚与同事等)的支持情况,同时以总分反映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总程度。PSSS含12个自评项目,7级评分,1表示极不同意,7表示极同意,分数越高感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经检验本样本中量表的α系数为0.899。
3.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采用Zhang &Schwarzer 1995年完成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中文版[7],共10个项目,涉及个体遇到挫折或困难时的自信心。GSES为单维量表,采用四级计分,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效能感越高。该量表在国内已被证实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8]经检验本样本中量表的α系数为0.911。
(三)统计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二、结果与分析
(一)新入职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
SCL-90测试发现:新教师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总均分低于全国成人常模[9]。各因子分中,强迫和焦虑两项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其他因子得分均低于全国常模(见表2)。
(二)新入职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测试发现,不同性别新教师的SCL-90总均分差异显著,男性新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女性新教师。因子分上,男教师的人际关系、焦虑、敌对、恐怖和偏执得分显著高于女教师,其他因子分差异均不显著(见表3)。
表2 新教师SCL-90因子分及总分与全国常模的比较(M±SD)
表3 不同性别新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M±SD)
(三)不同家庭所在地的新入职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
测试发现,不同家庭所在地新教师的SCL-90总均分差异显著,家在外地的新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家在本地的新教师。因子分上,家在外地新教师的偏执和焦虑得分显著高于家在本地教师,其他因子分差异均不显著(见表4)。
表4 不同家庭所在地新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M±SD)
(四)不同性质学校的新入职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
测试发现,不同性质学校新教师的SCL-90总均分及各项因子分差异显著,私立学校新教师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公立学校新教师(见表5)。
表5 不同性质学校新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M±SD)
(五)不同院校毕业的新入职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在SCL-90的总均分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见表6)。Tukey两两比较检验发现,躯体化因子方面,其他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和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的得分均显著高于部属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强迫因子方面,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的得分显著高于部属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方面,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的得分和其他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的得分均显著高于部属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的得分也显著高于其他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抑郁因子方面,其他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得分显著高于部属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和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焦虑因子方面,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得分显著高于部属师范院校和其他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敌对因子方面,其他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和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的得分均显著高于部属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而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的得分也显著高于其他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恐怖因子方面,其他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和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的得分均显著高于部属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而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的得分也显著高于其他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在偏执维度上,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的得分显著高于部属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和其他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其他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的得分显著高于部属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在精神病性维度上,其他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和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的得分均显著高于部属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在总均分上,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的得分和其他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的得分均显著高于部属师范院校,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的得分也显著高于其他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的得分。
表6 不同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M±SD)
(六)新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领悟社会支持及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关分析
