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
2014-12-04盛振文
盛振文
(天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 300072)
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办学形式之一,其可持续发展有特定的内涵。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在教育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原则下,以长期、稳定、健康地发展为目标,寻求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实现自身“长远”、“持久”的发展。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是在发展过程中,追求自我生存和永恒发展,保证学校在相当长时间内具有较强生命力的发展。因此,它必然要处理好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影响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政策法规、政府资助和社会认可,内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师资队伍、经费来源、办学特色和大学文化。
一、影响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外因素及其关系
影响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内部因素有很多,如办学特色、师资队伍、经费来源、体制机制、招生就业、大学文化等,下面主要分析师资队伍、经费来源、办学特色和大学文化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曾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名。”只有培养和维持一支优秀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的其他有形资产才能发挥出其作用,人才培养质量及就业前景才能得到基本的保障。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教师一般都实行聘任制,公开招聘,经审查和面试通过后,由校长签署聘任合同。应聘的主要有离退休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普通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及公司的在职教师、科研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民办和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以及社会上有一技之长的人员。目前大部分民办高校师资队伍都呈两头较大的“哑铃型”结构,院系领导和高职称的教师多为公办院校退休人员,专职教师多为青年教师,而年富力强且有较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年教师相对偏少,师资结构很不合理。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师资队伍稳定性较差,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办学质量的提高,民办高校师资队伍低素质且缺乏稳定性的现状影响了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办学经费不足也是影响我国民办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内部因素。虽然我国民办高校经过了3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但是办学经费仍然主要靠自筹,而且学费在学校经费来源中所占的比例大都在85%以上,有些学校甚至是100%,走的是一条完全“以学养学”的单一经费筹措之路。与公立高校相比,经费紧张已成为影响民办高校提高办学水平甚至是决定其生死存亡的关键要素。有些民办高校因资金不足正面临难以为继甚至被淘汰的境况。我国有相当一批民办高校之所以倒闭或撤销,主要是因为资金短缺、入不敷出。稳定的经费来源是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任何民办高校都会面临着经费筹集问题。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经费筹集方式单一,经费来源与公办高校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公办高校除享受政府拨款外,还享受国内外金融机构的无息、低息、贴息贷款。民办高校不但很难享受贷款优惠,而且还面临许多贷款门槛(如房产抵押、担保等),几乎处于告贷无门的境地。现有的以学费为主的筹资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民办高校的客观需求,严重束缚了民办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办学特色体现了一所学校的优势所在,是其永葆活力的关键,有特色才有竞争力。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办出特色既是生存发展的保障,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路径。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中,一些民办高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知名度,其中办出特色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办出特色已成为民办教育者的共识。在发展过程中,我国民办高校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诸如培养模式特色、专业设置特色、校园文化特色等,依靠这些办学特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出类拔萃的专业人才,同时为学校赢得了声誉。但是,从整体上看,由于我国民办高校发展时间比较短,对办学特色的深入探讨还不够,在办学特色的探索和实践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办学定位不明、特色师资不足、校园文化无法有效支撑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等,这些不足都影响着民办高校知名度的提高,进而影响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是大学的灵魂,也是大学彰显个性特色的重要标志。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就在于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世界上许多知名大学正因为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才得以历久弥新,永葆生机和活力。大学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不断创新和积累而逐步形成的。对于起步较晚、历史短暂的我国民办高校而言,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尤为重要。[注]翁伟斌:《大学文化建设:反思与创新》,《高校教育管理》2013年第7期。当前,我国民办高校的大学文化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文化底蕴不深厚,师生的人文素养不高,政治思想教育不够深入,大学物质文化建设滞后,校园学术活动以及文化活动水平不高,学生团体活动缺乏有效规范和正确指导等。培养塑造大学文化在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所以必须重视解决民办高校大学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扎实有效的大学文化建设推进学校整体发展。
以上探讨的是影响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另一方面,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也极为重要,具体来说,民办高校的发展需要国家政策法规支持和政府资助,需要社会的认可。
