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盏乾坤 曜变天目

2014-12-03余屿回声

中华手工 2014年11期
关键词:建兴建窑建阳

余屿+回声

2014年8月29日,上海国际礼品、工艺品展览会现场,一套金油滴茶罐、茶盏被日本茶道专家宗一以100万元人民币高价购走。这个价格,刷新了此前一套金油滴建盏卖出45万元的纪录。9月中下旬,中央电视台展开“寻宝在建阳”活动,又给建盏添了一把火。

建盏,这个因斗茶而生,因斗茶而亡,兴于两宋,明朝停烧,生命不足500年的瓷器,再次以高傲的姿态,走进饮茶人的眼帘。不禁让人想起《世界茶经》对建盏的评价:一种听得到、看得到、感觉得到的茶器,从它美丽变幻的色彩中,你能感受到它在入窑时烈火燃烧的响声,可以感受到釉水与火焰交融而产生的美丽斑纹,一盏乾坤,变幻莫测,瓷中瑰宝,价值连城……

漫山都是“挖盏人”

为寻访这份美丽,手艺探访者林瑾洪和王雨来到曾经建盏烧制最火热的地方——建阳市水吉镇后井村,用脚步记录下最真实的场景。

“历史上,水吉曾属建州辖地,因而得名建窑,后来又叫水吉窑、建阳窑等。

穿过一条山路,便能到达芦花坪建窑遗址,让人震惊的是,破碎的瓷片和匣钵散落得满山遍野,不仅龙窑内到处都是,山路两旁也随处可见,就连附近的小河里也都是瓷片。而这不过是其中的一处窑址,可以想象建盏曾经有多么兴盛。

当地村民三五成群地挑着扁担、簸箕和锄头,开着摩托车聚到窑址上,各自寻到‘宝地便开始下锄挖盏。一眼望去,几座山坡布满了大小窟窿,千疮百孔。

村支书说高峰时每天有两三百人前来挖盏,最少也有几十人开工!这一切源于几年前有一家人挖到了9个品相完好的‘供御建盏,一下发了大财。这事在村子里炸开了锅,挖盏便成了大家致富的手段。虽然人人都希望一夜暴富,但收获的大多是没有底款、有缺陷的盏。尽管如此,卖给城里收盏的人,运气好的话,一天也能分得几百块。只是,谁也没有想过,这样做对窑址造成的伤害。其实几年前政府严禁村民挖掘窑址,于是消停了一阵。但许多窑址就在村民的田地下,自己挖自己的田天经地义,政府也拿不出可行的办法。

就这样,堆积如山的瓷片和匣钵与裸露的红色泥土混杂着暴露在外,‘挖盏人对此早习以为常。他们将挖出来的匣钵连同建盏碎片用簸箕一装就直接往山下倒,如此对待文物,着实让人触目惊心。有村民讲起20年前的往事,当时不知道田里和山上随手挖出来的黑色茶碗如此值钱,还把它们拿到城里,以一个旧盏换一个新碗。他们说:‘只能怪自己愚昧、无知。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今日的‘挖盏人也会发出同样的感慨吧!”

红土中的手艺

之所以有那么多“挖盏人”,除了经济效益外,还因为建盏的烧制难度大。吴立勇是当地唯一一个还在用建窑烧盏的人。他曾在上海开旅馆,回到老家听别人说烧制建盏难度很大,不太相信,决定自己试试。刚开始烧时,基本窑窑报废,即便现在,他还是没能完全掌握建盏的烧制方法。遗憾的是,吴师傅使用模具压坯,再手工修坯,令建盏的文化感失色不少。

相比而言,水吉镇上的建盏手艺人、建窑建盏省级非遗传承人蔡炳龙的水平要高出许多。作为蔡氏建盏三兄弟之一,他研究了20多年建盏,擅长烧制油滴盏。油滴盏的釉面密布着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儿,因形似油滴而得名。而蔡炳龙擅长烧制蓝油滴盏,这种盏的釉色会随着阳光强弱与观察角度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美不胜收。“主要靠釉料的配方和掌握烧制的火候,釉料要用矿釉。”蔡炳龙介绍道。

在蔡炳龙的房间里,摆着几个制作釉水的陶缸。刚采回来的釉料像普通的矿石,在水中浸泡后会慢慢软化成浆状,再过滤掉残渣,加入草木灰等配料就成了釉水。这个过程要很长时间,但比化学釉烧制出来的建盏更具传统建盏的古朴之美。

