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硬膜外自控镇痛在孕中期妊娠引产中的应用
2014-12-04黄媛李晴宇胡奕芳王建华
黄媛 李晴宇 胡奕芳 王建华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的医疗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使得妇产科中产妇剖宫产率的概率也在大大增加[1]。临床上,一些理想的麻醉药物在使用过程是必须对母婴影响较小,起效快,能够在产妇整个产程中镇痛,且用药后不影响宫缩和产妇运动等。目前,在孕中期妊娠引产中,连续硬膜外自控镇痛被认为是镇痛效果较好的麻醉方法之一[2]。为了探讨连续硬膜外自控镇痛方式在孕中期妊娠引产中的麻醉效果,笔者对本院2010年11月-2013年5月接受治疗的76例引产产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在本院自接受治疗的76例引产产妇资料进行分析,产妇年龄23~41岁,平均(34.65±2.87)岁,孕周20~26周。根据不同的镇痛方式,将引产妇分为两组,每组产妇各38例,对照组经产妇13例,初产妇25例,平均年龄(28.95±2.76)岁;试验组经产妇18例,初产妇20例,平均年龄(31.87±2.85)岁。所有产妇均为自愿要求结束妊娠。患者对手术方案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进行。两组患者年龄、入院时间等资料经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来本院后,为了进一步对患者确诊,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细致的检查,对于不能确诊的患者可以进行辅助检查,如心肺功能、体温等[3]。
1.2.1 对照组 取力凡诺76 mg,注射于羊膜腔内行引产术,不采取镇痛措施[4]。
1.2.2 试验组 准备工作与对照组一致,并为引产妇行镇痛措施。宫缩发动宫口开大1 cm后,选择L2~3或L3~4间隙穿刺,常规消毒铺巾,穿刺成功后,向头置管3~4 cm,置管成功后使用2%利多卡因3 mL作为实验剂量,5 min后,引产妇无全脊麻与局麻药毒性反应症状。将麻醉平面控制在T10以下,首次给药为0.15%罗哌卡因剂量约为5~6 mL,此时对产妇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观察,5 min后,如果产妇生命体征表现平稳且疼痛有效缓解、子宫收缩正常,表明镇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连接电子镇痛泵(PCEA),自控镇痛药物为0.15%的罗哌卡因+2 μg/mL的芬太尼混合液,速度控制在4 mL/h,追加量为2.5 mL,锁定时间为20 min[5]。中期妊娠引产无需考虑胎儿安全,术中引产妇还可根据个体疼痛情况按自控键追加药物,胎盘胎膜娩出后拔露出胎盘时,可在原来用药的基础上加注5 mL混合液,避免在刮宫时,引发产妇疼痛[6]。
1.3 观察指标 试验中,医护人员要认真记录产妇产后的出血量、产妇产程及时间、镇痛起效时间等指标。医护人员采用胎心监护仪对产妇及胎儿心率进行严密监测,然后医院聘请专业人员对新生儿进行Apgar评分。观察产妇的心率、怀孕周期、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出血量及镇痛效果、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7]。
1.4 统计学处理 搜集和记录的数据全部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镇痛起效时间和VAS评分比较 试验组镇痛起效时间长于对照组,试验组在5、90 min时评分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产程、产后出血、Apgar评分比较 试验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产后出血量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手术后,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Apgar评分,试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心率、怀孕周期、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比较 两组心率、怀孕周期、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产妇镇痛起效时间和VAS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产妇镇痛起效时间和VAS评分比较(±s)
组别 镇痛起效时间(min)VAS评分 分5 min 10 min 30 min 60 min 90 min实验组(n=38) 7.4±1.6 7.2±2.1 3.3±1.0 2.5±0.4 2.5±0.7 2.2±1.5对照组(n=38) 3.9±0.6 4.1±0.4 1.2±0.3 1.4±0.5 1.3±0.3 1.7±0.3 t值 4.45 6.32 5.78 5.55 4.39 11.82 P值 <0.01 <0.05 <0.05 <0.05 <0.05 <0.01
表2 两组产妇产程、产后出血、Apgar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产妇产程、产后出血、Apgar评分比较(±s)
组别 产程时间 min 产后出血量(mL)Apgar评分 分第一产程 第二产程 第三产程 1 min 5 min实验组(n=38) 427.0±31.0 47.0±23.0 7.3±2.1 210±12 9.1±0.3 9.5±0.1对照组(n=38) 434.0±28.0 50.0±18.0 7.0±2.7 207±16 8.9±0.2 9.4±0.4 t值 4.39 5.21 5.11 6.65 3.84 5.1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1
表3 两组产妇心率、怀孕周期、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比较(±s)
表3 两组产妇心率、怀孕周期、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比较(±s)
组别 心率(次/min) 怀孕周期(周) 血氧饱和度(%) 平均动脉压(mm Hg)对照组(n=38) 76.2±2.3 20.3±2.9 93.6±3.7 64.6±7.1实验组(n=38) 70.3±2.6 20.4±2.7 94.8±3.8 65.3±7.9 t值 0.3 0.6 0.9 0.8 P值 >0.05 >0.05 >0.05 >0.05
2.4 两组的疼痛程度比较 两组产妇在疼痛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不良反应 试验组术后没有产妇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对照组有3例产妇发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呕吐、恶心等症状,发生率为7.9%。