我国对民办教育非常重视,并以法律确立了民办教育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保障民办教育的合法权益。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9 条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企业事业组织和其它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地方要鼓励和指导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规范民办教育的行政法规。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民办教育的性质、地位。2004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2010年,《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大力支持民办教育”。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民办教育提出了“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发展方针。
上述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保证了我国民办高校朝着法治化、正规化的方向发展,但我们也要看到,虽然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已经有法可依,但是具体实施办法一直没有出台。如《民办教育促进法》第51条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这种条文的原则性太强,缺乏切实可行的操作性,无法用来解决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也回避了产权归属问题。时至今日,关于产权划分、合理回报的问题仍没有明确界定。毋庸置疑,这些问题的存在肯定会挫伤举办者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关于民办高校教师待遇政策的缺失也是当前立法的一大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保障待遇与公办教师差距大,民办高校教师实行企业单位养老保险,公办高校教师实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退休后二者待遇相差近50%;二是民办高校教师身份与公办高校差距大,民办高校教师没有进入事业编“体制”内,职业稳定性低。总之,在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相关政策法规方面,因政策未细化或落实不到位,致使民办高校发展中仍面临着诸多难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资助是民办高校获得经费支持的重要途径。政府对民办高校进行资助,表明了政府对促进民办高校发展的积极态度,从而能以其示范效应带动更广泛的社会力量的支持。一方面,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历史比较短,还处于成长期,完全依靠市场筹集经费的能力还不足,而经费问题又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障碍,所以政府的资助就显得十分必要。另一方面,从公共管理角度看,民办高校具有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其办学“产出”是一种公共产品。民办高校承担的是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公益性事业,政府也有责任更有义务资助民办高校的发展。目前我国政府对民办高校的资助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政府对资助民办高校的认识尚有偏差;另一方面,由于制度不健全,政府的“资助缺位”、“资助乏力”现象极为普遍。尽管《民办教育促进法》中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的发展,奖励和表彰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等,但这些规定从措词就可以看出是柔性的、笼统的说法,并不是刚性的法律责任,所以没有配套政策规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就是必然的了。直到现在,各级政府仍没有安排资助民办高校的专项资金,也没有建立民办高等教育基金会等。从国外私立高校发展的情况来看,很多国家都有资助私立高等教育的相关政策,如美国政府早在19世纪下半叶起就对私立高校实行资助,每年对私立高校的拨款额大约占到了整个教育经费的15%左右;日本1970年颁布了《私立学校振兴财团法》,政府资助在私立学校经费来源中占11.8%左右;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也有《大学补助金委员会法》,详细规定了对私立学校的资助政策与具体实施办法。我国政府也必须承担起应负的责任,对民办高校进行必要的资助。
高校是在与社会的互动中生存发展的,社会对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长期以来,公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因为有政府投入和各项政策支持、办学时间长、定位准确、发展思路清晰,因而实力较强,社会认可度较高。而民办高校则由于发展历史较短、基础条件较差,再加上定位不清、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特色以及我国长期形成的“重公轻私”的价值观念,社会认可度相对不高。有些民办高校办学质量水平不高,办学行为缺乏规范,也影响了民办高校的社会声誉。此外,政府缺乏对大众认识的积极引导,媒体对民办高校正面宣传和报道的力度不够等种种原因也造成了民办高校社会整体认知度低。大众对民办高校的误解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如果得不到社会大众的认可,民办高校的招生、就业、师资引进等方面将会受到直接影响,进而危及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面临着内外两方面的制约因素,其中,内部因素是根本,外部因素是保障。内外部因素在实践中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对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具体来说,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社会认可度较低成为其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而社会认可度低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口碑,没有突出办学特色。突出办学特色,一方面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作保障,故而要拓宽融资渠道。政府资助作为一种很好的融资途径,恰好有助于解决我国民办高校融资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是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只有拥有了一大批高水平的优秀教师才能保证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了才能真正形成办学特色,并为学校赢得社会声誉,进而提高社会认可度。同时,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也是提升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良好的大学文化能够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社会认可度。因此,通过民办高校的社会认可这一影响因素,就可以将办学特色、经费来源、政府资助、师资队伍、大学文化等影响因素联系起来。而民办高校的以上影响因素要发挥作用,都离不开国家和地方政策法规的支持。政策法规是基础,只有国家和地方政府建立健全鼓励和支持民办高校发展的政策法规,促进民办高校发展的影响因素才能相互结合,共同促进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首先要提升民办高校自身综合实力。民办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应该放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该引进与培育并举,专职与兼职结合,优化结构,提升水平,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民办高校必须与企业、政府、银行合作,寻找多元化的融资途径。资金不足问题一直是影响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目前民办高校的筹资方式逐步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但办学经费仍然以学费收入为主。民办高校可以并且应该利用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来解决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具体来说,可以采用“多方融资,滚动发展”的资本运作方式,以融资扩规模,以规模求质量,以质量促融资,形成办学的良性循环。笔者建议,政府可以协调银行,对民办高校提供无息、低息贷款,允许资产抵押贷款,使学校获得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学生公寓建设贷款、银行承兑汇票等多种形式的贷款。民办高校亦应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从而拓宽融资渠道,确保可持续发展。
