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州节孝牌坊的历史考证与文化解读
2014-12-04郭辉东
郭辉东
(湖南省人民政府 经济研究信息中心,湖南 长沙 410011)
2013年10月笔者随团到湘西乾州旅游,古城客栈附近的一座石牌坊引起了我的关注。11月下旬笔者又在吉首市有关部门支持与配合下对这座石牌坊进行了深入考证,可以肯定地说乾州节孝牌坊“前世今生”的有关问题都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解答。
一 乾州古城节孝牌坊的图案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节孝牌坊是古时经官府奏准为表彰节妇孝女而立的牌坊。乾州节孝牌坊,石质构造,四柱三间建筑式样,清同治四年(1865年)6月建造。牌坊(见图1)脊上安放着象征镇凶避邪的神兽,顶部雕砌飞檐斗拱;正楼上方正反面石匾额竖刻五龙捧圣“圣旨旌表”,两侧有双天官把门图案;牌坊中央镶嵌一块大的长方形石板,正面阴刻“诰封一品老夫人周母陈太老夫人之坊”字样,反面有39竖行、每行13字铭文介绍此牌坊由来,因风吹日晒雨露霜雪侵蚀,只有271字能辨认,铭文上下两边雕刻“凤在上龙在下”的丹凤朝阳二龙戏珠图案(见图2),形象逼真,活灵活现。正反两面下方刻有“冰清”、“玉洁”、“松贞”、“柏操”8字,基座夹杆石雕有狮子、大象、梅花鹿等动物的精美图案。四根整石立柱阴刻的楹联分别是:“令子能读父书移孝作忠尽获高风垂懿范,文孙克勤王事既贞且寿含饴累世沐恩纶。”下款是“监运道衔辰沅永靖岳备道翰林编修杨翰拜书”;“家庆国恩紫气来迎王母寿,言坊行表徽音长奉女宗贤。”下款是“岁次乙丑季夏月上浣,辰州府正堂张越拜书”;“上尽孝下抚孤茹蘖含冰独向庭帏完大节,内治家外忧国指囷募士允从巾帼见奇人。”下款是“清同治四年岁次乙丑季夏日,赐进士出身上书房行走翰林编修贵粮贮道愚侄陈簠顿首拜书”;“止水怀贞久见波澜平古井,青霜比节方知松柏抱冬心。”下款是“两广总督都堂翰林院编修毛鸿宾拜书”。
龙凤都是传说想象中的动物,龙凤呈祥图案是吉祥幸运的象征,它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和尊严。龙为百兽之尊,在封建社会常用来象征至高无上的皇帝;凤为百鸟之首,在封建社会常用来作为高贵皇后的象征。中国经历了漫长的男权社会和封建帝王的专制统治,男女不平等,龙凤图案作为皇权的象征,总是被描绘成“龙在上凤在下”的样式。只有慈禧太后改变了这种传统,变“龙在上凤在下”为“凤在上龙在下”。慈禧死后葬于河北遵化清东陵。定东陵是慈禧与慈安的陵寝,隆恩殿正中的丹陛石雕图案为凤引龙,一只高高在上的大凤,凌空展翅,穿云俯首;一条出水小龙,曲身扬首,仰望大凤。“凤在上龙在下”图案还出现在隆恩殿周围的汉白玉栏杆上和月台抱喜石上。
“凤在上龙在下”图案的石雕,笔者曾在三个地方见到过。一是1999年3月参观慈禧陵寝时,二是1999年6在宁远文庙,当时就想到宁远文庙石雕“凤在上龙在下”图案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有关,三是2013年10月在乾州古城看到的节孝牌坊。
宁远文庙现有建筑是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至光绪八年(1882年)建的,有全国古建筑中唯一的20根“凤在上龙在下”石柱群石雕,浮雕龙凤纹饰极为精致美观。2001年11月笔者和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永州旅游资源开发课题组专家梁绍辉、吕芳文以及2002年10月笔者又和人类文化学专家林河到宁远文庙考察,均提到“宁远文庙凤在上龙在下图案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有关”的看法。2003年11月笔者随全国首届舜文化与中华道德文明理论研讨会的相关学者瞻仰舜帝陵后到宁远文庙参观,宁远文物所负责人在谈到宁远石雕图案时还肯定了笔者关于“宁远文庙石雕凤在上龙在下图案,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有关”的看法,参观者也充分肯定了笔者的这一看法。
乾州节孝牌坊与永顺溪州铜柱、塔卧苏区旧址是湘西三大历史遗迹,这座雕有“凤在上龙在下”图案的牌坊,在全国牌坊中是独一无二的。不仅建造时间全国最早,而且在苗族土家族与汉族聚居区也是唯一的;它还是因为其子孙获战功由朝廷诰命封为一品夫人并由皇帝圣旨旌表建立的节孝牌坊。它为人们解剖麻雀式地对牌坊进行文化解读提供了较为完整的实物。尽管这座牌坊经历战乱和自然的洗礼,有一些损坏,但“凤在上龙在下“的图案及铭文等一些重要组件仍旧保存完好,按照“整旧如新、建新如旧”的原则,易地迁建到古城核心区域的这座古牌坊,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为乾州古城开发保护增添了新的光彩。