表4 两组产妇疼痛程度的比较 例(%)
3 讨论
引产在妇产科临床上比较常见,这个过程中产妇宫缩疼痛剧烈,这不仅给产妇身体上带来巨大痛苦,同样也给产妇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产妇产程的顺利进展。产妇在引产过程中,部分产妇由于第一次引产,心理难免出现害怕、恐惧等负面心理,这些心理或多或少会刺激产妇交感神经,造成产妇在引产过程中一些轻微的疼痛就能够引起较大的反应,从而影响产妇子宫收缩,增加产妇体力的消耗,从而引起胎儿宫内窘迫[8]。因此,临床上医护人员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降低产妇引产痛苦,消除对母婴的不良影响。
试验组镇痛起效时间为(7.4±1.6)min,长于对照组(3.9±0.6)min(P<0.05);在 5、90 min 时试验组产妇评分分别为(7.2±2.1)、(2.2±1.5)分,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麻醉方法在产妇引产时都能够有良好的镇痛作用。但是连续硬膜外自控镇痛方式效果更好,能够减轻产妇引产时的痛苦[9]。
此外,大量实验研究表明,连续硬膜外自控镇痛方式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其他麻醉方式,且腰硬联合麻醉产妇用药后起效快,用量少;另外,续硬膜外自控镇痛方式还具有较好的肌松效果,使医护人员在产妇引产过程中有清晰的手术视野,从而有效避免了邻近脏器的损伤,更利于产妇引产后伤口的愈合[10]。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第三产程时间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产后出血量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pgar评分,试验组要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临床上产妇引产手术中利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方式效果更好。
结果显示,试验组产妇采用连续硬膜外自控镇痛后,其疼痛感大大降低,且手术过程非常顺利。试验组患者引产前心率、怀孕周期、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为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两组患者在使用不同麻醉方式后不会对患者心率等指标产生影响。药物的使用安全有效,试验组无产妇出现不良反应[11]。采取镇痛措施并不会对产程进展造成影响,若产妇一直处于疼痛状态,在分娩过程中,喊叫过度用力,必定会加大手术难度[12]。通过镇痛可使产妇宫颈与子宫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并避免发生宫颈水肿症状,有利于放松产妇的情绪。产妇处于第一产程时,由于疼痛过度,能量极易被消耗,镇痛可缓解产妇情绪,产妇情绪得到安抚后,心中的紧张与恐惧感消失,有利于确保分娩的顺利进行。除此之外,本次试验还发现,临床上医护人员在产妇蛛网膜下腔注入2 mg罗哌卡因+2 μg/mL芬太尼,然后再进行硬外置管,接PCEA泵(含76 mL 0.125%的罗哌卡因和1.5 μg/mL芬太尼的混合药液)以4 mL/h的速度泵混合药液入硬膜外腔,效果明显优于CEA(硬膜外先注入相同混合药液共5 mL,然后按相同速度放入这种药液)。因此,临床上采用CSEA技术实现产妇无痛引产和单纯硬膜外麻醉能够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保证产妇引产过程中安全、无不良反应等。实验中,产妇手术后,试验组没有产妇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对照组有3例产妇发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呕吐、恶心等症状,发生率为7.9%。
综上所述,孕中期妊娠引产中使用连续硬膜外自控镇痛方式临床效果较好,能够有效地缓解产妇的疼痛,一方面,这种麻醉方法能够有效的缓解产妇引产时的疼痛,减少胎儿出生后药物对其影响;另一方面,药物对产妇的起效时间明显缩短,产妇用药后临床上没有出现运动神经阻滞及其他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大量使用。
[1]庄玲.硬膜外麻醉与笑气吸入用于引产镇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46-47.
[2]张宜林,吉晖晖,王亚军.氯胺酮用于上腹部手术后硬膜外镇痛[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14-16.
[3]张双生,任正永,梁秀娥.患者自控泵硬膜外腔给药在无痛引产中的镇痛效果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30-31.
[4]孙长维,张蓉.硬膜外腔注入不同配伍的吗啡用于术后镇痛时效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2,9(4):27-28.
[5]罗发芬.盐酸罗哌卡因连续性硬膜外阻滞镇痛引产151例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6):39-40.
[6]李丛元,韩沅宏,陈东海,等.我院2006年~2011年麻醉性镇痛药应用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6):95-97.
[7]项燚,郑自富,梅诗全,等.氯诺昔康复合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在骨科手术后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2,9(7):52-53.
[8]王超红.舒芬太尼合并氟哌利多用于肛肠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J].中国医学创新,2012,9(8):116.
[9]魏正贵,刘洪,李益汀.地佐辛联合地塞米松超前镇痛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9):9-11.
[10]柳金凤,周厚菊.连续硬膜外麻醉引产镇痛35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1):34-35.
[11]李练喜,董师武.地佐辛与吗啡用于P.P.H术后镇痛的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5):35-36.
[12]王立飞,闫春艳.硬膜外单次注射吗啡与PCEA用于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6):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