民办高校必须提升办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数量和规模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发展战略已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已经成为我国民办高校的共识,但是目前仍有许多民办高校在探索自身办学特色时陷入误区,针对这种情况要及时发现、勇于改正。民办高校能否办出特色将直接影响办学质量,进而关系到能否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民办高校必须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构建文化氛围浓厚的和谐校园。大学文化建设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能够陶冶师生的情操,塑造良好的人格,为学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民办高校应充分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鲜明的办学特色提升大学文化,以良好的大学形象彰显大学文化,注重品牌建设,不断积淀创新,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不断加大外部力量对民办高校的支持力度。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实质性支持,需要提高社会的认可度。具体来说,外部环境的支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第一,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切实保障民办高校合法权益。一方面,针对民办高校产权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1)分类管理,明晰民办高校产权;(2)落实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3)制定完善民办高校产权转让制度。另一方面,针对民办高校教师政策方面的不足,笔者建议:(1)改善民办高校教师社会保险待遇;(2)逐步将民办高校教师纳入事业编制,使他们取得与公办教师相同的身份。只有这样,民办高校才能留住优秀师资,提升办学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总的来说,国家要落实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同等待遇,清理取消下位法规与上位法规、下级文件与上级文件相抵触的歧视性政策。同时细化促进民办高校发展的政策,尽快形成便于实际操作、落到实处的实施办法和具体措施。第二,贯彻落实 “促进”精神,加大政府资助力度。政府应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健全有关配套法规,完善政府资助体系。同时,可以通过制定《民办高校财政资助法》,对政府财政资助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进行规定。[注]丁坤:《促进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政府资助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13年第8期。具体来说,政府可以从学校、学生两个方面加大对民办高校的资助力度。一方面,政府应该对民办高校进行重点扶持。由地方政府建立民办高校发展专项基金,对管理规范、办学绩效显著的民办高校提供资金支持,对办学水平高的民办高校进行倾斜性经费资助。同时,按照分类管理原则,调整民办高校税收政策。对不要求取得回报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给予与公办高校同等待遇。另一方面,对民办高校下拨生均定额经费。根据学历教育在校生人数,参照同类公办高校生均拨款标准,向民办高校核拨生均定额经费,开始可为公办高校生均定额经费的20%左右,以后视财政状况逐步加大。民办高校学费全部由学生承担,不尽合理,政府可以实行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学费差额补助。第三,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正面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可度。民办高校的社会认可度反映了大众对民办高校的承认程度,是社会对民办高校发展所持的一种心理态势。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认可度的高低直接表明一所民办高校的发展状况,更对其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民办高校提高社会认可度的根本办法须从内部着手,通过培育特色、打造品牌提高知名度。但是,政府也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正面宣传,引导舆论,从而增强民办高校的社会声誉,提高其社会认可度。
最后要构建动态能力,促进内外部影响因素的有机结合。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是夯实核心竞争力,构建动态能力。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是一个动态过程,应在内外部影响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不断创新,形成独具特色、不易模仿、难以被竞争对手替代的竞争优势。但是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又具有惯性、刚性和路径依赖性,难以实现创新。因此,民办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出路仅靠夯实核心竞争力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能够构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能力,开拓进取,守正创新,将竞争优势转化为持续竞争优势。民办高校动态能力的构建关键是要从结合上下功夫,通过内外影响因素的结合,动态生成新的竞争优势,如此相因相生、生生不息,实现“长远”、“持久”的发展。
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既要谋求当前发展,又要谋划长远发展。民办高校在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影响因素,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改革。当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外部环境的改善不是民办高校本身所能完全左右的,而且可能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就目前来看,解决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困境还应该从内部因素着手,把重心放在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上,在自身实力提高的基础上努力争取外部环境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