“好的釉水颜色偏红,黏性强,是含铁量较高的石灰釉,具备烧成黑釉的基本条件。”蔡炳龙说,“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高温中流动性强,低温时能结晶生成各种奇特的斑纹,在不同的光线下色泽和明暗也不同,变化丰富,非常美。”蔡炳龙一边说着,一边展示如何施釉,他用手捏住圈足,胎体倒置斜着浸入釉水,停留一段时间让釉水渗透进胎体,直到胎体挂上足够厚的釉。

前期的拉坯、上釉等工序完成后,就可进行最后的烧制过程。可手艺人只能控制窑的温度,所以结果充满了不确定性,“天气、温度等都可能影响烧制结果。”

其实大部分手艺人并不会公开自己的制作工坊,因为一旦被同行看到,就意味着他的烧制方式公布于众。其实建盏烧制的方式基本类似,只在细节处稍有差别。不过,正是这些微小的细节,决定了最后的成品品质。“好的建盏釉层有肥厚之感,釉色大多呈酱黑色或酱红色,比如兔毫盏,纹理追求长而细。”虽说手艺人对一生探索的烧制细节有保密的义务,但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未必是件好事。

目前,优秀的建盏手艺人有建阳的蔡氏三兄弟、福州的李达、南平的孙建兴等。据建阳市建窑建盏协会统计,建阳生产建盏的厂家有20多家,从业人数不过180余人。产品类型相对单一,主要有“兔毫盏”、“油滴盏”,但都是观赏品,日用品种较少,而称得上品牌的也只有“芦花坪”、“贵稀堂”两个。

“在建阳办厂、稍成规模地生产建盏也就是近三四年的事。”贵稀堂老板詹桂溪说,此前日本、韩国有很多人热捧建盏,早就开始仿制了,而中国台湾、上海、厦门等地也有人抢注建窑建盏商标。或许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其实在本地人眼中,大多觉得这黑乎乎的东西并不好看。

曜变天目

说起建盏,就不得不提到南平的孙建兴。作为建窑建盏技艺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还是现代建盏的始拓者。今天我们还能看到建盏,他功不可没。

孙建兴和建盏的缘分可以追溯到1979年,那时国家下文要求恢复失传800年的建窑烧制技艺,由中央工艺美院、福建省轻工所等部门和单位组成了建窑建盏恢复小组,全力破解古代建盏的烧制技术。年轻的孙建兴被安排到梅剑鹰教授手下学习。

历经数百次的配方试验失败后,建盏恢复科研小组在1981年成功烧制出仿宋兔毫盏,无论是釉色、纹理,还是胎骨、造型等都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然而由于市场的冷清和高额的项目经费,小组最后被迫解散,建盏研究戛然而止。

但孙建兴却不甘心,他在调到南平后,继续进行配方的工艺研究,1982年终于成功仿制出了油滴盏。在攻克“油滴”难关之后,他又花了22年时间潜心研究曜变。“曜变不同于窑变,很难烧制,只有在积碳的地方利用高温下釉色变化的瞬间才能生成,具有不可复制性。”孙建兴说,曜变整体呈现出虹彩蓝光的效果,是建盏中的极品。在古时,几千万件作品中才能产生一件成功的曜变作品。20多年来,他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在几近失望时,一次烧木叶的过程让他偶得了曜变。虽然看似偶然,但其中艰辛只有他自己知晓。

同时,孙建兴不断研制新品,包括国宝油滴、油星、玳瑁、柿红等近40种建盏,真正完全揭开了建盏烧制的奥秘。也因为孙建兴的努力,曾经两次申报非遗都落选的建盏,在将完整的建盏技艺添加进去后,于2011年顺利通过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评审。

世人皆知,建盏因茶而生,古时追求茶沫挂盏的美事如今却难以在现代推行。若是将茶汤注入深黑色的建盏里,实难欣赏茶色之美。何况现在已极少有人用碗喝茶,所以建盏市场早已被更具实用性的龙泉青瓷、德化白瓷抢占,日益走向衰落和灭亡。当下的建盏手艺人,或许更应该做“挖盏人”,挖掘出建盏的一条新路来,如果一味仿宋,路还真是越走越窄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建兴建窑建阳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窑建盏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地域文化对建盏的影响
建窑鹧鸪斑种类研究
建阳:多措并举开展产业扶贫
建阳区革命遗址修建纪念碑(亭)
宋代茶文化影响下的建窑黑釉陶瓷茶具探究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flow characteristics for a labyrinth passage in a pressure valve*
建阳 建阳区在书坊乡开办中专班老区群众自家门口拿文凭
建阳浑头林:深山里的一首歌
块严格a-对角占优矩阵的等价表征及其应用