二 乾州节孝牌坊的历史考察与周洪印家族世系考证
(一)乾州节孝牌坊的历史考察
现在人们看到的乾州节孝牌坊是2007年易地重建的。乾州节孝牌坊始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文革”时期被毁,遗存的断石残片现存放在小溪桥405队附近的太虚寺。节孝牌坊高9.6米,宽8.9米,是湘西所存石牌坊中雕刻最好的一座。
据乾州古城文化顾问陈金章介绍,现在的牌坊是2007年9月易地重建的。原牌坊照片是陈家邻居赵胜武在上世纪50年代拍的,铭文是陈的伯父陈文清、舒宗庆、罗兴荣和陈金章等依据断石残片勘察和文字记载整理的。陈文清2006年去世,享年91岁;舒宗庆2012年去世,享年83岁;罗兴荣2012年底去世,享年80岁。牌坊图案是吴兴智摹仿断石残片图案画的草图,大字和楹联是周世宁仿原字样书写的,铭文小字是周世和仿原字样书写的。据乾州古城办姚方证实,负责牌坊施工和雕刻的是猛洞河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用的石头是永顺产的,原牌坊的石头是吉首炮台山就地取用的青石材。
原牌坊旧址在人民南路的路旁,遗存的断石残片现存放在太虚寺内。乾州人民南路叫田家园,老百姓习称田家园牌坊。牌坊“文革”时期被毁,断石残片堆在一边,后来修小溪桥大队部时用残石做了墙脚。陈金章说,原牌坊是1966年破“四旧”时毁坏的,大队部建干打垒房子时用牌坊断石做了墙脚。1993年修通人民南路时大队部被拆除,杨秀良老人等用板车把断石残片运到近两公里外的太虚寺保护起来。杨秀良2010年秋去世,享年86岁。五龙捧圣等一些有价值的残片,现在仍散落在当地群众家中。经与吉首经济开发区余水珍等人实地清点查看,太虚寺内现存有68块石牌坊的断石残片,图案及铭文清晰可辨。为防止丢失,笔者当即建议吉首市文物局把路边一块有铭文的石块搬到文物局妥善保存。
(二)周洪印家族世系考证
家族是人类社会非常基本的元素,在宗法社会尤其如此。据湘西南长城书画院副院长周世宁和他的弟弟周世和介绍,他们家和周洪印家的后人,那时都住在乾州古城城隍庙附近的周家坪,他们不是周洪印家族的后人,他们的祖先是从江西迁来的。周洪印是湖南道州濂溪先生周敦颐的后人,门上有“濂溪世葉”四字。周洪印墓在市供水总公司加压站对面兔岩山上,这片山林原来是周洪印家的。周洪印第四代孙周礼全是中国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周礼全的侄女周月莉现为吉首市民族小学教导主任。
周礼全(1921-2008年),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1946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哲学系攻读研究生,师从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金岳霖。1979年8月当选为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1983年10月当选为中国逻辑学会会长。周礼全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国务院哲学学位主任委员;论著颇丰,著有学术论文260多篇,专著有《中国哲学史》、《逻辑学》、《模态逻辑》等32种。周礼全治学严谨,是一位充满正义感的学者,在谈到学术的不正之风时,曾声色俱厉,以康德的名言“在我上者有日月星辰,在我心中有道德规律”以自励,尤令人感动。
2004年10月笔者撰写过《周敦颐家族人才链及鲁迅周恩来祖籍世系考证》,这是迄今为止关于周敦颐家族人才链及鲁迅周恩来祖籍世系研究反响最强烈的一篇文章。文章以事实说明了“周敦颐之子周焘的后裔逸斋公于明正德年间移至浙江绍兴,鲁迅(周树人)周恩来分别为周敦颐第32代孙和第33代孙”[1]。周洪印属濂溪后人,说明他与鲁迅周恩来一样,都是周敦颐的后人。周洪印故居大门之上的“濂溪世葉”四个大字,“葉”是“叶”的繁体字,证实这里是“濂溪世家”分枝散叶的地方。
三 乾州节孝牌坊印证了湘西男人贲张的血性和湘西女人顽强的性格
据《乾州厅志》记载:“乾州四面环山,武溪萦绕,前有炮台竿子之镇,后有吕洞喜鹊之峻,左处清江镇溪之奇,右倚三门高岩之险,称固塞要害之地。”150年前,正是在这个兵家必争的固塞要害之地的争夺战中,周母陈太老夫人的孙子周洪印等因战功卓著,清廷褒奖周氏祖考并圣旨旌表兴建了这座节孝牌坊。
杨良华指出:“节孝牌坊为清代乾州厅人周洪福、周洪印、周洪宾向皇上请旨为他们的祖母陈氏所立。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部将李福猷率军潜袭乾州时,周洪福在乡奉祖母之命‘创捐招募’,并亲招周洪印回师护城,固守乾州,保全了辰州、常德。周洪印被提升为督衔总兵,获‘劲勇巴图鲁’称号。洪福被擢升为副将,后战死于贵州。周氏一门均获封赠,其祖母‘上尽孝下抚孤’,诰封‘一品节孝老夫人’。乾州节孝牌坊,是展示周氏家族所蒙‘皇恩’的历史建筑。”[2]乾州文庙“湘西名人乾州馆”中,对周母陈太老夫人三个孙子及清廷褒奖周氏祖考并赐建节孝牌坊的情况也作了介绍:“同治二年朝廷褒奖周氏祖考,封赐其曾祖父周道德为一品‘建威将军’,曾祖母熊氏为一品夫人;祖母陈氏为‘一品老夫人’,并为其祖母赐建‘节孝牌坊’于乾州,成为乾州著名古迹之一。”
