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小康思想与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
2014-12-04肖贵清李永进
肖贵清 李永进
(清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4)
当代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是邓小平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其中,“小康”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和重要发展节点,“三步走”是其总体构想和战略步骤。这一发展战略在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中提出和形成,回答了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步骤等问题。之后,邓小平的小康思想和“三步走”战略又得以丰富和完善,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起,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一、邓小平小康思想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确立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总结、借鉴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发展模式,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在战略目标方面,邓小平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和新的时代特征,对改革开放前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概念进行了重新诠释,并逐渐将“小康”确定为阶段性发展目标。在战略步骤方面,邓小平创造性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图景。
(一)从“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到“小康之家”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阐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时候,仍然沿用了“四个现代化”的说法,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了说明。1979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指出:“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现在我们的技术水平还是你们五十年代的水平。如果本世纪末能达到你们七十年代的水平,那就很了不起。就是达到那个水平,也还要做许多努力。由于缺乏经验,实现四个现代化可能比想象的还要困难些。”*《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25页。此后,他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又进一步把“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归纳为“中国式的现代化”,指出:“我同外国人谈话, 用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式的现代化。到本世纪末,我们大概只能达到发达国家七十年代的水平,人均收入不可能很高。”*《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26页。1979年10月,在谈论经济工作问题时,他把过去提出的“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称为“开了大口”,很难顺利完成。因此,他说:“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特别是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来说不会很高。”[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4页。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正式提出“小康之家”的概念,并将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7页。这是邓小平关于将“小康”作为20世纪末要达到的发展目标的较早论述。1986年6月,邓小平进一步对小康社会作了阐释:“我们的目标,第一步是到二○○○年建立一个小康社会。雄心壮志太大了不行,要实事求是。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1—162页。在邓小平看来,小康社会就是中国式的现代化。
(二)“三步走”战略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总体战略
在提出小康之家发展目标的同时,邓小平也在考虑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问题,制定出阶梯式发展的总体构想。这一构想经历了从“两步走”到“三步走”的发展过程。
1980年1月,邓小平在中央干部会议上作了《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明确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实现四个现代化,从今年元旦起,只有二十年,就是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其中“80年代是很重要的,是决定性的”。[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1页。1984年10月,邓小平再次论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明确指出:“我们第一步是实现翻两番,需要二十年,还有第二步,需要三十年到五十年,恐怕是要五十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两步加起来,正好五十年至七十年。”[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9页。1985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我们奋斗了几十年,就是为了消灭贫困。第一步,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就是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的水平。第二步,再用三五十年的时间,在经济上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使人民生活比较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9页。此时,邓小平的发展设想仅以世纪之交为界线,将整个现代化过程划分为两步。1987年3月,邓小平在接见坦桑尼亚领导人时,对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作了完整、细致的规划:“第一个十年,一九八一年至一九九○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估计不成问题,可以提前完成。第二个十年,即从一九九一年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从发展趋势看也是可靠的。……到本世纪末,尽管我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八百到一千美元不算多,但是年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一万亿美元。有了这个基础,再争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是有希望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2页。邓小平在这里虽然还没有明确以“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来概括其发展战略,但实际已经包含了“三步走”构想。1987年4月,邓小平在接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时,又对“三步走”战略构想进行了系统阐述:“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了小康的中国。……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6页。
总之,以建设小康社会为主线,邓小平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总体设计实现了从“两步走”到“三步走”的转变,使每一步得以更加科学和细化。这一战略设想通过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进一步上升至国家意志层面。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正式确认了邓小平提出的新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从一九八一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一九八○年的七千一百亿元增加到二○○○年的两万八千亿元左右。”[注]《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1-12页。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注]《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4页。这样,邓小平小康思想和“三步走”发展战略就被正式确定下来。
二、小康和“三步走”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小康思想和“三步走”发展战略,是邓小平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吸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提出的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既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符合改革发展的实际。这一战略以经济建设带动全面发展,是实事求是原则与改革发展雄心壮志的有机统一。尤其是“三步走”发展战略所体现的渐进式、阶梯式的发展模式,符合中国国情和具体实际。
(一)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既蕴含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品质,又体现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雄心壮志
纵观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历程,都不同程度出现过脱离现实、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急性病”。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也曾提出了“超英赶美”的口号,试图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形式,迅速摆脱贫困落后局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但是,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一探索逐步走入误区,造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大损失。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我们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确立了基本原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不久,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而我们国家最大的特点“一个是底子薄”,“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164页。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必须考虑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落后的基本国情。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注]《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66—167页。。党的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进行了专门论述,指出:“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所以,在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方面,邓小平汲取了以往的经验教训,充分考虑到在贫困落后的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困难和长期性。正如邓小平所说:“就我们来说,目标定得低一点有好处。目标定低一点是为了防止产生急躁情绪,避免又回到‘左’的错误上去”;“我们的目标没有放弃,只是我们吸取和总结了经验教训。想快,这个意图是好的,但欲速则不达,这是中国的古话。步子稳妥一些,也许速度更快一些。”[注]《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243、732页。小康的阶段性目标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摒弃了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描绘出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蓝图。
(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易于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邓小平借鉴和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并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其新的政治内涵,使深刻的理论思想充满生机活力,易于被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用以表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性目标的“小康”概念,是邓小平对中国传统小康思想的批判继承。“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里的“小康”是与“小休”、“小息”、“小愒”、“小安”对应使用的,主要指安宁平和的生活状态。《礼记·礼运》篇则从社会形态的角度使用了“小康”概念,该篇记载孔子将“禹、汤、文、武、成王、周公”治下的社会称为“小康”,将其视为仅次于大同社会的一种相对良好的政治状况。邓小平创造性地借用古语“小康”,结合当代中国发展现实,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在邓小平看来,小康是根据中国基本国情和发展现实设立的科学目标,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即“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的水平”。国民生产总值人均800到1000美元,是小康水平的考量标准。正如邓小平所说的那样:“所谓四个现代化,只能搞个‘小康之家’,比如说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如果我们人均收入达到一千美元,就很不错,可以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注]《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82、252页。同样,“三步走”也是邓小平用民间的通俗话语,来指称党和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做到既言简意赅,又能使其更加深入人心,易于为一般民众所理解和掌握。
