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的内在张力结构解读*

2014-12-04

理论月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中国梦中华民族特色

孙 帅

(清华大学 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84)

“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力量。“中国梦”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优势,强调了价值引导的规范作用。“中国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梦想追求,“中国梦”实现了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走中国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中国梦”的制度基础;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要坚持中国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中国梦”的精神导向;要实现“中国梦”还必须要汇集中国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这是“中国梦”的力量源泉。“中国梦”是价值理想与价值规范相统一的理论体系,“中国梦”内涵丰富、逻辑严谨。本文将从内涵、特征以及功能方面,解读“中国梦”的内在张力结构。

一、“中国梦”的内涵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梦,“中国梦”的实现主体与目的本体都是中国人民,“中国梦”实现了国家理想与人民利益的统一,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平衡,“中国梦”实现了主体定位与本体定位的统一。同时,“中国梦”还是情感理想与理性认识相统一的理论体系。“中国梦”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梦想追求与个人理想诉求的一致性,体现了正确价值规范的导向作用。

1.主体定位与本体定位的统一

“中国梦”是主体定位与本体定位相统一的理论体系。对“中国梦”进行本体定位,就要明确“中国梦”的本质。“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力量。“中国梦”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中国梦”实现了国家梦想与个人梦想的统一。“中国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民幸福,“中国梦”具有“人本”特性。从“中国梦”的本质进行理解,就要把“中国梦”理解为中华民族的活动方式与活动结果的总和;把“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把“中国梦”与中国人民的社会实践相联系,把实现“中国梦”理解为中国人们的责任与义务,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认清了“中国梦”的本体定位,就要坚持“中国梦”本体定位的三个原则。首先,“中国梦”应该坚持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文化土壤,充分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坚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追求,“中国梦”要走中国道路,坚持中国精神,汇集中国人民的力量,展现中国特色与中国风采。“中国梦”不同于“美国梦”、“欧洲梦”,“中国梦”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色彩,“中国梦”与中国近代的历史相联系,表现了先进的中国人为寻求民族振兴而进行的艰辛探索。其次,“中国梦”要坚持社会主义属性,“中国梦”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梦”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享性,坚持集体主义,消除贫富分化,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中国梦”还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前进方向,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以实现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为价值目标。再次,“中国梦”还应该坚持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相结合的原则,马克思认为“个人”是隶属于“共同体”中的个人,[2]“个人梦”的实现与“中国梦”的实现必然联系在一起,“中国梦”的社会主义共享性有效地实现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结合。“中国梦”不同于“美国梦”的特点在于“中国梦”的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属性,“美国梦”单纯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奋斗,“中国梦”坚持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

主体是指从事对象性活动的人,对“中国梦”进行主体定位的根本问题是“是谁”的梦和“为谁”的梦的问题。“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其根本是中国人民,中国人民既是“中国梦”的酝酿者,又是“中国梦”的实现者。“中国梦”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中国梦”坚持实现主体的普遍性与大众化的特点,以实现人民幸福为终极目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的主体地位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坚持人民对权力的监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仅实行以人民代表大会制为主要内容的选举民主和政治协商为主要内容的协商民主,还实行以基层民众自治为主要内容的直接民主,使得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社区以及部分县乡以下民众可以直接参与选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仅实行政治民主,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还实现了效率与公平兼顾、活力与秩序相统一、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充分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体现了人民在“中国梦”中的主体地位。