多种文字记载证明周母陈太老夫人及周洪印兄弟其人其事是真实可信的。周洪印的父亲、祖父、曾祖父三代一脉单传。祖母20岁丧夫守节,母亲依靠纺织度日。乾州节孝牌坊可辩认的铭文表明:祖母“亦无兄弟”,“事老抚孤”,“复篝灯夜织,不以有所以为苦也”。“咸丰乙卯,黔苗创变,延及湘边,印弟初领偏师,屡奉援黔之扎,祖母以责关艰巨,命福父时亲行营,谆谆以劝,谨供职殄寇救民为嘱。岁咸丰……之役,福父殁于王事,重祖母之忧,而祖母念在为国效忠,贻破涕为安,惟以贻令,名为光先,忘为孙辈。期咸丰辛酉,吾乾迭遭发逆纷扰,贼旅如林,危在旦夕,祖母命福,倾囊助饷,并募义勇,以固守城垣,时印弟驻扎靖边,复飞饬亲招印弟回师护城,而乾得以无恙”。“此行年八十”,“甘如含饴”,“实而致教”。立牌坊人及建立时间是“孙洪福、洪印、洪宾、重孙仁,大清同治四年岁次乙丑季夏谷旦立”(见图2铭文)。
有关记载还有:湖南省志第一卷《湖南近百年大事纪述修订本》(湖南人民出版社1962年出版)第78页、第81页有两处记载了周洪印作战的情况,《怀化地区志》上卷(三联书店1999年7月出版)第73页记载的大事记中有两处提到周洪印,《湘西州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37页和《吉首市志》(湖南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15页均作为大事记载了周洪印与太平军的激战情况。“1863年(同治二年)9月6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将李福猷率30 000多名太平军,由永绥入乾境,在茶油坪(今寨阳乡矮板村地)遭乾州协副将周洪印部狙击,激战一昼夜,于9月8日晨突围入凤境”[3],此战被誉为功在“保住辰州常德而巩固了全湘”。
以牌坊铭文为线索,比对清史稿、太平天国运动史、湖南省志、怀化地区志、湘西州志、吉首市志以及网络文章,证明周洪印兄弟与太平军将领石达开、李福猷作战是真实可信的。“冰清、玉洁、松贞、柏操”,“上尽孝下抚孤茹蘖含冰独向庭帏完大节,内治家外忧国指囷募士允从巾帼见奇人”,对80多岁的周母陈太老夫人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
“古来忠臣节妇,盖天地之正气所赋,亦山川之灵气所钟也。”[4]湘西地处武陵山区,重峦叠嶂,地势险峻,山高、坡陡、谷狭、水急。乾州古属武陵五溪蛮地,这块宝地因万溶江、天星河平行穿流而过,两江夹洲成《易经》乾卦形状而得名。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设镇溪千户所,明正德年(1519年)间开始修筑城墙,明万历四十三年(1516年)乾州开始延伸修筑苗疆边墙,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重修小石城,这些建筑筑牢了180公里苗防边墙的政治军事要塞,城内十里古街,城中十里河道,城外十里边墙。
图1 乾州节孝牌坊(郭辉东摄影)
图2 凤在上龙在下图案及铭文(郭辉东摄影并制作)
乾州是以苗族、土家族、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这块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上,在血与火、书与剑、情与义的交融碰撞中,造就了一大批历史名人。有明正德年(1519年)间开办潕溪书院的教育家吴鹤,清乾嘉苗民起义首领吴八月,清光绪九年(1883年)率军渡海驱逐法军收复台湾的陕甘总督杨岳斌,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镇守大沽炮台抗击八国联军的天津镇总兵罗荣光,民国上将陆军次长傅良佐,民国陆军中将杨安铭,击落侵华日军飞机的独臂将军石邦藩,中国当代画马四杰之一的张一尊,金石书画家杨味蔬,苗学研究先驱石启贵,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周礼全等,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唱着《小背篓》也从这块土地走向了全世界。
湘西民风强悍,刚毅不屈。世人认为湘西人有血性,有匪气。湘西男人以重情重义、爱憎分明的匪气而自豪,他们特有的气质是敢打、敢拼、不怕死。湘西女人吃苦耐劳,柔弱的脊梁背着家庭走。古时候,湘西男人若先死,女人决不改嫁,会替死去的丈夫尽孝道,上尽孝下抚孤,留在家里给前辈养老送终,茹苦含辛养育子孙。从一代代湘西历史名人以及周母陈太老夫人、周洪印等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湘西男人贲张的血性和女人顽强的性格。