(三)当代中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有针对性地提出“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同样,在制定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时,他也多次强调这一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邓小平指出:“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页。之所以要始终坚持改革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不仅在于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实现全体国民的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也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关于这一点,邓小平在对比中国的小康水平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的差别时作了很好的说明:“应该说,如果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真正达到每人平均一千美元,那我们的日子比他们要好过得很多,比他们两千美元的还要好过。因为我们这里没有剥削阶级,没有剥削制度,国民总收入完全用之于整个社会,相当大一部分直接分配给人民。”[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9页。
与此同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邓小平也始终强调人民利益标准。他提出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将人民利益标准、生产力标准和综合国力标准一起作为评判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就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战略而言,与第一步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相对应的生活水平指标是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与第二步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相对应的是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与第三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相对应的则是人民生活比较富裕。人民利益标准的价值观,也是这一现代化进程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表现。
(四)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旨在实现全面的发展
邓小平小康思想和三步走战略在紧紧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协调并行,同时将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作为改革发展的最终目标。改革开放刚一启动,邓小平就提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0页。他反复强调:“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8页。1983年初,他在江、浙等地视察后,将该地区的建设经验总结为六条:第一,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第二,住房问题解决了;第三,就业问题解决了,城镇基本上没有待业劳动者了;第四,人不再外流了;第五,中小学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有能力自己安排了;第六,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5页。可以看出,邓小平提出的现代化目标不仅仅限于经济方面,而是要实现政治、文化、教育、社会、民生等诸多领域的综合平衡和协调发展。
三、小康思想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实践及当代价值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历程,基本上按照邓小平的战略设想和总体规划进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随着各阶段发展目标的相继实现,我们党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对这一发展战略进行了重新规划和补充。在发展步骤方面,将“三步走”中的第三步又作了细致划分,形成“新三步走”战略。针对总体小康已经实现的局面,又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使小康作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重要节点,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始终,成为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主线和关键词。
(一)从“三步走”战略到“新三步走”战略,进一步明确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1997年,我国提前3年完成了200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既定目标,“三步走”战略中的前两步已经胜利完成。因此,党的十五大对新世纪的发展任务,也就是“三步走”中的第三步,作了更为细致的规划,形成“新三步走”发展战略。报告指出:“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注]《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这样,就把长达半个世纪的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下来,同时形成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本雏形。
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注]《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4页。大会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同时强调“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注]《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4-15页。。
经过21世纪头10年的共同奋斗,到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47.3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治、社会建设取得较快发展。2012年,党的十八大再次重申“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页。。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将本世纪中叶这一关节点,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起来,指出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是“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注]《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人民日报》2013年3月20日第1版。。可以说,“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是对“三步走”战略的再发展和再诠释,使其有了更加具体的时间节点和考量标准;而中国梦的提出,更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体现了新时期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雄心壮志。
(二)从“小康之家”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提出小康之家时,主要指的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的状态。这种经济发展水平是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但仍处于基础型、保障型阶段。“我们现在的小康,总的来说,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注]《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16页。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总体小康水平已经基本实现,如何推动、促进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成为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紧迫课题。为此,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命题,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注]《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4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既同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总体构想相衔接,又根据新的发展实际体现了邓小平关于分阶段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党在发展战略领域的重要理论成果,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展现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明前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中国改革发展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为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面临新的历史机遇期,2012年党的十八大又明确提出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宏伟目标,对主要发展领域作了总体部署和细致规划。从“小康之家”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这一概念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线索和关键词,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统领作用。
(三)从主要强调发展经济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协同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目标。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推动经济建设,也是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主要特征和首要任务。他曾多次强调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指出:“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它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0页。小康之家和“三步走”发展战略,基本是以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标准制定的。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收入差距较大、社会矛盾增多、发展方式简单粗放、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也不断凸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推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协同共进,实现科学发展。因此,党的十五大将“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同经济发展、生活宽裕一并作为新“三步走”的阶段性目标,并且把“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当作发展目标。[注]《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党的十八大更是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五个方面,具体勾画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五位一体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部署,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的理论内涵,充分体现了党在新形势下解决新问题的决心和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的根本总结,凝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梦想,也体现着近代以来人类对社会主义的美好憧憬和不懈探索。”[注]《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4-25页。邓小平的小康思想,实际上规划了当代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以“小康之家”和“三步走”为主要特征,科学回答了中国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步骤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指导思想。在30多年的实践过程中,这一战略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必将继续指引我们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