2.情感理想与理性认识的统一

“中国梦”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富强之路的心声,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追求,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情感信仰。近代以来苦难的中华民族屡遭外国入侵,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先进的中国人一直在探索中华民族的富强、文明之路。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陷入深深的苦难之中,“中国梦”是强军之梦,中华民族要用强大的武装力量阻止外敌入侵;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中国梦”是国富之梦,中华民族要实现国家富强,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饱受苦难,“中国梦”是人民幸福之梦,中华民族要实现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中国梦”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和理想追求。要实现“中国梦”,就要求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发奋图强,坚持中国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和平发展,坚持党的领导”,[4]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中国梦”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理想,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国国情和历史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马克思认为人们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而是在现有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历史。“中国梦”坚持以中国的历史发展为基础,客观认识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历史,坚持历史发展的一致性,正确评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国梦”坚持以中国的现有国情为依托,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发展目标,顺应了历史发展进步的客观趋势。“中国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理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制度基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群众史观,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理想目标,实现了“中国梦”与“世界梦”的相互促进与发展。

二、“中国梦”的特征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土壤培育了“中国梦”,“中国梦”摒弃了历史虚无主义与民粹主义的偏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价值导向,实现了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中国梦”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的优良因素,“中国梦”实现了民族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同时“中国梦”是具有普遍性的中国人民的梦,“中国梦”是为实现民族复兴的梦,也是为实现人民幸福的梦,是普遍性与崇高性相统一的梦。

1.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中国梦”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紧密相连。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处于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之下,历代中国人在寻求国富民强的道路上苦苦探索。1861-1894年间,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洋务派力求通过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建设近代军队,以实现国富民强,抵御外敌入侵;但洋务运动盲目效仿西方的工业制度,并没有触及清王朝的封建制度,也没有解决中国积贫积弱的问题,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苦难的中华民族惨遭列强瓜分,中国人民仍旧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洋务运动之后,戊戌变法揭开了资产阶级政治改良的序幕;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派提倡向西方学习,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业、工业、商业等,资产阶级改良派力求以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推行君主立宪制,实现清王朝的自救,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大,戊戌变法运动最终走向失败,资产阶级改良派也惨遭清政府的镇压,中华民族仍没有摆脱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命运。1911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效仿了美国的政治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不仅变革了政治制度,还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辛亥革命并没有使得中华民族走向富强,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出现帝制复辟的现象,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仍然任重道远。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到来,无产阶级逐渐登上历史舞台,中华民族在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下不断前进。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之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健全,文化建设蓬勃发展,社会建设日趋完善,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执政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日益成熟,中国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中华民族日益强盛,中国人民不断实现幸福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中国梦”在近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孕育,也将在中华民族的新发展中实现。

“中国梦”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时代性发展相联系。黑格尔认为时代精神是贯穿于各个文化领域的特定品格。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不同的内容”。[5]任何科学的构想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中国梦”的生命力在于解答其所处时代的问题,“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密切相连,与全球化、国际化的社会发展背景密不可分,“中国梦”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品质。当今中国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是“中国梦”提出的时代契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伴随而生,贫富分化加剧,人们的价值信仰出现危机,社会上存在道德失范的现象,人与人之间出现诚信危机,价值观领域日趋多元化,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西方许多不良的价值倾向不断输入,在综合国力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旧任重道远。“中国梦”是汇聚人心的精神力量,也是引导中国社会发展的指路明灯。要实现“中国梦”,就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实现国富民强。要实现“中国梦”,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实现“中国梦”,就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实现“中国梦”,就要解决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的两极分化问题,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实现“中国梦”,就要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社会进步与环境治理的双赢发展。要实现“中国梦”就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为人民谋幸福,实现人民的安居乐业。“中国梦”的时代性品质,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实现了理想要求与现实诉求的统一。