四 牌坊集中西建筑风格为一体,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一)牌坊是集中西传统建筑风格为一体的标志性建筑,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牌坊,源于古代大都市的里坊制度,流行于宋代而盛于明清。当时的里坊由两旁华表和中间横梁或板门组成。最简单的牌坊是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的结构,后来又在横梁上筑起斗拱和屋檐,飞檐起脊,如同楼顶的牌坊称为牌楼。牌坊间数少则两间,多则四五间,常见的是三间;当中一间宽大,以利车马通行;左右间窄小,供行人出入。牌坊按建筑材料、风格不同分为木牌坊、石牌坊、砖牌坊、琉璃牌坊。牌坊按种类大致分为功名坊、功德坊、德政坊,孝子坊、贞节坊、节孝坊、百寿坊、仁义慈善坊等;作为标志性建筑还有山门坊、镇山坊、陵墓祠庙坊、名胜古迹坊等。乾州节孝牌坊集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和西方装饰风格为一体,凿雕有精美的瑞兽、花草、人物、书法等图案,中西合璧,巍峨壮观。
特定社会背景造就特殊的人文景观。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人们的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而立的建筑物,具有褒扬功名、旌表节烈、倡导民风的作用。牌坊大多为宗族旌表本族先贤而建,有的是朝廷或当地官府为旌表贤臣而设。朝廷旌表的牌坊分为御赐、恩荣、圣旨、敕建四个等级。忠孝节义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牌坊多为忠孝节义上有突出表现的人而立。每座牌坊都有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散发着人性的光芒。
在中国的农村和城市,人们对牌坊和牌楼司空见惯,上牌楼、下牌楼、东牌楼、西牌楼、牌楼湾、二里牌、五里牌,随处可见。澳门的大三巴牌坊因貌似中国牌坊而得名,已成为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与中国牌坊相仿的法国巴黎凯旋门、德国柏林勃兰登堡门、意大利君士坦丁门,它们的设计建设者是否受到过中国牌坊式样的影响也有待进一步探讨。
安徽徽州的牌坊之多门类之全,可称得上中国之最。徽州是徽商发源地,也是人文荟萃之地,歙县明清两代有进士542个,举人1 541个。安徽现存宋代以来古牌坊110多座,最著名的有歙县棠樾牌坊群、许国石坊、奕世尚书坊和黟县西递胡文光刺史牌坊。浙江有南阁牌坊群和郑氏义门牌坊群,浦江县郑氏义门九座牌坊是全国最大的牌坊群;杭州刺史传芳牌楼门和宁波庙沟后石牌坊、横省石牌坊,建于南宋至元代,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石牌坊。北京曾有牌坊300多座,现仍有100多座古牌楼。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昌平十三陵石牌楼是全国最大的牌楼,高28.86米,宽14米,六柱五间十一楼。山东曲阜孔林万古长春坊,庑殿顶坊中的“万古长春”四字,寓意孔子思想犹如林内松柏万代长春,与皇帝的牌坊一样六柱五间。福建彰州清代有名称的牌坊400多座,至今保留下来的有近50座。有名的牌坊有彰州南阁牌楼群、龚氏宗祠两牌楼。湖南现有贞节牌坊和节孝牌坊近20座,建于明正德年(1519年)的汝城绣衣坊,是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专门旌表监察御史的牌坊。山东蓬莱戚继光故里的戚继光牌坊,由父子总督坊、母子节孝坊组成,是著名的名人牌坊。淄博市四世宫保坊是全国唯一的砖石牌坊,石匾额“四世宫保”四字传为明书法家董其昌手书。四川有名的牌坊有双堡牌坊、隘口石坊和隆昌石牌坊群,隆昌石牌坊群原有各类牌坊近70座,现存17座。山西有名的牌坊有翼县石四牌坊和木牌坊、太和岩牌坊、南樊石牌坊。刘氏石坊的对联是四朝文臣三代帝师祁隽藻手书的。
牌坊作为历史古迹,已经成为文物部门的保护对象。牌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久远的年代丝毫没有抹杀其艺术欣赏价值,科学分析其时代局限和负面影响,挖掘其文化内涵,对处在当今物欲横流社会的人们,能起到洗涤身心、净化心灵和提升道德品质的作用。