相关关系指两个变量在发展方向与大小程度方面存在的相随变动,即一个变量的变化是否能引起另一个变量的变化。由表7可见,新教师的心理健康总均分和其他各项因子分与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社会支持总分以及一般自我效能感均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
表7 新教师心理健康各因子与总均分与领悟社会支持、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关系数表
抑郁-0.296***-0.409***-0.340***-0.409***-0.467***焦虑-0.147*-0.176**-0.208**-0.200**-0.332***敌对-0.246***-0.328***-0.274***-0.322***-0.279***恐怖-0.332***-0.377***-0.358***-0.413***-0.401***偏执-0.286***-0.326***-0.298***-0.358***-0.216***精神病性-0.242***-0.356***-0.211***-0.320***-0.184**总均分-0.433***-0.547***-0.454***-0.562***-0.515***
(七)新教师领悟社会支持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状况的预测效应
为了考察领悟社会支持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对新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预测作用,进一步以SCL-90的总量表分为被解释变量(因变量),以与之相关的领悟社会支持各维度及一般自我效能感为解释变量(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在分析时,以偏相关系数达到0.05的显著水平时,才将自变量引入回归方程。结果如表8所示。
运用逐步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朋友支持、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其他支持对新教师的心理健康总分构成显著的回归效应,说明朋友支持、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其他支持对新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有显著的反向预测作用,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39.4%。
表8 新教师领悟社会支持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多元回归分析
三、讨论
(一)新入职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良好,但强迫和焦虑倾向值得关注
本研究表明,新教师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是强迫和焦虑两个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说明新教师在处理生活事件时缺乏弹性,存在追求完美、对自己和他人苛求的倾向,因而表现得难以适应新环境。调查发现,不少新教师对目前的状况有很多担心与忧虑,在回答开放性问题“您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时,大多数新教师都表达了对工作适应、住房安置、恋爱婚姻、工资待遇等等问题的焦虑。部分新教师反映存在睡眠质量问题,表现为难入睡,多梦,易惊醒,希望能得到专业心理减压。
(二)新入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显著,男性新教师心理状况需要关注
本研究显示,不同性别新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显著,男教师的人际关系、焦虑、敌对、恐怖和偏执等得分均显著高于女教师,说明男性新教师比女性新教师更焦虑、担心与恐惧,而且男教师在待人处事方面不灵活,思维易走极端,好猜疑,好争论,脾气难以控制;而女教师相对脾气温和、待人友好、不喜欢争论,少有破坏行为。这一方面与男女的生理差异与后天环境教育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社会赋予男性的角色定位所带来的压力有关,显然男性新教师在住房安置、经济收入、工作成就上的压力比女教师更大。因此,应更多关注男性新教师的心理动态。
(三)不同家庭所在地的新入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显著,家在外地的新教师心理状况需要关注
本研究发现,家在外地的新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家在本地的新教师,他们更易出现偏执和焦虑心理。这是因为家在外地的新教师独自在异乡打拼,缺少家人的支持与安慰,而且在面对一些问题时个人的能力有限,从而敏感多疑、忧虑紧张,应给予他们在生活上的更多照顾以及心理上的更多支持。
(四)不同性质学校新入职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显著,私立学校新入职教师的心理状况亟需关注
本研究揭示,公立学校新教师和私立学校新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显著,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公立学校无论在教育投入、教育设施、教育质量、社会影响、师资队伍等等方面均强于私立学校,个别私立学校虽然教师收入较高,但是不稳定,而且私立学校学生多为住宿生,教师工作压力也更大。因此,要特别关注私立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五)毕业于非师范院校和其他师范院校的新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毕业于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的新教师,应予以积极关注
本研究显示,毕业于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的新教师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好于毕业于其他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的新教师。目前国内仅有6所部属师范大学,这些大学的教育质量、师资力量以及其他硬件与软件的条件是其他师范院校难以相比的,顶着名校光环的毕业生有着明显的自我优越感,而且他们中绝大多数进入的中学是省级示范学校,这些都会有利于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多项因子上得分均显著高于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反映他们对即将踏上讲台有更多的担心与不自信,进而影响到人际关系、生活与工作,毕竟非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不利于他们更快地适应教师职业。其他师范院校的毕业生相比较部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自信心低一些,消极情绪也多一些。因此,应更多关注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和其他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
(六)新教师领悟社会支持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状况的预测作用
本研究表明,新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以及一般自我效能感均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而且朋友支持、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其他支持对新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显著的反向预测作用。也就是说:越是能得到更多的来自于朋友、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支持,新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就越好;对自己能力有自信,自我效能感越好的新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就越好。