2.民族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民族性即民族的特性,是一个民族区分于其他民族的有效特质;各民族的自然生存条件与社会发展历史决定着其民族特性,民族精神是民族性的历史沉淀。“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梦”民族性的集中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梦”民族性的文化特质。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是“中国梦”爱国主义精神的主要表现形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从岳飞、文天祥到抗日英雄张自忠等,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源远流长,中国人民对民族英雄的热爱之情经久不息。“中国梦”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力量源泉;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了儒、释、道等各家思想;其中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源远流长,儒家文化中讲究“和”的思想,孔子首次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命题,他揭示了和谐的本质,讲究在国家治理中运用和谐的思想,孔子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6]孔子的思想中蕴含着公平、和谐的政治观点。“中国梦”所提倡的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具有一致性,“中国梦”不同于美国梦,“美国梦”更突出个人和金钱,而“中国梦”强调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中国梦”强调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中国梦”的目的是要真正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中国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民族性是一种本土话语,开放性是一种世界语境。“中国梦”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吸取了世界文化的优秀成分。邓小平指出“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7]“中国梦”是本土话语与世界语境的辩证统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门逐渐打开,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市场,中国与其他各国进行经济技术交流,“中国梦”具有海纳百川的开放性特征;“中国梦”的开放性特征还包含着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中国不断进行科技文化创新,以技术创新带动经济发展,以文化创新促进文化繁荣,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国富民强;但是开放性不等于放任自流,“中国梦”的开放性是原则性与灵活性并存的开放,“中国梦”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与社会现实,批判性地吸取其他各国的先进文化;“中国梦”的开放性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的开放,“中国梦”的开放性是以一种世界眼光与包容心态与世界接轨,“中国梦”的开放性是要实现与世界精神的律动,并全面地参与到世界精神的创造过程中。

三、“中国梦”的功能: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中国梦”是价值理想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理论体系,“中国梦”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合规律性指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历史过程,这种必然性从根本上制约着社会历史进程。“中国梦”的合规律性是指“中国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及其发展趋势。“中国梦”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坚持群众史观,采取了科学的合规律性的实现方式。“中国梦”坚持唯物史观,把人民群众当作历史的创造者,体现了党的领导集体思想认识和执政理念的一致性。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始终坚持群众史观,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创造世界的动力,他坚持听取群众的意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人民谋幸福;邓小平把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坚持把群众满不满意、支持不支持作为党工作好坏的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观点,相信人民,依靠人民,认为“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要依靠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中国力量。“中国梦”是党的领导集体对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理性认识的结晶。“中国梦”实现了世界观的正确性与历史活动有效性的统一。

合目的性指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之前,人们对实践活动有一定的预期和目标,人类的社会实践要达到一定的目的。“中国梦”是对未来的预期与设想,它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内;“中国梦”是科学的社会意识,“中国梦”立足于中国的客观国情之上,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为目标,它代表着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中国梦”的实现目标与社会历史发展主体的目标相一致,“中国梦”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历史主体的价值取向相一致,“中国梦”的提出是为了实现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中国梦”是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梦,“中国梦”实现了国家发展与人民幸福的协调一致。“中国梦”采取了科学的合目的性的实现方式。“中国梦”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依靠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中国力量;“中国梦”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唯物史观要求,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与发展并进,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中国梦”坚持了共产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设想,以实现共同富裕为发展目标,以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为责任,不断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倡导实现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促进发展,实现共赢发展。

“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也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中国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与方法论原则,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依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支撑,把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坚持遵守历史发展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中国梦”的内涵、特征以及功能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脉相承性,体现了唯物史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新发展。

“中国梦”是具有内在张力结构的理论体系,“中国梦”响应了历史发展要求,反映了人民的现实诉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软实力。“中国梦”体现了理念追求对于制度发展的促进作用。“中国梦”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实际,强调了人民的主体地位,把中国的历史发展与未来展望相结合,把中国的民族性与社会发展的开放性相结合,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牵引作用,实现了张力中的平衡。“中国梦”是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力量,“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契合,实现了价值规范与制度建设的统一;“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联系,实现了价值引导与实干兴邦的结合。全面理解“中国梦”的内在张力结构,有助于贯彻“中国梦”的理论精髓,把“中国梦”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实现理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1,294.

[3][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2-11-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5.

[6]论语大学中庸·论语·季氏:第十六篇[M].北京:中华书局,2011.198.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4.

猜你喜欢

中国梦中华民族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