(二)牌坊是反映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和规范制度的实物见证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各种思想相互杂陈,先秦的“百家争鸣”,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的儒道佛交融,蔚为大观,但主导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成了涵养国人精神和道德的圣殿。《礼记·礼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5]“内圣外王”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士人进身之道是中举人、考进士、点翰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对为政者提出的要求;忠孝节廉是家庭生活与社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道德秩序与准则。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提出的修养目标是“立人极”,是“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以达到“与天同其神化”的境界。
为了实现上述理想,统治阶级对男人、女人,个人、家族,求取功名、建功立业、行侠仗义的不同对象,提出了不同的道德规范,采用不同的表彰形式,各类牌坊的出现就是表彰不同对象的实物见证。即使是对皇帝的陵墓牌坊,也有严格的规定。人们在清东陵可以看到顺治、康熙、乾隆皇帝高大华丽的陵墓牌坊,这是因为他们有开疆拓土之功,而那些签订过丧权辱国条约的皇帝则不能立牌坊。因此,牌坊的褒奖意义自不待言。
贞节牌坊在中国民间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贞操的起源和本质,只是居于统治地位的男子对居于附属地位的女子的要求。其内涵大致分为婚前、婚后两种,婚后又分为夫在、夫死两种。含义是一个女子,在婚前不和任何男子发生性关系,婚后只和丈夫一人保持性关系,这才叫保持了贞操。从道德上说,贞节和节孝是对爱情的升华,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兽类的表现之一。
在中国封建社会,尤其是元、明、清三朝,是中国妇女生活最黑暗的世纪,其中又以明清两代妇女受压迫最深。明清统治者以诰命褒奖相夫教子或立节完孤的女子,由朝廷或地方官府旌表兴建了大量贞节牌坊和节孝牌坊。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曾下诏令旌表节妇,规定“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嘉奖贞节的特别命令,此后贞节牌坊和节孝牌坊成为桎梏妇女的象征。一座座高耸的牌坊无声地诉说着贞节烈女的辛酸和痛苦,在贞节牌坊和节孝牌坊下面不知埋藏了多少女子的青春年华,不知凝结了多少女子的汗水和血泪,因此可以说中国的牌坊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历史文化状况,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三)妇女解放是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取中国牌坊文化的合理内核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是男女共同劳动创造的,妇女解放是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人类社会跨入文明门槛后的漫长历史中,男人和女人的基本生存方式是男人走向社会,女人献身家庭。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广大妇女受“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等封建伦理道德思想的禁锢,形成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不成文规范,在经济和政治上妇女依附于男人,沦为家庭的奴隶和男子的附属物。古人讲“男女授受不亲,礼也”,要求男女保持一定距离,认为这才是礼数,才是文明。因此,古时的礼教多是约束女子的。从总体上看,宋代程朱理学兴起之前,对妇女的贞节观念是较为宽泛的,寡妇再嫁不会被视为不符合礼教的规范而严加指责或禁止。
