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

2014-12-04王淑芳

山东社会科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大众化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

王淑芳

(渤海大学 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创新,并成为人民大众的自觉信仰,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在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形成挑战与冲击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长远任务。常规的至上而下的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固然很受重视,也投入了相当多的人力物力,但客观地说长期以来实效性并不显著。要使人民大众真正相信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变成精神追求和信仰,就要彻底解决一个根本的认同问题,这其中关键是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觉。而大众的文化自觉首先是作为大众精英的知识分子的自觉。应该看到,作为知识分子云集的高校历来是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高校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不是外化的抽象观念形态,而是内化的思想上的自主认知和行为上的自觉践行。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独特作用出发,重点探讨知识分子群体尤其是高校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怎样做到文化自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特殊作用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题中应有之意,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目标指向。因此,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属性。所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本质上要代表和体现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面向人民大众,为人民大众普遍理解、接受、认同、自觉遵从的过程。具体而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是指用生动的形式、鲜活的内容、大众的语言、科学的手段,深入浅出地研究、解释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其为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并内化为价值信仰、思维方式和行为指南”。[注]①冯刚:《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若干问题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9期。高校不仅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更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阵地。同时还承担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和建设的角色和任务。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高校在这一领域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说来,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传播与推广作用

在传播推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种渠道和平台中,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意识形态教育始终发挥了主阵地的作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学术交流、学术报告、资政建议等无疑成为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重要载体。也就是说,高校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主要平台,更集中了以高校知识分子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最精锐力量,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和传播推广方面,显示了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能否充分利用好高校这个优质教育平台,让高校成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和固守的思想阵地,既是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根本需要,更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应对全球化时代多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入侵和冲击的有效手段。因此,在今天的文化多元化时代,高校搭建的马克思主义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系统工程,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确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教育与规范作用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优质资源最为集中的地方,集中了学科专业方面的高层次理论研究人才,他们通过课堂教学、学术研究、社会调查研究、对内对外学术交流、为党和政府建言献策等多种方式,对自己本身、大学生和其他社会阶层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宣传,使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最新最有价值的学术成果能在更广的范围内被接受和消化。正因为高校教学科研条件和资源优势的独特性,也就使得这种教育不同于民间机构和人士的传播教育,具有规范性和正统性,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主流声音的性质。而无论是教育者还是教育对象,他们本身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决定了他们承担着现在和未来社会精英的角色,其思想言论和行为、价值观等对其他社会成员无疑具有教育示范作用。因此,高校的教学和理论研究成果无疑代表了党和国家的主流声音,体现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具有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的重要作用。

(三)承续与创新作用

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和推广是一项长期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需要在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社会现实的变化需要。我们倡导和追求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标,其本质正在于在不断继承和创新中使马克思主义日益成为人民大众的“精神武器”,进而变成大众的文化自觉,成为“物质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发展历史已经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代表了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只有真正为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真理性价值。由于全球化时代国内外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我国在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理论上的马克思主义与崭新的现实生活实践有了脱节,在一些人心目中造成了马克思主义已经是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过时”印象;理论表达形式偏向学术化、官僚化、精英化,不能反映群众生活实际需要;传播方式更多采用至上而下的强制性灌输,形式主义倾向明显,未能成为普通民众的精神信仰。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于理论的承续和创新,要根据不断变化了的客观实际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要求,不断推进理论的与时俱进。完成这一任务,高校知识分子的理论创新作用是首当其冲的。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对高校的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做出了进一步明确的界定,“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注]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2011年4月24日。仅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便不难看出高校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中确实发挥了特殊作用,并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知识分子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怎样做到文化自觉

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特殊作用和贡献的实现,关键取决于高校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注]王南湜、侯振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何以可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第8期。文化自觉的实现,无论是作为团体的执政党还是作为个体的民众都要对文化的本质和作用有正确的认识,而这其中,从民众个体的层面看,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是最为关键的。正如冯骥才先生认为的,文化自觉,首先是知识分子的自觉,即知识分子应当任何时候都站守文化的前沿,保持先觉,主动承担。具体而言,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以高校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应该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自觉认识和把握

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觉,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对知识分子而言,首要前提应该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自觉认识和把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很多高校理论工作者和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知识分子,他们认为自己长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熏陶,并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就已经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真谛,至少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其实我们所言的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的自觉认识和把握与一般意义上的了解甚至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有本质区别的。按照笔者的理解,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自觉把握至少应包括三方面含义:“其一,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学习和解读能力,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即是‘书斋’马克思主义者;其二,对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信奉,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与社会价值,即是‘价值’马克思主义者;其三,对学术研究对象的马克思主义的质疑与超越,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价值,即是‘学术’马克思主义者。”[注]王淑芳:《从政治认同转向文化认同——谈高校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觉》,《渤海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这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既相互联系,又相互补充,不可偏废。只有掌握了上述三个方面,才能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价值归属、实践特性、阶级本质等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梳理,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在全球化时代文化交融和冲突的背景下,知识分子首先需要充当“书斋”和“学术”的马克思主义者角色,避开世俗的喧嚣,沉下心来,认真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摒弃教条式的机械理解和实用主义的断章取义,认真思考,审慎研究,正本清源,有效传播。这是对知识分子作为懂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人”的最基本要求。有了这一前提基础,知识分子才能对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有清醒的认识。即无论中国社会现实发生多大变化,也无论国际环境经历怎样的变革,我们始终需要明确和坚持一个基本的原则立场: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近一个世纪历程,已经被证明是客观真理,正因为这一点,它才能够超越其他主义和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理论需要发展和创新,但我们始终不能放弃和边缘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支配地位。“今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党继承和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的表现,也是应对全球化条件下多种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冲击的有效战略。”[注]王淑芳:《国家软实力竞争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构建》,《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无论社会发展到任何时候,在涉及到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抉择面前,知识分子都必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应有的政治判断力。要心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不负理论研究和传播的使命,时刻叩问知识分子的良知,自觉理解掌握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真正发挥知识分子作为整个社会精英的巨大影响力、感染力和辐射力。