四、建议
(一)在教师招聘环节考查应聘人员的心理品质,对心理不健康者采取相应措施
对于教师心理素质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古今中外的学者和教育研究者都有着明确的共识。[10]417-425近年来,因教师心理问题引发的校园 恶性事故亦不时见诸报端,令人忧虑。本次调查发现,虽然大部分新入职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个别新教师的心理问题严重,敌对、偏执等问题明显,表现为敏感多疑、思维极端、攻击性强,给走上中学的教育工作岗位带来隐患。因此,很有必要在招聘教师环节考查应聘人员的心理品质,防患于未然。教育部也曾明确指出:“在公开招聘新任教师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考核应聘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凡是有不良行为记录的或者经严格测评存在心理问题的,一律不得录用。”[11]招聘时,可以采用scl-90、16PF、MMPI等专业心理测评工具,由专业心理工作者对新教师施测,并将其结果作为录取新教师的判断指标之一。从长远来看,应完善我国的教师准入政策和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将心理素质测评纳入其中,建立教师心理问题测评、干预一体化机制,努力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有效控制。[12]
(二)在培训环节重视新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开设相关专题的心理培训课程
2011年1月,教育部发布的第一号文件《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意见》明确提出:“对所有新任教师进行岗前适应性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13]目前的入职培训内容更多是对新教师专业适应性的培训,忽视了新教师的心理培训,应将新教师的职业心理指导纳入培训计划之中,进行教师职业心理的培训。
首先,针对新教师焦虑和强迫表现较为突出的情况,开设专题的心理减压、人际交往、适应新环境等课程,运用模拟情境、互动训练、团体辅导等方法,使新教师学会自我调适策略,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其次,针对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存在较多的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等问题,开设人际关系心理、情绪管理等相关课程,小班授课,多进行互动模拟训练。考虑到一些非师范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选择中小学教师职业,并不是因热爱教育事业,而是因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而暂时屈就的情况,可开设中学生心理、教师心理等相关课程,增强职业责任感与认同感,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三)学校应给予新教师更多情感关怀与心理支持,尽可能满足新教师的基本需求
新教师入职适应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入职期的适应情况不仅决定着新教师能否顺利开展工作,还会在教学有效性、工作满意度及职业持久性等方面对教师产生长久的影响。学校不能只让新教师自己摸爬滚打,而是要主动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努力帮助其适应、胜任岗位工作,形成支持新教师成长的环境氛围。
新入职教师刚刚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换,他们中的多数人又是单身在异乡工作,所以生活、学习等各方面会遇到很多障碍,如,普遍感到经济紧张、住房安置困难等。少数新教师由于各种原因,难以找到人生的“另一半”,面临爱情与婚姻的困境。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新教师的心理状态。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十分重视与新教师的感情沟通,想方设法为新教师排忧解难,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让新教师领悟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尤其对私立学校新教师、家在外地的新教师以及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学校更应积极关注他们的心理动态,在生活和工作中提供更多的关心帮助,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置专门的教师心理健康咨询室,让新教师有一个释放压力、宣泄情绪的场所,积极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四)新教师要学会自我调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自我效能感
新教师第一次踏入教师行业,面对的是一个新的角色、新的社会环境,要努力维护自身心理健康。首先,新教师要认识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其次,新教师要努力增强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能做好教育工作,脚踏实地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在工作中体验成就感;最后,新教师不仅要保持与亲朋好友的经常沟通,还要主动与领导、同事交往,要多请教、多学习,以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新教师拥有了良好的心理状态,必然能很快地适应和融入新环境,并给教学工作带来无穷的动力,从而谱写教师职业生涯的良好开篇。
[1]李玉华,魏健.入职适应阶段教师心理解读——两位小学教师成长的质性研究报告[J].当代教育科学,2006,(6):39.
[2]李梅.中小学新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3,(9):44.
[3]胡维芳.新教师入职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报,2006,(6):135-137.
[4]谭敏.新入职教师职业适应性调查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3,(10):39-41.
[5]吴玉锋,晃国庆,曹述蓉.中学青年教师职业适应性的实证分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2):18-20.
[6]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7]Zhang.J.X.,& Schwarzer,R.Measuring optimistic self-beliefs:A Chinese adaptation of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J].Psycholigia,1995,(3):174-181.
[8]王才康,胡中峰,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1):37-40.
[9]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1):423.
[10]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
[11]高慧珠,徐祖胜.教师准入制度应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J].教学与管理,2010,(9):24.
[12]刘要悟,彭妙.心理素质测评应纳入教师资格准入制度[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0,(6):13-15.
[13]中国新闻网.教育部发布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意见[EB/OL ]. http://www. chinanews. com/edu/2011/01-06/2769075.shtml,201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