秦汉时期的统治者采取过一些措施劝导贞节,秦始皇曾专门修建了一座“女怀清台”(秦朝贞节牌坊),非同寻常地礼遇褒奖女子的贞节。汉唐两代,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对女子的贞操要求并不严格,女子再嫁,社会上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好。唐代妇女能成群结伙骑马外出郊游,能穿半裸装,男女交往较为自由,有些女子追求爱情比较大胆,女子离婚也不受歧视。宋朝中期以后在统治者的支持和倡导下,封建伦常秩序主要是“三纲五常”。程朱理学兴起后,在“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指导下,卫道士们极力提倡女子守节,寡妇不再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妇女被封建礼教压得不能翻身,宁可饿死,也不能破坏封建伦常秩序。
经过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对贞节观念的极端倡导,对烈女节妇的崇尚推至极点,性禁锢越来越严酷,对女子贞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清代《礼部则例》规定:节妇,即“自三十岁以前守至五十岁,或年未五十而身故,其守节已及十年,查系孝义兼全厄穷堪怜者”及为夫守贞的“未婚贞女”。清代时,京师、省府、州县各自修建“节孝祠”,耸立大牌坊。被旌表的妇女题名坊上,死后设位祠中,春秋致祭,并由官府发给三十两坊银,由本家为其建坊。节烈事迹特别突出的,皇帝还亲自“御赐诗章匾额缎匹”,烈女节妇的名字列入正史和地方志。对失贞的女子严加惩罚,轻则赶出族门,重则施以沉河、火烧甚至凌迟处死。
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烈女节妇唐代只有51人,宋代增至267人,明代竞达36 000人。而到清代,仅安徽省休宁县就有2 200多人。几十年的寡居,青灯荧荧,孤眠独宿,个中痛苦,实在难以想象,也是外人难以知晓的。
我国正处在新旧两种体制交叉、转型、过渡的关键时期,妇女早已摆脱封建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的束缚,再也不会也不愿意用扭曲的人性去换取饱含痛苦的荣耀。对于贞节观念和节孝牌坊的批判,也由过去对封建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否定变得理性,但封建传统观念的残余还在通过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顽强地表现出来,现实生活中还有歧视、虐待、残害妇女的行为。因此,一方面要继续批判加在妇女身上的封建礼教观念,坚决制止和打击侵害妇女权益的犯罪行为;另一方面也要反对以妇女解放为名,行破坏社会人伦秩序之实的行为。
妇女不仅是促进社会历史前进的“半边天”,而且是社会变革的“酵素”。妇女解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妇女解放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意识进步相同步[6]。在当前的现实生活中,轻视歧视妇女的现象时有发生,虐待妇女、拐卖妇女和儿童、干涉婚姻自由、自由乱爱的现象也时有发生;遗弃子女、虐待老人、不尽丈夫与妻子责任、不担当家庭义务的现象多有发生。在追求婚姻自由、个性解放的今天,现代社会的女人再也不可能以甘当寡妇为荣,但也应当防止妇女重新沦为性奴隶和变成任男人摆弄的花瓶,女性养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品格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代中国妇女一定要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新女性,立振兴中华之志,创振兴中华之业。批判地反思贞节牌坊和节孝牌坊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内涵时,应该重新评估贞节牌坊和节孝牌坊的价值和文化内涵,重新思考和探讨妇女解放的含义。
[1]郭辉东.周敦颐家族人才链及鲁迅周恩来祖籍世系考证[EB/OL].[2010-10-30].http://guohuidong.hunan.gov.cn/hxwh/hnrc2_11.HTM.
[2]杨良华,主编.千年乾州[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3:24-25.
[3]吉首市志[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15.
[4]古驿道上的牌坊群 [EB/OL].[2005-12-26],http://www.cnwnews.com/Html/tech_huand/170930987.html.
[5]陈戍国,点校.周礼·仪礼·礼运[M].长沙:岳麓书社,2006:314.
[6]汤细英,郭辉东.毛泽东与中国妇女解放[M]//湖南省妇女联合会,编.毛泽东与中国妇女解放.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