(二)对马克思主义发展性和世界性的自觉引领与践行

文化自觉在实践中具体表现为文化价值选择和构建过程中人们的一种自觉、自主、理性的价值取向,或者说它是社会个体表现出来的理性的自觉,行为和责任的自觉。“文化自觉需要我们具有文化使命意识。所谓文化使命意识,是指当代的中国人尤其是文化人,要自觉意识到时代所赋予我们的、进行文化创造以复兴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注]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上)》,《红旗文稿》2010年第15期。。文化自觉,首先应是知识分子的自觉。因为高校的知识分子多数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和教育的任务,这一工作同时也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进程,并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巩固。因此,高校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首先要体现在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各种各种各样的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能够在思想深处自觉抵制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对高校和整个社会的冲击与挑战,用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践行马克思主义,告别唯书为上的教条式解读和敷衍了事的谋生式传播,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时代,着重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实践性、世界性,对实践中不断出现的崭新课题自觉加以理性的思考。只要是有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巩固执政党的地位,有助于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的稳步提高,我们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因为时代变化和世界变化会不断给经典马克思主义带来极其复杂的时代课题和世界课题,知识分子和理论工作者的责任就在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和世界的更好结合,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和世界性做到自觉引领与践行。这种自觉引领与践行作用不仅仅体现在理论创新的“大角色”层面,还更多体现在实际生活中身体力行的“小角色”层面。由于当前的中国正处于全方位的社会转型时期,这种转型一方面是物质生产和生活领域,更主要的是精神生活和价值层面。当整个社会的文化受到漠视、价值观变得扭曲,道德底线遭遇滑坡时,知识分子负有追求真理和警醒社会成员的职责更显得尤为重要。当很多阶层更多沉迷于对物质和金钱的占有甚至豪夺,知识分子阶层却应该积极关注社会文明的发展前途,对社会成员的道德净化和完善有基本的示范和引领。如此一来,不论是高校还是其他群体的知识分子,如果自身远离了心灵深处本来的“净土”,会在很多时候表现为道德底线的突破、生活和价值观上的过分功利、精神上趋向媚俗,这就根本谈不上文化自觉使命的有力担当。

(三)对多元文化格局的自觉判断与明辨

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交织在一起,使我们眼前的世界变得异常丰富多彩但极其复杂多变。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只有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才有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延续。作为知识分子,本身是文化的传承者,但多元文化的入侵,使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变得越来越艰巨。文化自觉的目的正是为了取得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进行正确、自主的文化选择、传播与创新。在多元文化格局下,文化的融合和冲突都属正常现象,作为知识分子,既不能对外来文化盲目排斥,也不能对其盲目崇拜,奉若神明。既不能对民族传统文化盲目推崇,也不能表现出历史虚无主义。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有清楚自觉的价值判断和明辨。在文化全球化时代,费孝通先生就主张“多元一体”的思想,认为这也是中国式文化的表现,包含了各美其美和美人之美,要能够从别人和自己不同的东西中发现出美的地方,才能真正的美人之美,形成一个发自内心的,感情深处的认知和欣赏,而不是为了一个短期的目的或一个什么利益。只有这样才能相互容纳,产生凝聚力,做到民族间和国家间的“和而不同”的和平共处,共存共荣的结合。[注]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学术研究》2003年第7期。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既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地位和前途的清醒认识,对多元文化格局的自觉判断和明辨,更表现在对国家民族复兴责任的自觉担当。作为思想的启蒙者和理论的创新者,知识分子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都走在了时代发展的前列,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一代知识分子肩负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使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有机结合,才有了生生不息的中国共产党90多年以及新中国60多年辉煌的历史成就。今天,在改革开放的和平发展时期,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又一次落到当代知识分子肩上,历史发展的规律反复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新的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自觉坚持和努力践行正是担负21世纪中华民族复兴历史重任的表现。同时,在文化多元化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包容性以及发展性、世界性有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自觉的表现。

新的历史时期,文化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并逐渐成为最强大的软实力。它不仅能够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而且足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复兴和民族的强大。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历程表明,理论创新和文化自觉是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并保持先进性的动力源泉。知识分子作为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引领者,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作为知识分子群体,只有首先对马克思主义做到“真知真信真讲真行”,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自觉认识和把握,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和世界性自觉引领和践行,对多元文化格局自觉判断和明辨,才能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主体自我追求的价值选择,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真正发挥精英和主体作用。这种高度的文化自觉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根基;有了这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真正的文化复兴和文化自强,最终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和全球竞争力的先进文化,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彰显出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先进文化价值,最终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人类发展美好境界。

猜你喜欢

大众化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吗
青年之问:你愿不愿意被称为知识分子?
延安戏曲改革研究:大众化视角下的回顾与反思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